呼吸道管理
泌物移动减弱
呼吸道分泌物移动减弱的因素
气管支气管炎症,支气管哮喘。 高浓度氧疗。 气管插管,全麻,吸入干燥气体。 咳嗽无力: 长期卧床,肺炎,
肺不张,胸腹部手术。
提醒
胸部物理疗法时必须随时准备吸痰。
并常与雾化吸入治疗相结合。 在刚进餐和鼻饲后1小时内不能实施
胸部物理疗法。以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
三、 人工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是支持呼吸和防治呼吸功能
不全的重要手段。其中人工气道的正确 管理是确保有效、安全、成功的机械通 气的一个重要环节。若管理不当可导致 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造成患者病情 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人工气道的种类
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导管固定方法
经口气管插管: 采用3M高弹防水胶 布固定。 经鼻气管插管:采用3M高弹防水胶 布固定。双“工”字 形胶布固定
每次吸引后高流量给氧至少5次呼吸,
待生命体征返回基础水平再重复吸引。
㈡
病人准备
人工气道内吸痰
观察气管导管内有无分泌物,或听诊
肺部有无痰鸣音,以决定是否吸痰。
机械通气病儿,需在心电监护仪和脉
氧饱和度仪监测下吸痰。
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30秒钟。可采
取以下几种方法:
• •
调节呼吸机FiO2至100%; 带微处理器的呼吸机可开启临时纯
口腔吸痰可选择较大的吸痰管。
口腔吸痰法要求采取清洁技术。
鼻腔吸痰法需要无菌操作。 因此应各备一根吸痰管,或先吸鼻腔再
吸口腔。
如何达到最佳吸痰效果
湿化气道,稀释痰液
一般采用先超声雾化,然后吸痰 • 对婴儿期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 炎患儿,在首次和每日清晨,应采 取吸痰—雾化—再吸痰。 结合体位引流
气道湿化
湿化罐 人工鼻 超声雾化器 补充液体 提高室内空气温湿度
湿化罐 保持呼吸机送入气管导管的气体温度 35~37℃,相对湿度在98%左右。 人工鼻 是一种湿热交换器,装在气管导管接 口处,经化学反应产生加热、湿化和 过滤作用。一次性使用,较昂贵。 超声雾化器 常用于人工气道未上呼吸机者。
致误吸。
胸部物理疗法的种类
体位引流
翻身
引导性咳嗽 拍背和胸壁振动
㈠ 体位引流
通过体位的改变,依靠重力 作用将分泌物从特定的肺段中引 流到气管,然后通过咳嗽或吸痰
将分泌物排出。
体位引流的方法
体位引流前需评估需重点引流的肺叶。 将病人置于适当体位,使病变肺段高于气 管隆突。保持体位3~15分钟, 所置体位应 考虑病人的情况和耐受程度。
面部局部皮肤粘膜受损
导管长久压迫、胶布过敏等未更换部位
预防及处理 •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经常更换受
压部位。
•
局部涂擦抗生素药膏
胸部物理疗法的禁忌症
肺水肿,肺栓塞、大量胸腔积液等 未治疗的张力性气胸、咯血 生命体征不稳定 颅内高压
肋骨骨折不能作翻身
对不合作的病人不宜采用引导性咳嗽 以下不宜实施腹部加压咳嗽: 明显胃食道反流趋向、有出血倾向、 未治疗的气胸。食道裂孔疝。
以下不宜实施胸部加压咳嗽:
骨质疏松 连枷胸
主气道移动。
操作方法
1、将患者置于头高斜坡卧位(有禁忌症
除外)。 2、向导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5~5ml。 用皮囊吹气2~4次,促使生理盐水遍布 气管和支气管,使痰液稀释,痰痂软化 脱落,然后吸痰。 3、无禁忌症时,给予翻身拍背后再吸痰, 效果更好。
二、胸部物理疗法
胸部物理疗法的目的
帮助病儿排除支气管分泌物 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道
预防和处理
•
•
•
加强湿化和吸痰,必要时做支气管灌洗, 避免痰痂形成。 痰痂形成后,可给予支气管灌洗,清除 痰痂 痰痂清除困难时,重新更换气管导管。
导管意外滑脱
经口插管,镇静不足脱管几率最大。
原因
•
吸痰操作不当,单手操作或稳定导管不当,
或转运病人时
•
•
导管固定不牢固。胶布浸湿未及时更换。
病人不合作,镇静药未给或不足,未给予 上肢约束。 据国外研究,意外脱管与护士人力无显著 关系
机械通气时,气管导管内可见分泌物
容量控制模式气道峰压报警
压力控制模式潮气量下降 呼末CO2增高
吸痰的并发症
出现心动过速,缺血,呼吸窘迫,甚至
1、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致心脏耗氧量增加,
可能发生呼吸暂停;
2、吸痰管刺激会厌可致迷走神经兴奋,发
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血压下降,晕
厥,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脏骤停;
氧开关;
•
简易复苏器加压高浓度给氧。
吸痰管大小的选择
以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2/3为宜。 以免造成窒息和吸痰管拔出困难。
吸痰器负压选择
吸痰器负压同口鼻腔吸痰法,以能 吸出痰液的最小负压为宜。
吸痰方法
同口鼻腔吸痰法。始终保持无菌 技术。吸口鼻腔和气管导管的吸痰 杯和吸痰管应分开。 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时 标记的长度为准,以不超过气管导 管和接头总长度1cm为宜。
1、立即关闭负压。一手固定导管,另
一只手拭拔吸痰管。 2、沿导管壁注入1—2mlNS。然后拭拔 吸痰管。 3、以上方法无效,应立即将气管导管 拔出。并作好重新插管的准备 4、尽可能使用防静电的吸痰管。
㈢支气管灌洗
用于人工气道呼吸道分泌物粘稠者 支气管灌洗目的 1、稀释痰液 2、刺激咳嗽,促使终末支气管的分泌物向
坐位或半卧位。胸腹部手术后的 病人可在深吸气时用折叠的毯子或 枕头加压切口处以减轻疼痛。必要
时遵医嘱给予镇痛剂。
㈣
拍背和胸壁振动
原理 拍背是对胸部和肺给予间断的振动, 产生的能量波通过胸腔传导给气道,使附 着在支气管壁的分泌物松弛
胸壁振动常在体位引流时,与拍背交 替进行或在拍背后进行
方法
A.拍背
3、导管内吸痰插入过深,刺激气管隆突 可致剧烈咳嗽,严重时可影响静脉回流 和心输出量;
4、频繁吸痰可干扰机械通气。
因此,决定是否吸痰应基于病儿的需 求,不需要定时执行。
吸痰的禁忌症
有插管指征者,应尽快插管, 然后再吸痰。
㈠ 口鼻腔吸痰法
病人准备: 听诊肺部,观察有无吸痰指征,决定 是否需吸痰。 将病儿置于头高斜坡卧位(有禁忌症 除外)。这种体位有利于病儿咳嗽、 排痰。 病情严重者,应给予脉氧饱和度监测。
在背部垫一块毛巾,避免局部皮肤刺激
和受损。操作者有节奏地用屈曲的手掌或 扣击器扣击正在作体位引流肺段的胸壁。 每个肺段拍3—5分钟。避开锁骨、脊 椎或游离肋骨。
B.胸壁振动:
将双手置于胸壁并适当加压,给予 快速振动。嘱病人作深呼吸,在吸气末
开始振动直至呼气末,周而复始。此手
法对移动分泌物进入主呼吸道非常有效。
常见并发症及预防
呼吸机管道漏气,
•
常见原因
管道连接不紧、管道破损、接水瓶连接 不紧,气管套囊充气不足。 后果 出现低压报警,患者缺氧加重,胸廓起 伏幅度减小。
•
• 预防及处理
立即改皮囊人工呼吸。寻找 漏气原因
呼吸道粘膜损伤及溃疡
•
常见原因
吸痰管插入过深,负压过大,吸痰操作
粗暴,套囊充气过度,长期压迫。
预防感染
院内感染主要是假单孢菌感染为主
1、吸痰时,操作者戴一次性手套,最好使
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盘每班更换消毒。
2、口腔护理bid
3、每24~48小时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和
湿化罐。有加热丝的管道可延长使用期。
4、吸口、鼻腔和气管导管的吸痰杯和
吸痰管应分开。
5、气管切开者应保持气管垫清洁干燥。
定时更换。观察气管垫上渗出物的 颜色和气味。
升高,出汗,呼吸增快,严重可致呼吸道
烫伤。
3、温度调节过低:若〈30℃,纤毛运动受 抑制,湿化效果差,影响呼吸功能。
气道不畅通
常见原因
•
• •
吸痰不彻底,不及时
呼吸道湿化差,痰液粘稠 导管阻塞。痰液粘稠未及时处理,吸痰
管太软插入导管困难。
后果
缺氧加重,SpO2持续下降。严重阻塞可 致窒息。重新插ຫໍສະໝຸດ 。氧中毒原因
高浓度给氧时间太长 高浓度给氧时脉氧饱和度报警高限
• •
调节不当。
预防
•
高浓度给氧时,SpO2报警上限应设在9293%,上限报警时,可下调FiO2
•
有报道SpO2不超过92%,可避免晶体受损。
但不能避免肺损伤。因此100%O2使用时 间不超过6小时,长期吸氧, FiO2<50% 为宜
方法
A. 喷气式呼气—在一次深吸气(腹式 呼吸)后,关闭声门,用力呼气时突然 打开声门。可通过病人的上臂快速内收 来加强作用。
B. 辅助咳嗽—喷气式呼气时在上腹部 或胸壁外加机械压力
术后病人清醒时最好q2h—q4h作 引导性咳嗽。
在做引导性咳嗽治疗时必须结合 超声雾化,痰液粘稠将影响效果。
引导性咳嗽的最佳体位
一次吸引不应超过10秒钟,新生儿不 应超过5 秒钟。 尤其是SpO2,心率,面色的改变。
吸痰过程中需密切注意病儿生命体征,
每次吸引后用简易复苏器高浓度加
压给氧,待SpO2 返回基础水平后再 重复吸引。
吸痰完毕给予纯氧通气1分钟。
听
诊肺部,观察呼吸,评估吸痰效果。
吸痰管拔出困难的处理方法
•
后果
气管粘膜坏死糜烂,瘢痕形成致狭窄,
气道大出血,死亡。
•预防
套囊不要充气过度 吸痰管插入不要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