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医学给药方法

核医学给药方法

核医学诊疗中的给药方法及防护护理首席医学网 2011 年 07 月 11 日 21:00:46 Monday作者:吴晔珏,朱瑞森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摘要】 目的核医学作为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诊疗中首要过程就是要将放射性核 素及其标记化合物通过一定途经引入人体,因药物具有放射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故全文主要从给药途径的分类、注射器的选择和防护护理三方 面进行了综述。

给药途径根据检查的不同部位与要求,有口服给药、雾化吸入、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静脉注射、蛛网膜下腔注射及脑室注射、局部注 射;目前注射器的选用主要为玻璃注射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一次性双通注射器和三通注射器;防护护理主要包括注射过程中和注射后的防护护理以及特 殊人群的防护护理。

【关键词】 核医学;给药途径;防护 核医学作为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学科,在现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诊疗中首要过程就是要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 物通过一定途经引入人体,如口服、吸入和注射等。

现将核医学诊疗中的给药方法及防护护理综述如下。

1 给药途径 1.1 口服给药目前一般在 131I 核素治疗中运用。

1.1.1131I 胶囊 131I 胶囊多用于甲亢治疗,要求患者将 131I 胶囊和冷开水一同吞服。

部分医院也用 131I 溶液稀释治疗甲亢。

1.1.2131I 溶液 131I 溶液多用于甲状腺癌的大剂量给药,需要工作人员将 131I 溶液稀释到适量的冷开水中,立刻给患者服用。

若剂量较大,可考虑 分次口服,首次给药应遵循最大安全剂量原则,防止产生钝抑显像[1]。

1.2 雾化吸入用于肺通气显像,置雾化器于工作状态,将 99mTc-DTPA 溶液 3ml 注入喷雾器中,使患者只经口含通气道管端呼吸,在安静状态下吸 入雾化的放射性气雾。

食道内剩余的放射性颗粒,用漱口水和饮水洗净后再显像[2]。

1.3 注射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主要的一种,可按注射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

1.3.1 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淋巴结及淋巴管显像需要进行皮下或组织间隙注射,要求针尖刺入皮内时回抽不能有血,否则显像剂进入血管后,淋巴结 及淋巴管显像不佳,并嘱受检者主动活动注射肢体或按摩,利于显像剂回流[3]。

1.3.2 肌肉注射一般不采用。

1.3.3 静脉注射此种方法应用最多。

1.3.3.1 普通静脉注射用吸有药物的注射器连接普通注射针头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入药液,拔针。

要求将所用显像剂全部注入静脉内,尽可能避 免外渗。

如果显像剂外渗,一方面使影像出现注射部位的放射性浓聚,可影响病灶的显示,另外,某些含 β 射线的显像剂外渗可产生局部红肿等反应, 甚至可能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目前很多核医学科采用两步注射法。

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 5~6ml,连接头皮针,于皮肤消毒后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注 入 1~2ml 生理盐水,确认针头在静脉内然后外固定,注入显像剂,再将余下 3~4ml 生理盐水注入冲管,拔针。

此法安全、准确,尤其适用于多次化疗后 表浅静脉穿刺难度大的病例[4]。

1.3.3.2“弹丸”式静脉注射有别于普通静脉注射。

在核医学检查项目中,动态显像需要在静脉穿刺后,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将显像剂快速推入静脉内使显 像剂在静脉内形成一“弹丸”状药物团块。

“弹丸”注射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止血带法和三通法。

止血带法是在肘部注射部位上方 2~3cm 处扎紧止血带,经 贵要静脉穿刺,确认无误后松开止血带,然后以最快速度推入显像剂。

如果局部血管细或脆性大,可先缓慢注入显像剂后再松开止血带。

三通法注射是 应用一个三通装置,将显像剂预先推注于三通前端连结的导管中,然后用 10~20ml 生理盐水加压推注,冲击导管中的显像剂,以“弹丸”形式注入。

三通 法注射的“弹丸”成功率较止血带法高,且易于防护,减少工作人员的照射剂量[5]。

1.3.3.3 持续静脉滴注进行下肢深静脉显像时,开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SPECT)进行显像,为使静脉显像清晰,需持续足背静脉注射, 在显像时间内使静脉内始终有显像剂存在。

目前较为普遍的下肢深静脉显像为:患者取仰卧位,SPECT 探头对准双下肢,在足背静脉穿刺点近心端绑扎 止血带,双侧均建立静脉通道,同步注射 99mTc-MAA,并立即行动态采集[6],在整个采集过程中需保留静脉通道。

131I-MIBG 治疗嗜铬细胞瘤,由于 131I-MIBG 在治疗过程中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会使体内的肾上腺素大量释放,故需缓慢滴注,一般 100mCi 要在 90min 内完成,滴注期间要密切 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必要时可采用心电监护仪[7]。

1.3.4 蛛网膜下腔注射及脑室注射主要用于诊断与脑脊液循环通路有关的疾病。

在无菌条件下常规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或脑室穿刺,收集缓慢流出的脑 脊液将显像剂 99mTc-DTPA 稀释至 2ml,再缓慢注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拔出穿刺针后包扎固定,患者须平卧。

成功的穿刺对显像至关重要,为避免注 射因素对显像效果的影响,腰穿时应尽量减少创伤,选用细穿刺针(22 号),取出穿刺针后应延长对针孔的压迫时间,以减少外渗[3]。

1.3.5 局部注射如关节腔、胸腔、腹腔注射,多用于放射性胶体 32P 治疗关节滑膜炎、恶性胸腹水及肿瘤。

1.3.5.1 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多用于人体滑膜组织含量最多的膝关节注射,也可在踝关节注射。

穿刺部位选择:选择关节间隙最清晰的部位,并应避开 破损及感染灶。

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时以利多卡因进行皮肤及皮下局部麻醉。

针刺入关节腔后适量抽出关节液以减低关节腔内之压力以利 32P 胶体顺利 注入。

穿刺后以无菌纱布敷帖针眼。

注意不要使核素溢出腔外,否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害[8]。

1.3.5.2 胸腔注射先将 32P 胶体(5~10mCi)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并保温于 37℃中备用。

患者做胸腔穿刺抽取胸水,然后吸取 50ml 含 32P 胶体的生理 盐水通过导管注入胸腔内,注药后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使溶液在胸腔内充分均匀分布[9]。

1.3.5.3 腹腔注射先将 32P 胶体(10~20mCi)注入 500ml 无菌生理盐水中摇匀并保温于 37℃中备用。

直接通过腹腔穿刺注药, 有腹水者尽量抽取腹水, 再注入药物。

注药部位应选在腹部髂前上脊与季肋之间的腋前线上,注药后 24h 内反复将患者头高、脚高、左右侧卧、以使药物在腹腔内均匀分布。

若 有腹腔导管,则通过导管注入 32P 胶体溶液[9]。

2 注射器具的选择 2.1 玻璃注射器其优点是注射时手感好,放射性核素残留较少。

这类注射器具现已基本不用,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穿刺。

2.2 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其优点是使用较玻璃注射器简便,使用后可直接弃入专用废物池内(注意:应有专人回收,不应与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注 射器混放)。

缺点是手感较玻璃注射器差, 且放射性核素残留明显较玻璃注射器为多, 这主要是塑料对放射性物质有较强的表面吸附能力所致, 如注射 133Xe 生理盐水勿使用塑料注射器,以免显像剂被吸附,影响显像质量,应使用玻璃注射器[10]。

2.3 一次性双通注射器该注射器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一边装入生理盐水,另一边装入显像剂,连接一蝴蝶式头皮针,适用于静脉穿刺有难度的“弹丸” 式注射。

2.4 三通注射器在需要进行“弹丸”式注射时使用,可提高注射的成功率。

3 防护护理 3.1 注射过程中的防护护理 3.1.1 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由于注射的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放射性,故在注射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铅防护衣、戴铅眼镜和铅帽,注射窗口 设铅板和铅玻璃,注射器在运送时放置在铅槽或铅盒内,注射时可在注射器上加专用铅防护套等。

3.1.2 遵循放射性物质操作规程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放射性照射及污染。

在抽取及注射药液时,应确认注射针头与注射器安装紧固,否则易引起药液溅 出,造成放射性污染。

排出注射器内空气时,应在抽取相应药物后未拔出针头前在瓶内进行,以避免污染别处。

3.2.3 注射部位为了避免放射性药物外渗产生不必要的污染,注射时选择穿刺成功率比较大的静脉。

注意应避开病变及所需检查部位。

骨显像时,注 射点要选择远离病变部位的静脉或健侧肢体[11]。

3.2 注射后的防护护理 18F-FDG 注射后,要求受检者饮水、静躺、保暖、保持安静;骨扫描注射后要求多饮水、多排尿;全身扫描前要求受检者排尿以 免膀胱放射性对图像诊断的干扰,导致假阳性。

注射后所用的注射器及有关物品必须按放射性废物处理办法严格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照射。

核素显 像检查者,注射后离显像检查一般有一段间歇期,需要患者在专门候检室等待,嘱咐患者不要随意远离自己的座位,要尽量减少患者之间的相互照射。

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在注射后短时间内,应尽量减少与周围人群的密切接触,尤其要避免与儿童及孕妇的接触。

3.3 特殊人群的防护护理3.3.1 儿童对儿童进行核医学检查时应尽量减少其所用剂量,以降低射线的损伤。

具体公式为儿童用量=成人剂量×系数(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系 数可由儿童给药系数表查出[12]。

对于烦躁患儿,尤其年龄小于 2 岁者,静态显像可在注射显像剂后 15~30min 给予镇静剂,动态显像则应先给予镇静剂 以利于显像的顺利进行[5]。

多数患儿取仰卧位,注射部位不应和被检查部位重叠,婴幼儿做脑显像时不宜在头皮静脉处注射。

3.3.2 育龄期妇女给育龄妇女注射前应询问其是否怀孕及哺乳。

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敏感,且放射性药物可能通过乳汁排出,因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 女,对多数放射性药物均属禁忌[13]。

哺乳期妇女如必须进行核医学检查,应在注射放射性药物后暂停止哺乳,并与婴儿隔离,至体内放射性降至安全水 平方可与婴幼儿接触。

4 小结 核素显像检查被更多临床应用于诊断同时,也提高了对核素显像方面的护理的要求。

掌握适当的注射方法、部位及时间,对保证诊疗的质量具有重 要的意义。

此外由于核医学应用的药物具有一定放射性的特殊性,严格执行放射性防护操作规程及自身与患者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可能发生的危害或 将其减至最小程度。

在整个核医学诊疗的护理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有待发展,包括注射技巧及更人性化的服务,还要继续摸索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Derey TW,Paul GG.Role of 131I in the treatment of well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 Gurg Oncol,2005,89:114-121. 2 苏少弟.11 例核素肺通气/肺灌注显像诊断肺栓塞的观察和护理.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2. 3 陈绍亮.核医学.上海:科学出版社,2003:205-206. 4 冯祝玲,张伟光,潘翠芳.放射性药物两种注射法的对比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58. 5 方瑞英. 实用核医学显像技术.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76-178.6 敬兴果,罗加,梁纬蓉.核素 99mTc-MAA 下肢深静脉造影的临床评价. 重庆医学,2000,29(2):144-145. 7Brian H,Kushner MD.Neuroblastoma: A Disease Requiring a Multitude of Imaging Studies.J Nucl Med,2004,45:1172-1188. 8 李利.32P 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护理.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1:1919-1923. 9 上海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分会.医学影像学诊疗常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37-438. 10 梁正路,周绿漪,柴力.放射线药物在塑料注射器中的残留.中华核医学杂志,1996,16:124. 11 陈尔秀,刘清娥,雷雅梅.SPECT 全身骨显像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78-379. 12 刘保平,孟玉葆,孙秉奇.SPECT 临床应用手册.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8. 13 谭天秩.临床核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7-188. (本文编辑:石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