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03远程网校马哲 作业

201403远程网校马哲 作业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满分:5 分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与时俱进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满分:5 分3.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C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满分:5 分4.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C)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满分:5 分5.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先天形式,这是( A)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 二元论的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满分:5 分6. 哲学是( C)A.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B.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D. 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满分:5 分7. 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B )A. 地理环境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 人口因素D.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满分:5 分8.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是(A )A. 形而上学的运动观B. 唯心主义运动观C.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D. 历史唯物主义运动观满分:5 分9.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 工业革命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 阶级斗争满分:5 分10.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D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满分:5 分11.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 )A. 科学技术B. 生产资料所有制C. 在生产中人们的不同地位D. 产品分配形式满分:5 分1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与时俱进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 科学性满分:5 分13.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A. 永恒性B. 客观性C. 不变性D. 终极性满分:5 分14.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D)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也是相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满分:5 分15. “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是真理”这是(D )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主观真理论D. 混淆了真理与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满分:5 分1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D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也是绝对的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也是相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满分:5 分17.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 )A. 能动性B. 客观性C. 对象性D. 任意性满分:5 分1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满分:5 分19.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C)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满分:5 分2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满分:5 分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里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释放条件的学说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满分:5 分2. 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D )A. 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 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 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满分:5 分3.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 C)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劳动者D. 科学技术满分:5 分4.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满分:5 分5.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 时间持续的长短B. 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C. 事物变化的方向D.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满分:5 分6.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 )A. 地理环境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源B.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C.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 地理环境变化决定社会制度更替满分:5 分7.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满分:5 分8.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满分:5 分9. 提出“世界的本原是原初物质”的哲学派别是 (B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满分:5 分10.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 )A. 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B. 在空间是相互分离的C. 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 是先后进行的两次劳动满分:5 分11.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满分:5 分12.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A.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 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满分:5 分13.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C )A. 生产经营的国际化B. 市场交换的国际化C. 资源配置的国际化D. 社会消费的国际化满分:5 分14. 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 A)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D. 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满分:5 分15. 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C.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D.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满分:5 分16.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C )A.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 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满分:5 分1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满分:5 分18.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满分:5 分19.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 C)A. 劳动对象B.C.D.A.B.C.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