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教育起源的理论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C 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

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SirThomasPereyNunn,198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其著作《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判定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而是在肯定他们这种有益的尝试和提出问题的贡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祖先的产生及开始制造工具前后的历史,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首先,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传递社会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教育对当时的人类所以必要,是因为:(1)当人类祖先已经开始制造劳动工具,尽管工具极为简单粗糙,经验也极为有限,但要把这点滴经验和制造方法传递给集体成员和后代,也要由年长者对年轻一代进行指点和传授。

否则,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不久即可消失,人类又回复到不会制造工具的动物状态中去.(2)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干什么,怎么干,用什么工具,什么时间,在什么场所等,都要求参与劳动的成员知晓才能进行劳动。

为此,掌握必要的有关知识是进行劳动的前提。

劳动活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实施教育的必要。

(3)劳动从它开始时就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协作,符合集体的利益和要求。

这些合作和尊重集体利益的社会性要求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

所以,有了劳动,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就得有教育。

(4)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的活动,是对环境的一种改革,而不是盲目的发现和适应。

这一点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由古猿的无意识状态发展到猿人的有意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

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儿童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至少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儿童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知识、经验、技能、社会规范等,虽从最终目标看是为了将来从事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在宏观上是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适应了社会方面的需要;但从直接结果看则是发展了儿童的身心,实现了精神成长,在微观上促使人远离动物界,趋于社会化与文明化。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育的起源就不仅有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中国现在的教育分类教育分为三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每个孩子有9年的正规教育。

1. 基础教育在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经常性。

学前班,或幼儿园,可长达三年儿童入学,早在3岁至6岁时,他们通常进入小学。

学年分为两个学期。

中学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

中学教育,学科学术交付上下中学。

初中毕业生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参加并在此基础上,本地管理的入学考试,他们将有选择要么继续在学术上中学或进入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提供项目2至4年,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农民等,以及管理和技术人员。

技工学校通常提供4年的教育训练,中级技术人员。

“学校对技术工人的”典型的培训职位要求初中毕业生的生产和操作技能。

长度的训练通常是三年。

2. 高等教育高校在本科教育包括两个和3年的大专(有时也被称为短周期学院,四年制学院和大学在学术和职业科目提供程序。

许多院校还提供研究生课程,导致该硕士或博士学位。

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教育分为3年和4年的计划。

前者不仅在提供短周期大学,但也经常在四年制学院和大学。

后者是提供在四年制学院和大学,但并不总是导致学士学位。

无数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属于成人教育的一般类别。

3. 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类重叠所有上述三类。

成人小学教育包括工人小学,农小学和扫盲班。

成人中等教育包括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干部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和工人,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在职教师培训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函授。

成人高等教育包括电台/电视大学,干部学院,职工大学,农民大学,函授学院和教育学院。

上述大部分同时提供2和3年的短周期的课程,只有少数国家还提供普通本科课程。

三、中国教育存在的严重的不公平1.地区差别下的教育不公从东、中部地区差别来讲,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最高的是A类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达到96.47%;其次是B类地区(中部内地地区),81.87%;而欠发达的地区C类地区(西部地区)却仅达到42.26%,差距非常明显。

可见在基础教育方面,地区之间的差距还非常严重。

东部沿海地区基础件与基本普及,而西部等不发达的地区远远没达到普及标准,至于在民族地区,这个普及率就更低了。

2.阶层差别下的教育不公从阶层差别来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在当前,流行一个词“拼爹”:即所谓的艺考家长的主要社会关系、雄厚的经济能力而获得好的受教育基会和好职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情有可原,但是有失公允。

对于无权无势的家庭,他们没有拼爹的资本,往往缺乏选择,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职能靠自己的努力。

但在拼爹的背景下,个人的努力对比家族的主要社会关系,显得苍白无力,竞争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对比。

3.性别差别下的教育不公性别歧视是我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思想,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性别歧视不断淡化。

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这种性别歧视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女性教育问题非常严重。

他们认为女孩以后出嫁是别人家的人,同时,女人就是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家人,上不上学不重要。

另一方面在城市,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女性在成绩方面表现的巾帼不让须眉。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普遍采取分数面前男女有别的政策,也是不公平的。

4. 城乡教育不公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城市人口才占不到40%,但是从教育投资的动向来看,2002年5800多亿教育资金,绝大部分分配给了城市学校,农村地区仅仅获得了23%,由此可见不公平程度比较严重。

在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教室简陋,宿舍打地铺,师资匮乏。

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困难,很多适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入学,辍学率相当的高。

5.中国的教育缺乏创新西方教育和东方教育之间的对比一向很强烈。

对取得佳绩的中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中国的成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而且最先承认这一点的正是中国人自己。

在中国,学生每年上学的时间要比英国多一个多月,每天上课时间达9小时——中间穿插有眼保健操(旨在减轻眼部疲劳)和课间操(旨在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一项研究发现,高达90%的亚洲学生都是近视。

这是因为他们在室内学习的时间太久,而在户外阳光下待的时间不够多。

相比之下,英国学生的近视率在20%到30%之间。

此外,许多远东国家的下课铃声只代表每天第一阶段学习的结束。

学生下课后会转战补习班。

重压下的学生并没有茁壮成长。

伦敦大学学院对中国东部省份浙江的9至12岁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80%的学生“极其”担心考试,三分之二的学生害怕受到老师的责罚。

到YouTube网站上看看就会发现中国老师对学生使用暴力的例子。

在接受问卷调查时,四分之三的中国学生说他们还害怕受到家长的体罚。

一些学生感到绝望。

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调查的2500名上海中小学生中,有24%的人有过自杀念头,主要原因是考试压力太大。

最讽刺的是,尽管受到所有国家的艳羡,但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教育制度是失败的。

在西方政府努力让本国学校向亚洲学习时,亚洲政府也在让它们的学校向欧洲取经、提高创新能力。

“高分低能”现在已经成为惯用语。

在人们担心糟糕的数学分数时,中国人也在提到另一项测试,一项没有登上媒体头条的测试。

这项测试发现,在创意和想像力方面,中国学生的排名仅为倒数第五。

中国教育部正在探讨的改革包括不再给小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和鼓励孩子参加非学术性课外活动,以期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