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1) 新事物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的前途,与旧事物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新事物从旧事物内部产生,客服了旧事物中的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还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因素。
(3) 新事物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答:(1)上层建筑有保护经济这个基础的作用,也有破坏经济这个基础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保护经济基础的。
但是,上层建筑也能破坏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如果武力专政的对象错了,威慑到皇帝并威慑到君主制度了,那么皇帝建立的这个经济基础也就危险了;如果宣传教育的内容错了,丑化皇帝、丑化君主制度了,那么皇帝建立的这个经济基础也会危险的。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这样。
(2)上层建筑是经济制度的开路先锋。
例如:张三要占有那片森林,就得先做前期准备工作。
如先建立武装力量准备去夺,同时宣扬那片森林是他的,给村民先造成一个印象,这些都是政治方面的事情,也是上层建筑。
这些方面做好了,才能把那片森林占为己有,才能建立那个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都是这样。
资产阶级要推翻君主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那么就得先准备武装力量,同时宣扬封建制度的罪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以扩张力量,弱化对方。
把对方的政权,也就是上层建筑打垮后,要先把自己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来,如军队、法律、文艺宣传队伍,然后才能建立所要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要推翻私有制,就得先准备武装力量,同时揭露私有制的罪恶,宣扬公有制的好处,以扩张自己的力量,弱化敌人。
把敌人的上层建筑打垮后,要先把自己
的上层建筑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建立公有制。
所以要先建立上层建筑,然后才能建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制度的开路先锋。
这幢大楼是倒着建的。
因为要先建立上层建筑,然后才能建立经济基础,所以这就很容易引起人的误解,认为马克思的那句话是错的,应该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这种关系呢?比方说,一个人喜欢吃羊肉,要养羊,那么他就要先建羊圈;建好羊圈才能养羊。
那么是羊决定羊圈还是羊圈决定羊?羊决定羊圈,因为他是为了养羊才建羊圈的,不是因为建了羊圈才养羊的,是羊决定了他要建羊圈而不是马圈。
人为了建立某个经济制度而先建立与这个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人要建立的是这个上层建筑,而不是那个上层建筑,所以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
1、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首先,面对一个新事物,我们很难确定它的“度”,有可能超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过“度”,然而过“度”之后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适度原则的制定应该是包容的,对于过“度”的人们,只要他们在随后的过程中及时补救,及时适度,形势往往会有转机。
其次,事物的“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是经验的,而非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事物的“度”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适度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时时进行调整,所以古人云“君子从时”、“相机行事”。
在建立对事物的“度”的全新理解时,我们有时会打破原有的“度”,因而“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这一说法过于呆板。
最后,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从表面上看,顺应天道有时会“过度”,这种“过度”的行为可能是我们有意为之,貌似二者产生冲
突。
其实不然。
“掌握适度”是“人道”,自然欲求确是“天道”,“人道”是对“天道”的概括归纳,融合人类自身的价值情感而成,因而“人道”何尝不是“天道”的一种,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过度”和“适度”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
2、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这一观点是对的。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所以,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三:论叙题:
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答: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性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为了达到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
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映入人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
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②我们又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新事业,就不敢在实践中探索和试验,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指导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懦夫懒汉、消极无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