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郭店镇五里堡小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概述: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劳动课。
班里学习气氛比较浓,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孩子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
大部分同学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得有趣的知识。
二、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工程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编入15篇课文,在选材上从实际出发,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提供了一些实践性强、易于操作的活动科目,旨在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会探究。
四、定位与反思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劳动课程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简单地“请你象我这样做”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完全置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使他们很少或者根本无法主动参与并认真思考,由此造成学生的操作动作机械模式化,制作出的成品雷同无生气。
整个劳动课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结果,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钻研教材,全面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做到被学生备课、教材,备操作,备教具,让学生全面掌握每项劳动技能、技巧。
2.劳动课不仅要以劳动实践为主,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如进行自己动手讲好卫生的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讲科学的经验教育。
3.每项劳动都有一定的程序,教学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做到规范化,只有这样才防止发生一些不安全的事故发生。
4.教学时,教师可采取边讲解边操作的方式进行,也可去课堂讲解课外实践的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的能力。
六、本学期努力的方向1、培养学生的爱劳动的意识。
2、组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观察、想象、推理、判断、思维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有利于优生才能的发展。
4、组织实际操作活动,综合实践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进度表第一课衣服破损了怎么办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衣服的缝补技术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务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衣服的缝补技术三、材料准备缝衣针、线、剪刀、电熨斗、搪瓷杯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衣服如果被刮破活开线了,既影响美观,又不宜穿着。
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学习破损衣服的缝补方法。
(二)学习缝补方法1、把破口处理平整,使破口两边对齐。
2、选用合适的针、线,参照图中的两种方法,练习缝补。
(三)讨论交流1、如果破口为三角形,应该怎么缝补?2、如果衣物的口袋开线了,应该怎样处理?(四)教师小结第二课安全使用炉灶一、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炉灶的使用方法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务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炉灶的使用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做饭炒菜离不开炉灶,安全使用炉灶特别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炉灶的使用方法。
(二)学用烧煤灶1、生炉子。
2、加煤。
3、封炉子。
(三)学用气灶1、点火2、调整火力3、停火(四)讨论交流你家还使用什么炉灶?有哪些优缺点?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四)教师小结第三课学炒菜一、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两款“热菜”的制作方法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务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两款“热菜”的制作方法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你在家做过饭吗?会炒过菜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款“热菜”的制作方法。
(二)学做麻婆豆腐原料:豆腐1对,肉末50克,素油100克,豆瓣辣酱35克,味精3.5克,骨头汤10克,红油15克,花椒粉0.5克,湿淀粉30克,葱2根,姜10克,蒜头2瓣。
制法:豆腐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装入容器内,倒入1000克开水,浸泡10分钟左右,倒入漏勺沥水。
葱,姜,蒜头洗净,切成细末。
锅置旺火上烧热,加素油50克烧热,下肉末炒散至转色,加入葱姜蒜末,炒出香气,放入豆瓣辣酱,炒出红油。
豆腐丁下锅,加入骨头汤,味精,烧开后用湿淀粉勾芡,淋入50克素油,转动锅子,用汤勺轻轻推几下,淋入红油,撒上花椒粉,出锅装深汤盆上席。
特点:色泽金红,麻辣味浓,鲜香可口。
关键:烫豆腐丁的水要开,豆腐勾好芡要淋熟油,装盘后不会出水。
(三)干烧荷兰豆原料:荷兰豆250克,碎海米25克调料:大葱(5克) 味精(1克) 盐(2克) 姜(3克) 大蒜(3克) 色拉油(60克)制作方法:1、姜蒜切成2厘米见方的菱形片;2、葱切成马耳朵形;3、荷兰豆去蒂和筋,洗净;4、炒锅放在火上,下油加热至四油温,下姜、葱、蒜,炒出香味;5、下荷兰豆,烹调料,炒匀至熟,起锅装盘即成。
(四)讨论交流在上面两款菜的制作中,哪些步骤不易掌握?为什么?(四)教师小结第四课学做大米饭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摩,讨论,使学生掌握大米饭的做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务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大米饭的做法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大米饭制作简单,省工省时,是大家喜欢的主食。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米饭的做法。
(二)议一议与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做大米饭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三)学方法1、蒸米饭将淘净后的大米加水在锅中煮沸,水沸后要不断搅锅。
在米粒略有膨胀、稍带硬心时,捞出放在笼箅上蒸。
2、蒸碗米把洗好的米放在碗里, 把水加入碗中(开水),水位保持高于米面2厘米,把碗在笼上蒸,水沸后再蒸30分钟。
3、焖米饭米洗净和水一起放入锅烧开(一分半钟).再小火烧一分钟左右,再把火闭死,中间隔五六分钟再把火打开重复一次,最后焖几分钟,记住在烧过程中不能开锅盖。
(四)讨论交流焖米饭较难掌握的是放入水量的多少。
在实践中你是如何做的?(五)教师小结第五课制作万花筒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万花筒的基本构造,学会制作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材料进行制作,在合作中安全操作;2、科学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万花筒成像的简单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共同合作的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万花筒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万花筒制作中三棱镜和彩珠盒的安装。
三、材料准备:教师材料:买来的万花筒学生材料:厚塑料纸、薄塑料胶片纸、反光纸、双面胶、透明胶、小碎粒、卡纸、包书纸。
剪刀、铅笔、橡皮、尺。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买来的万花筒,让学生看一看是什么?2、玩过吗?想请一个同学上来玩一玩。
3、感觉怎么样?(二)构造讨论1、这样一个小小的玩意儿,怎么就能不断变化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呢?2、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看法,那它的内部构造究竟是怎样的呢,不妨让我们拆开来看一看。
3、让拆万花筒的学生介绍一下它内部的构造以及各自的作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4、上下面还要封口,下面用的是半透明的塑料纸为的是可以透光。
这个万花筒是两节的,做起来比较复杂。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来做一个相对简单的万花筒。
(三)学习制作方法1、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万花筒的制作方法(PPT展示)2、步骤(1)折:沿着反光纸上面的铅笔划痕依次折叠。
(注意:①折叠时可反光的一面应该朝里还是朝外啊?②折叠的时候怎样折才能折得又好?)(2)贴:在反光纸两边用透明胶竖着黏贴好成为一个三棱柱。
(为什么竖着贴?)(3)画:将三棱柱竖着分别放在两种塑料纸上,沿着底面边缘在纸上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4)剪:将两张塑料片上的三角形小心的剪下来。
(5)蒙:分别将两张剪好的塑料三角形依次蒙住三棱柱的两端。
(蒙好一边之后要注意什么?)PPT上打出两个友情提醒:1、制作的时候注意相互配合。
2、剪刀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四)动手制作学生按折、贴、画、剪、蒙的步骤进行制作。
(五)装饰加工1、同学们,看一看,说实话你们觉得今天我们做的这个万花筒从外表上来看怎么样啊?可以怎么改造呢?2、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些现成的装饰材料,有卡纸和包书纸。
大家想想看呢我们可以怎样来给自己的万花筒装饰装饰?3、让孩子进一步对自己的万花筒进行装饰。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万花筒,心里应该挺开心的。
今天做的这种万花筒内部是三棱柱的,如果我们把内部做成五棱柱或六棱柱的那里面产生的图案又会是什么的?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尝试。
第六课会钻圈的小船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制作,使学生掌握小船的制作方法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小船的制作方法三、材料准备缝衣针、吹塑纸、铅笔、漆包线、圆纸筒、一号电池2节、胶水等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小船会钻圈,你听说过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待我们制作好这件小玩具,再通过试验,也许你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学习制作方法1、做小船(1)磁化缝衣针(2)做船体(3)美化小船(4)做线圈(5)连接线路让小船钻圈(三)讨论交流你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吗?1、小船顺利通过“桥洞”。
2、小船行至“桥洞”中间时不再向前。
(四)教师小结第七课制作手掷模型滑翔机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制作,使学生掌握手掷模型滑翔机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手掷模型滑翔机的制作方法。
三、材料准备一套发泡塑料机翼手掷模型滑翔机材料、单面刀片、剪刀等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谈话:手掷模型滑翔机是一种依靠手臂的力量,将模型投掷到空中,又依靠气流在空中进行滑翔飞行的模型飞机。
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架手掷模型滑翔机。
(二)制作过程1、修理机头。
2、折机翼上反角。
3、固定机翼。
4、粘贴尾翼。
5、插入机身。
(三)检查调整1、总机检查2、调整中心3、飞行调整(四)放飞比赛第八课编织网袋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小网袋成品,编织示意图或投影片,广口玻璃瓶、罐或大词典、厚书等便于固定袋口绳的教具。
2、学生准备:编网袋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学重、难点:绳与绳之间的打结。
三、教学过程:(一)展示提问,导入课题1、展示小网袋作品。
2、提问:网袋有什么用处?它啊是如何编织成功的?(引入绳结编织法)3、编网袋需要哪些材料、工具?(检查材料、工具的准备)(二)演示讲解,动手操作1、学生自学图示,了解编织过程,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
2、借助投影或实物演示一步步讨论,明确编织过程:⑴固定袋口绳(可拉直粘贴在课桌边)。
⑵对折线绳骑搭在袋口绳上(排列要整齐)⑶打第一排结(各绳结要与袋口绳等距离。
如没把握,可先做上记号,再打结)。
⑷大第二排结:在记号处从相邻的两个结中各取一根绳合并在一起打结。
⑸将袋口绳环系在广口瓶、罐的沿口处或围绕在纸筒、大词典上(用胶带固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