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光中

余光中


• 余光中除了善于捕捉静物的动感之外,也擅长表现活动中 的事物,例如〈撑竿跳选手〉: • 敏感而强劲,颤颤那长杆似弓, • 将他激射向半空 • 他将自己倒蹴 • 精巧地蹴成一道弧 • --而旋腰,回身,推杆 • 他半醒半醺飘飘然降回地面 • 这段话充满弹力与动感,用影片慢动作的方式,藉着 “颤颤”、“激射”、“倒蹴”、“蹴成”、“旋腰”、 “回身”、“推杆”、“降回”等动词,把一个撑竿跳选 手刹那间的活动状况做了永恒的纪录。
• 余光中很喜欢也很擅长为情意找到可寄之象,他 塑造意象的能力很高。他的学术论文题目,很多 由一个或多个意象组成,极具诗意。例如〈摸象 与画虎〉、〈摸象与扪虱〉、〈古董店与委托行 之间〉、〈象牙塔到白玉楼〉、〈断雁南飞迷指 爪〉、〈马蹄鸿爪雪中寻〉、〈玻璃迷宫〉等。 甚至在自塑形象的诗作中,余光中也用不同的意 象如狂诗人、熊、盲丐、守夜人、九命猫、火浴 的凤凰、夜行人、武士、石胎、赌徒、黑天使、 不寐之犬、收藏家、民歌手等等,来象征自己。
• • • • • • • • • • • • •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 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 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 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 • 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 后的小城。 •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 清明路, •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 小镇。 •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 上, •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 女孩子的梦, • 梦见你的母亲。 •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 我的足印将深深, •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 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 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 这四方的空城。
• • • • • • • • • • •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 来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 走来
五、诗歌的艺术成就
• 具象美 • • • • • 余光中擅长锤炼动词,能以富于动态美感的语言,刻 画事物动态之象,从而表现事物的动态之美。例如〈寻李 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吐是经常、轻易的动作,“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漫不经心,对比却很强烈,以此得见李白的才情。李白令 人景仰,所以余光中要“寻李白”,“吐”字点出诗题。
• 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 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 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 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 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 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炼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 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 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 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 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二、余光中的诗歌创作
•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 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 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 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 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 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 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 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 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 年的葡28-),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永春县桃 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重九日生于南京, 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 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 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 母迁香港,1950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 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 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 论家。
四、代表作品
• 乡愁(1972年) •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 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 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 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散文及文艺批评文集 • 《掌上雨》,文星,1964。 • 《逍遥游》,文星,1965。 •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 《焚鹤人》,纯文学,1972。 •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 《隔水呼渡》,九歌,1990。 •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 《井然有序》,九歌,1996。 • 《日不落家》,九歌,1998。 •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 招魂的短笛 •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 不可以久留, • 诞生台风的热带海, • 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 不可以久留, • 太阳火车的单行道 • 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 不可以久留, • 驯鹿的白色王国, • 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 白昼。 •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 不可以久留。 •
•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 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 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 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 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 坛称为“回头浪子”。 •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 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
• “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 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 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 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 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 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 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 指挥杖。只要看看,像林语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 如何仍在单调而僵硬的句法中。跳怪凄凉的八佾 舞,中国的现代散文家,就应猛悟散文早该革命 了。” ------《逍遥游》
• 寻李白(节选) • 痛饮狂歌空度日 • 飞扬跋扈为谁雄 •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 落在 •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 不见了 •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 寻不到你 •
• 诗集 《歌》,野风,1952。 • 《武陵少年》,文星,1967。 •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 《白玉苦瓜》,大地,1974。 • 《天狼星》,洪范,1976。 •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 《隔水观音》,洪范,1983。 • 《紫荆赋》,洪范,1986。 • 《梦与地理》,洪范,1990。 • 《安石榴》,洪范,1996。 • 《五行无阻》,九歌,1998。 •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 《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 《高楼对海》,九歌,2000。 •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 风铃 •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 悬挂的风铃 • 叮咛叮咛咛 •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 个人的名字 •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 震吗? •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 夜不停 •
• • • • •
• • •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 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 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 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 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 虚无时期(1960-1961) • 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 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 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 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 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 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 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 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 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 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 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 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 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 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 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 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 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 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 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 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
三、余光中的创作分期
• 格律诗时期(1949-1956) •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 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 四行,二、四句押韵。 • 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 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 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 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 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