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技术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整理

单元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1.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PS:AECT1994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

AECT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PS: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造、使用、管理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技术性,表现为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是“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表现为技术实践的“符合道德规范”性、技术工具与方法运用的先进性、技术使用效果的高绩效性。

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一是试听教学动作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试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教育技术是通过不断吸收外来研究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PS:视觉教育: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

1906年,它出版了《视觉教育》。

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听教育: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堪称代表的是戴尔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为当时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视听传播: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

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试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

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被引入视听教育领域后,人们从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变为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

教育技术: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

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在现行的“教育技术”定义中,AECT在1994年发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影响很大。

我国教育技术的生产与发展:1、电化教育的兴起(1919—1949)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

2、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1950—1965)特征:播音、电视教育;学校(中小学与高校)电化教育3、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90年代中期)特征:全国电教系统形成;电教实验与教改实验,电化教育深入课堂。

4、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特征: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校园网与教育城域网,教育技术学科迅速发展。

2.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及代表人物行为主义:主要思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经典的条件反射学说华生:行为主义桑代克:联结主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建构主义心理学:主要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现实,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通,于是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代表人物:皮亚杰、杜威(创始者)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乔纳森3.多元智能理论及其主要观点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

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个人解题能力的指标。

在《心智的架构》中提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七个范畴(后来增至八个):语言、逻辑数学、空间(可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抽象的空间智能)、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关系(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人际联系)、内省(两个层次:事件层次、价值层次)、自然探索(加德纳1995年补充,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社会和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另外,有其他学者从内省智能拆分出灵性智能........人的智能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记忆力、形象力、抽象力、信仰力、创造力4.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及其指导意义经验之塔理论:把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验依照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0个层次,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从直接参与到图像替代、再到用抽象符号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

指导意义: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的直观向抽象的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以“经验之塔”为代表的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学习经验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这构成了在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经验之塔”对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至今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局限性:视听教学论仅重视试听教材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视听教材的设计、开发、制作、评价及管理等方面。

)5.信息时代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1、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意义:1)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1)国家政策。

(2)教师的专业素质。

2)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1)教师专业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必备工具(1)新课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

主要表现在: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②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③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④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契合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一国际共识。

它分别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方面提出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求并开展能力建设。

1)《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是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

2)《标准》的适用对象:教学人员子标准:中小学学科教师主要职责: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管理人员子标准: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主要职责:规划与决策、组织与应用、评估与发展、合作与交流技术人员子标准:基础教育系统中从事技术支持的人员主要职责:辅助教学人员的教学工作辅助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维护和管理校内的资源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3)教学人员标准的主要内容: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由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以及社会责任四部分构成。

单元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1.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组成定义: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多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成一个小型局域网,形成具备教学功能的教室,它集计算机机房、语音室、视听室、多媒体演示室等功能于一体。

组成:1、教师机:是教师使用的计算机。

它不仅与其他媒体设备相连,而且通过网络设备与学生机相连。

教师通过它能够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进程等。

2、学生机:学生使用的计算机。

它通过网络设备与其他计算机相连,既可以访问本地资源,又可以访问外部网络资源。

3、控制系统:包括控制面板和电子教室(广播软件)。

控制面板能够控制各媒体设备之间的切换;电子教室能实现教学演示,视频广播和集体讨论等教学功能。

4、资源系统包括辅助备课资源、学科资源和素材库等。

分类:(1)基于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2)基于硬件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3)软硬结合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功能:1)网络教学:(1)广播教学(2)语音教学(3)电子教鞭(4)黑屏肃静(5)屏幕录制(6)屏幕回放2)监控指导:(1)监控转播(2)学生演示(3)分组教学(4)联机讨论(5)远程命令(6)文件传输3)娱乐休闲:网络影院4)远程管理:(1)远程信息(2)远程配置(3)教室模型(4)远程开/关机5)学生反馈:(1)发送消息(2)电子举手(3)作业提交2.校园网的定义、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校园网的主要应用模式定义:通常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相关技术,以及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的,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服务的一个集成应用系统。

体系结构:校园网硬件平台层:主要包括网络互连设备、PC机与服务器及网络操作系统,是校园网的基础。

校园网系统软件平台层:主要包括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应用开发的各种软件平台。

其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服务。

教育资源层:为教育教学应用制作的各种教学软件和建立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学模式层:根据网络结构、学校专业结构、学生层次结构、教师层次结构等研究教学模式和教学应用模式,对校园网的教育、教学应用进行教育系统设计,确保校园网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

教育、教学模式层是以下面各层为基础,反过来又指导下面各层的建设。

组成:校园网主要是由主干网络和子网络两个层次组成的综合体系,二者构成了校园网的物质基础。

校园网的硬件体系包括网络中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连设备及传输介质等。

(1)网络中的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2)网络互连设备: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关、防火墙(3)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纤、无线局域网主要应用模式:1、校园门户网站2、内部管理软件平台3、网络教学支持平台4、数字图书馆5、教学资源库单元三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作1.搜索引擎的定义、分类及其使用技巧定义:是指在互联网中能够主动搜索信息、组织信息并能提供查询服务的一种信息服务系统,它是人们使用Internet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

分类、使用技巧:目录式搜索引擎:用户可以在这个分类结构中进行浏览。

可选择关键词搜索,也可按分类目录逐层查找。

全文搜索引擎:通过从互联网上提取的各个网站的信息而建立的数据库中,检索与用户查询条件匹配的相关记录,然后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将结果返给用户,用户需从结果中进行筛选。

元搜索引擎:将用户的查询请求同时向多个搜索引擎递交。

将返回的结果进行重复排除和重新排列等处理后,作为自己的结果返给用户。

2.常用的声音素材、图片、视频、动画素材的基本格式及其特点声音素材:基本格式、特点:WAVE格式(波形文件):可被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调用,但是文件太大,不适合保存时间过长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