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内容: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政治领域:后期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评价: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组成: 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
特点:由单纯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实质: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 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利: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评价: 扩大了社会消费; 弊:国家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 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一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际: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 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 形势 农业:余粮征集制 内容: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小企业实行监督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国家集中分配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评价:意义: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新经济政策(1921) 经济: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待恢复, 背景:
但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暴动频繁。 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农民自己支配 内容: 工业:大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营,恢复私人
小企业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相适应
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评价: 理论上: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上:加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途径: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确立: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取消新经济政策 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1、调整方式: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背景:吸取30年代经济危机教训,放弃自由放任传统; 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 形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欧洲国家;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日本;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 政手段调节社会生产——美国 评价: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评价: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过程中的盲 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消极: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1、赫鲁晓夫、勃列日林体制的弊端; ②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 是失败的改革。 异:① 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 有制和商品经济; ②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 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的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大萧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主要原因: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
(2)爆发: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盘 (3)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4)影响: 经济破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经济损失惨重。 国际关系: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政治危机: 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摇摇欲坠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 原因: 化的要求 含义: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 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评价: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经营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 营 者 革 命
(3)推行福利制度,建立福利国家 基础: 发达国家生产力提高
知识结构 十 月 革 命 苏 维 埃 政 权 建 立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苏 联 解 体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新 经 济 政 策 苏 联 成 立 国家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课时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积极: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评价: 消极: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该体制,产生了消极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危机; 特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消费,调节供求矛盾,缓 和社会矛盾。 (2)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首要任务
调整工业生产——新政核心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 进行的局部调整,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2、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干预经济有强大的经济基础;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4、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3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提供经济借鉴; 5、同时期产生的凯恩斯主义为罗斯福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4、对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认识 ☆历史之源——调整的背景: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 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调整之策——调整的内容 实行国有化,调整生产矛盾 (1)国家的 制定经济计划,保证经济运行有序 宏观调控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福利国家的出现 (2)企业的 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 微观调整 经营者革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发展之路——调整的影响:黄金时代、新的挑战、 继续调整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 经营自主权 内容: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取得一定成效;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后期更趋于保守; 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2、调整的影响:
积极: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
增长的“黄金时期”
消极: 1973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纷纷
调整经济政策,削减福利开支。
3、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的比较 同:①都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实行的; ②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 ③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发展。 异: ①目的: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 罗: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摆脱危机 ②效果:斯:存在弊端,引起社会危机; 罗: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被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 国家借鉴 ③实质: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模式; 罗: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我国的启示和认识
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按规律办事;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一切从国情出发; (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认识: 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 展的道路,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 运动的失败,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 成就,表明社会主义正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人 民 资 本 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 主 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义 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 评价: 实质:企业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里。
原因: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 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4)影响:
积极:1、取得一定成效,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生 产力得到一定恢复,广大民众也得到一定好处。 2、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的新时代。 局限: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定本质, 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凯恩斯主义:
(1)背景: 经济危机使自由放任政策失效
(2)主张: 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对付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 (3)评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基本一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直接过渡 逐步过渡 完全确立 社 会 主 义 体 制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① 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调动一切人力、物 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 教训:①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②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 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 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严重;
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 内容: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评价: 局限:(1)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2)目标脱离苏联实际; (3)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