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优秀课件
二、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
包括群体归属、群体感情、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 范的合意。
群体意识的形成对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它形成以后, 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是相对 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 方式。
群体传播决定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不仅与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还对群 体意识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形成就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可 以说,离开了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就不可能存在。
群体传播对群体意思的具体影响
群体都具有其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从信息流量与 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信息流量大意味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互动交流 频度高,群体合意基础好。
信息的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传播者是特定少数 人还是一般成员都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 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群体与组织区别
1、从形成途径看,群体自然形成;组织基于某种 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人为加以建立的。 初级群体中,无论是邻居、儿童游戏群体,还是朋 友圈子,都在地缘、或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基础上, 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众、暴众、观 众、公众等简单的人类聚合更是如此,往往由于一个偶 然的突发事件而形成。
说服观点与 群体规范
一致 不一致
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 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 使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
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
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 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 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及功能
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 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
这个群体的概念不仅包括你家庭、朋友、近邻街 坊、娱乐伙伴等这些初级群体,而且也包括了有某种 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 职业、阶层等等;既包括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 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 智能群体(组织),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等。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群体与组织相比,虽然行为规范较为宽松,但群体
规范仍然存在,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群体 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 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 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 群体目标的形成;
他让几名学生坐在暗室中,观察一个小亮点。亮点实际是 固定的, 由于没有任何固定的背景做参考,人脑将没法稳定 它处理的图像,人们会觉得那个亮点在移动。分别问每个人看 到的情形,他们描述该亮点移动的方向、距离都各不相同, 因为本来就是出于想象。谢里夫发现,如果让这些学生对他 们看到的情形进行一番讨论,他们的意见会逐渐变得一致, 最后他们全都报告看到了向同一方向、距离移动的亮点。即 使是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错觉也会在经过讨论之后变得一致。
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心理。
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 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 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 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 向变化的现象。
两个著名的实验
1: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 究(1936,1937),研究的生理基础是人的神经系统 对昏暗灯光会过度补偿,从而对静止的灯光产生移动 错觉的心理现象,对此,被试并不知晓。研究人员让 被试分别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情境下对移动的距离作出 判断。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 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的关系
群体规范对群体传播的影响 (1)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制约作用
表现在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 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2、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 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 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中,成员的互 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这些规章制度一般 都很严格,并且往往是形成文字的。
3、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 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 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 制或等级制,部门有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和下级部 门,职务也有上司、同僚和下属之分。
(2)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 群体规范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①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群体规 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 效果的作用。
②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场合,后者 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明效果发生衰减。不 仅如此,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里,它还会唤 起一种“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 反效果。
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进 而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 体感情和对群体传播产生重 要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认为,群体 意识虽然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 总体上仍然属于一种集合意识,这种集合意识往 往对群体传播的结构和流程发生重要作用。
群体的本质特征:
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这就是说,参与群体活动的个人都是带着某
种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关心、兴趣等等而 集合到一起的。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我们消费者”
“我们青年人”等, “我们”体现了一种主体共 同性。
功能和意义 1、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2、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3、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4、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