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第三讲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 【与人为善】 •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 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 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 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 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第三讲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一、孔子的生平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 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 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 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 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 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 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 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 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母亲名颜徵在。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 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 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 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 “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 年9月8日生(或说9月28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 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 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 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 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 子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四、孔子的性格
•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 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 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 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 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 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 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 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 的知识份子。
•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 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 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 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 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二、孔子一家人
•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 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 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 名为鲤,字伯鱼。 • 孔鲤生子孔伋,字子思,子思著《中庸》。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丝曳XIÈ之中,非 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 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 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 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 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 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 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 子路(仲由)在卫国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 (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 而殁。 •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 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 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 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 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 “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 为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 之一年,四方则之”。 •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 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 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 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 灌、龟阴之田。 •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 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 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 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 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 孔子计划受挫。
•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去世,共 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 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 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 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 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 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 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 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 用。
•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 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 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 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 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 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 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 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 六十岁。 •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 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 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 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 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 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 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 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 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 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 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 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 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 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 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 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 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 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 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 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 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 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 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 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 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 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 带来很大的危险。
•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 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 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 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 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 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 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 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 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 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 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 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 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 时孔子年六十八。 •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 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他也不再求 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 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 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 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 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 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 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 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 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 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有 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 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 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 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 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 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 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 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 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 分从了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