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3

201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资料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3

2010年高考一轮复习资料: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2分)深情的问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季羡林纪实(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季老,我看您来了。

” 6日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病房,就紧紧握住季羡林先生的手说:“今天是您95岁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贺。

”温家宝送来一盆枝繁叶茂的君子兰,向这位学贯中西、笔耕一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敬意。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

他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

今天,季羡林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衣,病房内充满喜庆的气氛。

温家宝说:“您今天穿了一件红衣服。

非常精神。

您现在是红衣少年。

”顿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房间里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

听说季羡林仍然每天一早就开始写作。

思维敏捷,温家宝高兴地说:“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季羡林感慨地说:“我的一生大起大落。

”温家宝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那时,您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

这不仅是个人毅力决定的,也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充满信心。

”温家宝说:“无论是实现科学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分子。

我们要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爱护、信任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季羡林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

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温家宝:“《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

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季羡林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好,经济发展。

政通人和。

要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

”温家宝说:“中国要受到世界的尊重,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民主。

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重要的一条是思想解放。

我们要广开言路。

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温家宝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品表示景仰,他说:“真理和科学要求真实。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起身告辞时说:“我对您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

您在书上写道: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临别时,温家宝紧紧握住季羡林的手,久久不愿离去。

1•有关“和谐”这个活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季羡林先生考虑很久的话题,他认为我国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内心和谐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B.温家宝总理对《管予兵法》上说的“和合故能谐”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表达他对人内心和谐的理解。

D.季羡林先生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很好,政通人和。

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纠正只发展经济而忽视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不良倾向。

D.温家宝总理举“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事例,是为了说明当时社会思想解放,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温家宝总理对季羡林先生的生日记得特别清楚,充分说明季先生在温总理心中有很高的位置,体现出一位总理对一位!学者的深厚感情。

B.季羡林先生精通多种语言。

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许多学科都有很深造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C.温家宝总理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称赞了季羡林先生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季老无比景仰的心情。

D季羡林先生为迎接温家宝总理的到来,特意穿了一件红色的衬衣,这使病房内充满喜庆的气氛,显得轻松丽热烈。

3•温家宝总理特意送给季羡林先生一盆君子兰,有何深意?青简要分析。

(4分)答:4•纵观全文。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怎样的学者?请分点概括。

(4分)答: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分)严文井:一口柔和的井林天宏严文井爱猫。

有人问过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他回答道:“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的精神……则一定不会有童话。

”柔和,是严文井最爱用的一个词,在他的作品中频频出现:“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着我,目光渐渐转向柔和”、“我们的心很柔和,还要继续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写给他去世的爱人,他们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爱,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时至今日,还有读者感叹:“奇怪,一个老头,怎么能写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学评论家把这个“童话爷爷”比喻成“一口井”, “那种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铺陈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这样的“资产阶级情调”,无疑不合时宜。

尽管长期担任作协的领导,但在旁人眼中,严文井似乎属于“刻意被权力边缘化的角色”。

“文革”中,他的一次检讨竟这样开头:“春天,我看见一个穿红衣的少女骑着自行车从林阴道上过来,我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作家阎纲回忆,“5 • 16”之后,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儿,晚上接受批斗。

一天夜里,他经过严文井床头,蚊帐中突然伸出一只手来,塞给他几颗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绝望的心,顿生出强烈的感激”。

许多人劝严文井也写写那段岁月的回忆,他却拒绝了,因为“不好说”,而且“会伤害许多人”。

他宁愿用一幅自画像来解剖自己,并郑重地钤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赠给同事和朋友。

于是,这幅嘴和脸都扭曲了的自画像,被人视为“他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c 严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

向他约稿的编辑回忆,严文井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

他用这样的笔调写道:“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

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

”2005 年,严文井离世。

一个前去他家采访的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个中国儿童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

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

屋内能见着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

树下,埋着他亲手安葬的爱猫。

(选自2007年12月12日《中国青年报》,有改动)注:严文井(1915-2005 ),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1•下列不能反映严文井“柔和”的一项是(2分)A.对妻子的爱久远而深沉,用唯美、感性的文字纪念妻子。

B.善于发现诗意和美,甚至在检讨书的开头描写了一位红衣少女。

C•乐于助人,用善意温暖了难友原本绝望的心。

D.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整整写了一年零八个月。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赞美了严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润读者的心灵。

B•严文井“刻意被权力边缘化”,既写了他在文革中被夺权,又写出了他主动远离权力,和恶势力正面交锋,表现了文人应有的气节。

C.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写到“归来的燕子”,表现了这位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保持着浪漫精神和乐观态度。

D.结尾写到树下埋着严文井的爱猫,与开头相照应,又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为什么严文井要画那幅自画像?(4分)4•有人问严文井喜爱小动物和写童话之间的关系,严文井好像并没有回答二者之间的关系,你怎样理解这一回答?(4分)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分)苦闷灵魂的呼声陈孝全1922 年初春,朱自清为生计所迫,应允了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从浙江一师只身到台州教书,把妻子和儿女留在杭州。

六师学生很朴实,对朱自清慕名已久,热烈欢迎他的到来。

但3月间,一师同学来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为他的家小也还在那里,于是决定回杭州。

六师的学生得知消息坚决挽留,盛情难却,他只好答应他们:“暑假后,一定回台州来一师的同学对朱自清的回来感到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正酝酿成立“湖畔诗社”。

朱自清对湖畔诗社给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写了《读<湖畔〉诗集》一文,这是当时对《湖畔》进行全面评价的第一篇文章。

正值此时,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掀起了一阵汹涌的波涛,这一灵魂震颤绝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积于胸之苦闷情绪的必然爆发。

想当初,五四青年学生们,为改变中国的历史面貌,满怀激情,奔走呼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流一时。

他们满以为经此狂飚扫荡,祖国河山必然焕发一新,猗伟之声定将充沛于宙合。

谁知狂潮一退,依然荒滩一片。

各系军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剧。

面对如此现实;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当年为他那么热情歌颂的五四“金粒”种子,在中国土地上并没有开花结果呵!黑夜漫漫,风雨沉沉,光明路径又在何方?他从心中进发出一声呼告:这样莽荡荡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朱自清内心虽是痛苦,却始终没有颓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这就如他的挚友叶圣陶说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

他也主张刹那主义: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之位置。

朱自清对俞平伯诉说了自己的懊恼和怅惘,他说自己“因怅惘而感到空虚,只有转向才可以比较安心”。

因为曾答应台州浙江第六师范学校师生暑假结束后要去,因此在9月间,朱自清带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乘轮船到台州去。

一时找不到住处,暂住在新嘉兴旅馆,六师同学听到朱老师来了,欢腾雀跃,连夜赶到旅馆探望。

在台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书备课,还要改六师同学们写的文章;同时,杭州一师的同学还不时寄来稿子要他批改。

在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绪,继续创作长诗《毁灭》。

风也依然,云也依然。

寂静的环境更适于深思反省,检讨过去,计算未来。

是呵,时光虽已流逝,脚步却仍须向前!11月7日,他给俞平伯写了一封信,明确今后的生活态度:丢去玄言,专崇实际,这便是我所企图的生活。

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转向”。

这便是所谓从小处下手。

随后,他又给俞平伯去信,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刹那主义:我的意思只是生活的每一刹那的趣味,使我这一刹那的生活舒服。

至于这刹那以前的种种,我是追不回来,可以无用过问;这刹那以后,还未到来,我也不必费心去筹虑。

我们“现在”的生活,往往只“惆怅着过去,忧虑着将来”,将功夫都费去了,将眼前应该做的事都丢下了,这真是自寻烦恼!他最后结论是:“我的刹那主义,实在即是平凡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