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代表人物,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

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来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

还有一次就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谓的“批林批孔”。

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

在1919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在今天来看,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下面的东西,有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一些成就。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侮辱。

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都失败了。

我们曾经非常自信,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

后来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失败了。

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伤害是非常的巨大的。

这种伤害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作仍然没有愈合。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这样的时间里面,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前,总是失败。

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

然后开始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他比我们多民主,多自由。

他的文化里面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我们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我们有孔子,为什么没有科学,也是因为孔子,为什么没有自由,最终把这一切也仍然怪罪到孔子的身上,所以那个时代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可以说这是自从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来,在历史上孔子遭到的真正的一场危机,后面70年代的“批林批孔”从今天来看,除了留下一堆垃圾以外,没有什么思想的成果,不说了。

不提了。

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激烈的情绪,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

孔子遭遇的这两场苦难,对他本人当然是一场苦难,反过来,也只有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够承受住这样的苦难,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一切的失败最终追溯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今天,通过漫长的反思之后,对孔子的价值,对孔子的思想会有一些充分的认识,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基本观点是,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化,中华的文化,它会永远存在。

作为伟大文化的核心的代表人物,他的价值是永恒的。

当然,孔子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他的很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来说,并不是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的,也存在着一个“传统思想的现代化”的问题。

挖掘孔子思想对今天的意义,对今天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具有哪些价值。

第一讲,主要讲孔子的世系与生平一、孔子的世系孔子家世的叙述在历史上的说法是有多种多样的,司马迁的说法,《左传》的说法,《公羊传》的说法,和《谷梁传》的说法可能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把问题简单化,放到思想上去。

商王室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孔子是商的后代。

商,夏商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朝代。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代,夏代以后就是商朝。

司马迁的说法,孔子的最早远祖乃是商王,属于王族,属于王室。

孔子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孔子到了晚年,在他死前的第七天。

他对他的弟子子贡也明确地说了,我是商的后代。

所以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宋(微子启)(诸侯)商后来被周灭了,周武王灭商,商纣王自杀,纣王的儿子武庚,“周武王封武庚”。

没有杀掉,后来把一个国家灭了以后,可能把他的后代都杀掉,周朝是一个比较讲究德行,讲究仁义道德的朝代,他没有杀掉商纣王的后代。

仍然把武庚分封为诸侯。

但是在周公执政期间,武庚联合周公的两位兄弟,管叔和蔡叔起来造反,然后周公被迫东征,用三年的时间平定这场叛乱。

武庚被杀,商人作为一个民族,没有一个代言人,没有民族的首领。

周公找到了商代的“三仁”之一,徽子。

孔子曾经讲过“殷有三仁焉”,商朝虽然在商纣王的时候非常残暴。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朝代,作为一个有着伟大的文化传统的王朝,他仍然有在个非常仁德的人:比干、微子、箕子。

武庚被杀以后,周公“封微子于宋”。

这就是后来的春秋列国里面宋国的祖先,就是微子。

微子也就是孔子的祖先,这是宋国宋湣公二子:弗父何与鲋祀。

(湣公立弟炀公,鲋fu4祀杀炀公,推兄弗父何,弗父何拒绝,让国与弟鲋祀,是为厉公,自为卿)从微子一直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死后,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立了弟弟,称之为宋炀公。

宋炀公继位后,宋湣公的第二个儿子鲋祀很不满意,说为什么老子不把位子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造反,杀叔叔,希望大哥弗父何来做国王。

但是弗父何当时权衡了一下,他已经不可能再做宋国的国王了。

如果作国王,作为新任的国王,他必须要治他这个弟弟的罪,因为弟弟叛乱,把前任国王杀了,必然会引起家族另一场仇杀。

弗父何拒绝做国君,这样鲋祀自己做了国君,弗父何在手下做卿。

鲋祀就是所谓的宋厉公。

注意“厉”,有周厉王。

中国古代的帝王或者国君死了以后会给他一个谥号,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谥号。

比较残暴的往往就被谥为“厉”。

这个鲋祀杀了叔叔,篡夺了国家大权,死后仍然被谥为“厉公”。

弗父何没有做国王,让出了该得的国君的位置。

所以他也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物。

后来鲁国人就把孔子称为圣人的后裔。

因为孔子的祖先弗父何能够把国君的位子让出来,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首先孔子的家世是王族,商朝被灭之后建立了宋国以后,孔子家族由王族变成了诸侯。

由天子降了一级,变成了诸侯。

当弗父何不愿意做诸侯国君时,而只是做了公卿以后,他又由诸侯再降了一个级别,降为卿士。

孔子家世不断降低。

正考父(弗父何曾孙)(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为上卿)正考父谦恭,尝为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u3,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饘zhan1(稠粥)于是,鬻(粥)于是,以糊余口。

(《左传》昭公7年)正考父,在《史记》里面,在《孔子家语》里面,都提到他,也是一个德行很高尚的人物,曾经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都做上卿,地位很高,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并且根据相关的记录,包括《左传》上面的记录,此人非常节俭,非常谨慎,非常忠诚。

他曾经自己造了一个鼎,刻了一段文字,讲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不是做了三代的上卿吗,至少接受过三次任命。

每次接受任命态度都非常谦恭的,一次比一次更加谦恭。

第一次接受任命的时候是躬着腰的,很谦虚;第二次接受的时候是“伛”,腰弯曲的程序更大了简直要趴下了;第三次,身体像趴在地上了。

每次接受任命,并不是说我是前朝的老臣,我很傲慢。

……“循墙而走”,走路的时候顺着墙走。

有一个词,说一个人很傲慢,叫“横行霸道”,走在大路的正中间,晃着走,走路都是横着走的。

可是正考父,循墙而走,不影响别人,靠关墙走,把好走的地方让给别人。

谦虚。

“亦莫余敢辱”就是“莫敢辱余”,虽然我很谦虚,但是没有人敢欺负我。

这个鼎是可以做他的做饭的锅的,“饘zhan1(稠粥)于是,鬻(粥)于是,以糊余口”。

我就在这口大鼎里面煮我的粥,比较稠的是饘,比较稀的叫粥。

生活简朴,连干饭都不吃,吃稀饭。

只是糊口而已。

孔子的先世是一个很道德的人,是一个仁义道德的传世的家庭。

另外一个人物,孔子同一个家族的人物,就是宋襄公宋襄公比孔子要早将近100年左右的时间。

宋在诸侯列国里面一直是比较保守的国家。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比较讲仁义道德。

所以《左传》里面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

历史上有个成语叫“仁义之师”,就是讲宋襄公的。

宋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不是强国。

宋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战争,那楚国的军队非常的强大。

实际上后来的宋国一直变成楚国的附属国,相当于一个卫星国。

但宋襄公很有志向,他很想做霸主。

在这场战争里,最后他自己打得大败,本来有机会取胜,最后失败了。

《左传》上有记载,看看孔子家族文化上的特征。

楚国的军队和宋国的军队隔着一条河,互相射箭,互相射不着,太远了,没办法打。

楚国人说你们宋国是不是可以把军队往后撤一点,过河再打。

手下说,千万不要撤,就是靠河他才过不来,能守住就不错了,过来肯定打不过。

宋襄公说这怎么可以呢,既然对方有要求,就该满足他们啊。

打仗要讲规矩,这么射箭,都射不到,这叫什么打仗。

同意,让对方过河。

过河比较混乱,手下说可以进攻,击溃对方。

宋襄公说这太不讲道义,说好了。

楚国的军队过河了,没有摆好阵势。

手下说趁机冲过去,可以打败对方。

宋襄公太不讲道理了,太不仗义。

等到摆到阵势,还问一下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那好,开始吧。

一开始,就没他的事,大败,宋襄公腿上也中了一箭。

回到家里,人们都责备他,批评他,今天失败就是因为你太讲仁义道德了。

宋襄公说不讲仁义道德不行,打仗失败可以接受的。

最终伤势很重,伤也没治好,也就病死了。

现在把宋襄公看作是个很可笑的人物,毛泽东曾把宋襄公称作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实际上宋襄公在这个地方做的,有他深刻的道理。

说明孔子的这个家族有他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所以前有宋襄公,100年后才会看到有孔子这样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物。

才能够出现这样的一个圣人。

从弗父何,正考公,从宋襄公这个地方可以持到这些。

孔父嘉(正考父子,孔子六代祖。

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

孔氏家庭正式形成。

)在孔氏家族史上非常重要,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是“孔”,标志着孔氏家族的正式形成,孔子的第六代祖,做两朝大司马。

商朝的姓是子姓,不是孔姓。

孔子是商人的后代为什么姓孔不是姓子。

有说法,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5代,按照周礼的规定,族人出了五服之后就必须要重新立一个宗族,不然这个家族太大了。

比如说鲁国,孔子的故国鲁国,那个时候在鲁国,所有的官员,贵族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个家族的人。

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周公是姬姓,一代代传下来,每一个国君总不是一个儿子。

长子做国君,第二第三个儿子就做卿,渐渐地变成贵族。

到最后整个鲁国所有的贵族都是一个姓,就是姬姓,那排到最后这个国家就太乱了,辈分也排不清楚了。

周礼有规定,出了五服之后,必须重新起一个姓,别立一个宗族,跟这个宗族没有关系了。

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五代。

孔父嘉,“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

后来这个家族就把孔父嘉的“孔父”这个字,这个“孔”作为他们的姓,所以孔家这个家族,到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了。

孔父嘉有一个妻子长得非常漂亮,但这一点恰恰给孔父嘉带来了杀身之祸。

当时宋国有个太宰,地位很高的,相当于宰相丞相的这样一个人物,叫华父督。

有一次华父督在外面看到了孔父嘉的妻子,《左传》的“桓公元年”有一段记载,讲的非常形象,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在路上见到孔父嘉的妻子,“目逆而送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