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现代汉语词缀的判定于 秒y(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摘 要:词缀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现象,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结合普通语言和汉语自身特点,从形式和意义上分析了前贤们提出的关于词缀的判定标准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词缀形式上的判定标准是一种原型范畴,定位性与标志词性是词缀的典型特征,应把意义虚化的说法改成 脱离本义 。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缀;定位;标志词性;原型范畴中图分类号:H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5)06!0063!03词缀是汉语中重要的一种构词手段,由于其本身是模仿形态语的词缀理论而提出的,因而学界在实际研究中对词缀的判定存在着很多分歧。
各家判定标准颇不相同。
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可见,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的复杂程度。
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收集前贤们所列举的有争议的和没有争议的词缀共318个,把这318个词缀(暂时先都认为是词缀)放到前贤们提到的各种判定标准中去,一个一个加以验证来发现问题,同时运用认知上的原型理论加以解释。
一、词缀的判定标准下面就从普通语言学与汉语自身特点结合的角度来一一验证前贤们提出的关于词缀的判定标准。
前贤们基本上都从意义上、位置上、标志词性上、能产性上、语音强弱上来判定词缀的。
1.意义上:学界一般都把意义虚化作为词缀的重要的判定标准。
认为意义虚化的才是词缀,完全虚化的是纯词缀,未完全虚化的是类词缀。
但是,学者们也认识到,意义虚化不好把握,到底虚化到何种程度才算词缀呢?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指出: 后缀有时有具体意义,即语义价值##前缀也可以起这种或那种作用,但是我们的语言使它具有语法功能的很少## ∃马庆株(1995): 汉语构词法以复合为主,词缀发育的成熟程度不一,语素义项很多,分合难定,汉字又往往使人望文生义,使得语素和语素中的音节这两个平面之间的界线不清,对意义的认识还往往因人而异,这些因素就使得词缀的确定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语义虚化很难用来作为判定词缀的必要条件,相反地倒是意义实在也不妨碍一个语素成为词缀。
y有人指出虚化就是指泛化类化,比如, 网吧 的 吧 由最初的 酒吧 义泛化成 能提供某种服务的小型室内场所 。
故此 吧 的意义虚化了。
可是,吧 虽然意义改变,但意义还是实在的,仍!63!2005年 第6期 辽东学院学报 第7卷 总第45期 N o .6.2005 J OURNA L O F L I AODONG UN I VER SI TY V o.l 7,Su m N o .45y∃y 收稿日期:2005!10!16作者简介:于秒(1979!),男,吉林长春人,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03级研究生。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2,262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商务印书馆,1995,52-53然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着。
所以说其意义并没有虚化。
可见,意义虚化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
并且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不一定意义实在的就不是词缀。
那是不是说意义标准就不能作为参考了呢?不是的,意义标准还是非常重要的。
这与汉语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汉语在普通语言学中属于孤立语,缺少像印欧语那样的形态,从形式上不太好判断,所以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该怎样从意义角度来判定词缀呢?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意义虚化这种提法作以改变。
即把意义虚化的说法改成: 脱离本义 。
脱离本义 包含两个方面:一、无词汇意义;二、背离了本义而属于非基本义,即引申义。
背离了本义但仍然可以有实在的意义。
无词汇意义就是纯词缀,背离本义的就是类词缀。
如:A.法学数学医学心理学 A.帮手好手打手歌手 A.人民性纪律性临时性共同性B .学校学问学年学制B .手表手册手心手工B .性变态性丑闻性解放性教育根据意义的判定标准,第一组中A 组的 学 虽然有实在意义,但是却背离了基本义,故这里的 学 就是词缀,而B 组的 学 仍然保持着本义,不是词缀。
第二组同理。
而第三组的A 组B 组都背离了本义,故此两组里的 性 都是词缀。
但是根据语素同一性,两组中的 性 语素意义不同,所以它们不是同一个语素。
只是同形词。
2.位置上:学界一般认为词缀都应该是定位语素,不定位的语素就不是词缀。
但是有一些词根在组词时位置也是固定的。
如:渔~渔船渔业渔村渔户~龄年龄工龄学龄羽~羽毛羽绒羽翼故此,不能说定位语素一定是词缀,定位不是词缀的必要条件。
那定位这个标准该成为判定标准吗?从318个词缀的考察中发现,所有的词缀均是定位的,无一例外。
所以定位对于词缀来说是一个典型的特征。
而在词根中,定位对于词根来说在数量上只在少数,所以,定位是词根的非典型特征。
我们说定位对词缀来说是无标记的,而对词根来说则是有标记的。
3.标志词性:许多学者认为,词缀具有标志词性的作用。
如:词缀 化 是动词的标志,词缀 性 是名词或区别词的标志, 头 是名词的标志。
但是,也有不少词根语素也有标志词性的作用。
如:杨树柳树松树桑树 中的 树 标志名词。
西瓜黄瓜香瓜苦瓜 中的 瓜 也标志名词。
马庆株(1995)从普通语言学入手,指出俄语、德语等语言中许多前缀并不标志词性,故得出结论: 既然词缀有标志词性和不标志词性的两类,那么是否标示词性也就不宜作为判定是否词缀的标准了。
y所以,用能否标志词性来判断是不是词缀值得我们思考。
是否标志词性并不是判定词缀的必要条件。
从收集的318个词缀的分析来看,仅有16个词缀是不标志词性的,说明学者们在判定词缀时是参考标志词性这一标准的。
从频率上看,标志词性虽然不是判定词缀的必要条件,但是相对于词根来讲,标志词性在汉语中是非典型的,有标记的。
而对于词缀来说,这一标准则是典型的,无标记的。
4.能产性:能产性在这里指词缀与词根的强大的组合能力。
就是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可观性。
但是组合成多少个词才算具有能产性呢?况且有些词根也具有强大的组合能力。
故此,不能简单的从能产性来划分词根与词缀的界限。
所以,我们必须先加一个限制,就是一个语素首先一定要满足定位性这一特征。
在这个前提下,在考察词缀与定位词根在能产性上是否具有可区分性。
5.语音上:有些学者认为 由于词缀原来的主要词汇意义的消失,它的读音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认为汉语中绝大多数词缀已不能构成重读音节了,其读音或多或少弱化了。
如∋子(∋儿(等。
y 这种看法是有所偏颇的。
在汉语中,一些重叠是构词,如: 爸爸 , 脑袋 中的后一语素 爸 袋 在语!64!y y马庆株,%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商务印书馆,1995,52-53朱亚军,%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其分类研究&,%汉语学习&,2001,(4),25音上都是有所弱化的,但它们不是词缀。
对词缀内部来说,纯词缀确实在读音上有所弱化。
但很多的类词缀,如: 性(人民性瞬时性) 化(现代化西欧化)等,在读音上并未弱化。
收集318个词缀中,类词缀有158个,占半数以上。
所以从数量上来看,语音弱化充其量只能是个参考标准,我们认为,这并不能把词缀与词根划分开来。
上述判定标准第1条是意义标准,第2条到第5条是形式标准。
二、原型范畴理论从形式上看,似乎每一特征都无法将词根与词缀划分开来。
即是说我们找不到一种绝对的标准来区分词缀。
所以从认知上讲,词根与词缀本身不是一种特征范畴,我们并不能凭两三条分布特征的合取/析取关系就能把词缀与词根划分清楚。
所以构词成分(词根和词缀)本身是一种原型范畴,基于原型的现代范畴化理论认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
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exe m p lar)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将其他实例根据它们跟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
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即原型),它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
这种根据与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原型范畴(pr o totype-based catego r y)。
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
在范畴内部,有典型成员,有非典型成员。
由于构词成分是一种原型范畴,某一构词成分的全体成员往往并不共有一条为其他成分的成员所无的分布特征,所以无法用几条特征之间的合取/析取关系来下严格定义,而只能下一种基于某类词的优势分布的带有概率性的宽泛定义。
所以,我们认为词缀在形式上经常是定位的、标志词性的语素。
这些特征是词缀的典型特征,而相对于词根而言,则是非典型特征。
这样,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词根与词缀的差异。
三、小结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前贤们判定词缀的标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意义上,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说法,即词缀在意义上 脱离本义, 脱离本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无词汇意义;二、背离了本义而属于非基本义,即引申义。
背离了本义但仍然可以有实在的意义。
无词汇意义就是纯词缀,背离本义的就是类词缀。
在形式上,我们认为无法找到一种绝对的划分标准将词缀划分开来。
于是,我们引进认知上的原型理论和标记理论进行解释,我们认为,词根与词缀这一构词成分不是一种特征范畴,而是一种原型范畴。
同时,我们也从使用频率上进行了论证。
我们认为,划分汉语词缀和划分词类问题类似,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对内具有普遍性,对外具有排他性的标准。
因此,从认知角度解释:即定位性与标志词性是词缀的典型特征,是无标记的。
能产性及语音弱化等判定标准充其量也只能是判定词缀的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吴登堂.汉语表达中的焦点[J].辽东学院学报,2004,(2):34-36.(责任编辑:王 芳)!!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