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学院:航空宇航学院专业:工程力学学号:SX********名:***指导老师:高存法老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O一三年十二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当代启示(航空宇航学院常文学 SX1301087)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和基本内涵、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当代自然和谐“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强调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无疑是先进的,然而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人格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种由“远”及“迩”的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这样,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不是某一人提出的,而是由众多哲学家共同建立和发展的;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不断扬弃、修正和完善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自然观。
主要变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
所谓“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
这就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
2.2人应当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
《吕氏春秋·序意》说:“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也表现了古人一种向自然学习,遵循自然界法则的思想。
2.3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
《中庸》则系统地阐发了中和的理论体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和谐相处,顺其自然,反对与自然为敌。
周文王指出如不爱惜自然资源将“力尽而敝之”,提出“能协天地之胜,是以长久”,告诫周武王“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要求“山林非时不以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卵不撰,以成鸟兽之长。
畋猎唯时,不杀童羊,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驯不骛;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
”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要求。
很多朝代还制订律令,确保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草木零落,再入山林”,“毋竭山川,毋漉陡池”。
西周颁布《伐崇令》,要求兵战时“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如有不令者,死无赦。
”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先秦也有行政命令:动物繁殖期不杀雌、幼,植物生长期不伐木;反对竭泽而渔,保护动植物的繁殖生长。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古人以“天人调谐”为最高理想。
程颢提出:“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不特自小之”,是说不应拘于自己身体的小我而应以天地万物的总体为大我。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启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诞生,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演进史。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天地万物都沦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和加工的原料。
目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依然是掠夺和别掠夺的关系。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希望从中吸取灵感,求得治病良药。
中国以“天人合一”为内核的自然哲学,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科学性和合理成分,对解决当今世界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具有启发作用。
3.1遵循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对自然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
自然界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和进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
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自然界有自身运行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如果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千方百计“战胜自然”,扰乱自然发展规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造初期给埃及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工业方面,水坝拥有12组175兆瓦发电机,总功率为2100兆瓦,1967年开始发电,1998年发电量占埃及总发电量的15%,最高峰时发电量占埃及全国的一半,甚至可向邻国输出电力。
农业方面,水坝有效减小了1964年、1973年的大洪水和1972年-1973年和1983年-1984年的旱灾造成的危害。
在几乎全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
另一个特别的利益是从此埃及摆脱了其不友好的邻国苏丹有机会对其埃及命脉尼罗河水的控制。
因为如今绝大多数的埃及人都工作、居住在尼罗河谷,埃及还在计划从纳赛尔湖引出另外一条和尼罗河平行的水道,扩大经济面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斗转星移,如今的阿斯旺大坝却成为埃及人民心头的痛。
大坝潜在的危害渐渐表现出来:1.大坝建成前,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农业得益于河水的季节性变化,每年雨季来临时泛滥的河水在耕地上覆盖了大量肥沃的泥沙,周期性地为土壤补充肥力和水分。
可是,在大坝建成后,虽然通过引水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不受干早威胁。
但由于泥沙被阻于库区上游,下游灌区的土地得不到营养补允。
所以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2.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导致了土壤盐碱化。
3.大坝完工后水库的水质及物理性质与原来的尼罗河水相比明显变差了。
库区水的大量蒸发是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土地肥力下降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残留部分随灌溉水又回流尼罗河,使河水的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河水富营养化,下游河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的平均密度增加。
此外,土壤盐碱化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及化学残留物大大增加,即使地下水受到污染,也提高了尼罗河水的含盐量。
这些变化不仅对河水中生物的生存和流域的耕地灌溉有明显的影响,而且毒化尼罗河下游居民的饮用水。
4.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河水的含沙量骤减,导致了尼罗河下游河床受到侵蚀。
大坝建成后的12年中,从阿斯旺到开罗,河床每年平均被侵蚀掉2厘米。
预计尼罗河道还会继续变化。
大概要再经过一个多世纪才能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河道。
河水下游泥沙含量减少,再加上地中海环流把河口沉积的泥沙冲走,导致尼罗河三角州的海岸线不断后退。
一位原埃及士兵说,他曾站过岗的灯塔如今已陷入海中,距离目前的海岸竟然有1-2公里之遥。
人类对自然不适当地施加影响,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结构。
这种所谓的“征服自然”实际上并未能控制自然,而是扰乱了自然运行的秩序,形成了对自然的损毁和破坏,使自然变得更难适应和利用。
这种“征服”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盲动。
人们妄图“征服自然”的欲望,不但是幼稚可笑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必然会在这种征服过程中被自然征服,与自然一同毁灭。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3.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发展科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和便利。
人类在享受这些成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发展中日益严重的环境难题。
如何使科技进步与保护自然达到平衡,是当前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时代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洛杉矾位于美国西南海岸,西面临海,三面环山,是个阳光明媚,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地方。
早期金矿、石油和运河的开发,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为了一个商业、旅游业都很发达的港口城市。
洛杉矾市很快就变得空前繁荣,著名的电影业中心好莱坞和美国第一个“迪斯尼乐园”都建在了这里。
城市的繁荣又使洛杉矾人口剧增。
白天,纵横交错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拥挤着数百万辆汽车,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庞大的蚁穴。
然而好景不长,从40年代初开始,人们就发现这座城市一改以往的温柔,变得“疯狂”起来。
每年从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
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
1943年以后,烟雾更加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