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

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
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
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的意趣。

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
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
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意,“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板书]:事(人)(人)事。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三、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

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
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听录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的处理。

4、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
情饱含其中。

5、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

我们
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

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
章可悲部分。

四、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
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
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

发言同学
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
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

甚至可以想象诸父
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

这一切怎能
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
“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
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
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
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
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
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
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
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

祖母对自己的殷切
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
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
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
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
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

(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

“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听录音“然余居于此……”可小声跟读,注意把握“悲”的基调,注意语速语调的把握。

4、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五、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
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

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

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

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