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总 论
• 一、造血系统的组成 • 二、造血和髓外造血 • 三、血细胞的来源 • 四、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 五、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血液系统的组成
• 血液系统由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 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 胞组成
返回
造血和髓外造血
• 造血器官和组织包括:肝、脾、骨髓和 淋巴结等
• 胚胎期24周前:肝、脾为主要造血器官 • 出生后4周: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
• 髓外造血:肝脾造血功能在出生后基本 停止,但在造血功能应激情况下(如出 血或溶血),又重新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称为髓外造血
• 返回
血细胞来源
•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 (Hemapoietic Stem Cell,HSC)
– 其他:个人生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
• 身体评估 • 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 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返回
常见症状及护理评估
• 贫血:是血液病最常见的症状(详后述) • 出血或出血倾向:
– 出血:血液流出到血管外叫出血 – 出血倾向: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
止叫出血倾向
– 出血的原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 因子缺乏,抗凝血物质增加
• 继发感染的护理
• 心理护理
返回
– 鼻出血:防止鼻黏膜干燥;防止鼻腔损伤; 凡士林油纱填塞术后的护理。
– 口腔牙龈出血:防止口腔黏膜和牙龈损伤;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 关节:去除诱因:减少活动、避免过度负重 和损伤;出血者: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抬 高患肢并固定于功能位;冷敷、热敷。
– 内脏、颅内出血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去 除诱因;颅内出血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 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低颅内压。
– 出血的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多见,还有 关节腔和内脏出血,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 常危及生命
– 评估:应重点注意 • 出血发生的时间、部位、范围 • 出血的原因和诱因
• 出血量的大小:可根据血压、脉搏情况初步判 断:<500ml,500~1000ml,>1000ml
• 出血的临床表现:尤其注意颅内出血 • 血小板计数:正常为100~300 109/L,低于
• H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功能,可分 化为多能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
• 多能祖细胞:又称集落形成单位(CFU), 可分化为原粒、原单、原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成熟红细胞具有结合和输送O2和CO2的功能 •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 T、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
50 109 /L可出现出血症状,低于30 109/L时 应警惕颅内出血
• 继发感染:
– 原因:机体免疫力降低;营养不良 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最重要原因是白细胞数量 和质量的改变
– 表现:发热是其最常见的症状。
感染部位多为咽峡炎、肺炎、皮肤感染和泌尿 道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急性白血病易 发生肛周脓肿
返回
常用护理诊断
•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 关
• 有损伤的危险:出血:与血小板减少、凝 血因子减少或缺乏、血管壁异常有关
• 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 良有关。
• 体温过高:与继发感染有关。 • 恐惧:与出血、反复出血;疾病预后不良
有关 返回
护理计划
• 病人活动耐力增加 • 病人不发生出血或出血能被及时发现并
有无异常等 返回
心理社会资料的评估
• 患病对生活、工作的影响 • 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 病人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 •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返回
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 血液的一般检查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骨髓检查 • 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苏丹黑B染
色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对白血病的鉴 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骨髓铁染色对贫血的鉴别 诊断有重要意义 • 止血、凝血功能的检查
– 评估:应注意
• 感染是否存在,感染的诱因如受凉、与感染 病人接触史等
• 感染的部位和临床表现
• 发热的程度、热型、持续时间;特别注意少 数老年人和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者可无明显 发热反应
• 返回
身体评估
• 一般状态: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 养状态
• 皮肤、粘膜、淋巴结 • 心、肺、腹部的检查 • 其他:如神经系统检查、胸骨压痛、关节
体液免疫功能 • 血小板对止血、凝血过程起重要作用
• 返回
血液系统疾病的程序护理
• 护理评估 • 护理诊断 • 护理计划(预期目标) • 护理措施 • 护理评价
返回
护理评估
• 病史评估
– 现病史评估:起病情况,主要症状及其特点, 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与演变,诊治经过,患 病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 既往史的评估: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食物 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
得到处理 • 病人能有效预防感染,感染能被发现和
得到处理 • 体温恢复正常 • 恐惧程度减轻或消失
返回
护理措施
• 病情观察:注意血压、心率、意识状态; 观察皮肤粘膜出血情况,了解检查结果
• 休息和饮食:注意身心的休息;进食高 蛋白、高维生素、少渣饮食。
• 出血的护理:
– 皮肤出血:避免皮肤摩擦和肢体受压;避免 皮肤的人为损伤;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皮下 出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