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张群摘要: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充分认识课程和专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实践,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在一些高等学校,尤其在地方一般院校,出现了重专业建设轻课程建设的专业“实体组织化”新趋势,教育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原本紧缺的人财物资源利用率的降低。

就这一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课程和课程建设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具体的学科。

不管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看,课程规定着学校教育“教什么”,甚至决定“怎么教”,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汉语大词典》将课程的概念概括为“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

”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的素质与水平,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总体系统建设。

它既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载体和条件的建设(教学大纲、三基方案、教材、教学设备手段等),也包括完成传授知识的教学工作状态的建设(教学工作文件、课堂教学、教改措施、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考试制度等)和传授知识的主导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此,课程建设的任务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和课程现状,按课程发展目标逐步完善课程的各相关要素,强化教书育人,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系统,形成推动课程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目的。

二、专业和专业建设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

在高校,专业是指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分成的学业门类。

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专业设置取决于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校的性质。

专业规定着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依据人才供需关系,专业可分为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

目前专业主要按学科门类划分,也有的按工程对象或业务对象划分,各专业都有明确的主干学科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新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至1953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共设215种专业,至1963年共设置510种,随后专业数一度高达1343种,至1987年专业总数减少到671种,至1993年各科专业总数减到504种,至1998年专业总数减到249种。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满足社会需求,有一些高校在近几年增设一些目录外专业,本科专业数有所增加。

专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它关系到学校的总体结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建设是反映高校适应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

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增加培养人才的类型,扩大学校服务方向,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建设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对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适应程度,理想的专业建设,其内容和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跟踪社会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

是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2)把握四个要素:即专业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专业设备。

这四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互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专业建设在微观层面上的四个重要内容。

(3)确立专业建设目标。

可分为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几个方面,以保证专业建设的方向性。

(4)形成专业的动态柔性结构。

专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专业目标所指向的社会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经常变化着的,因此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结构。

三、课程与专业的关系1.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件,专业是课程带有特定目标的集合。

北京大学卢晓东、陈孝戴先生对中美两国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我国高校专业内涵的实质在于专业是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

这来源于专业背后三大类实体存在:由同一专业学生所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与教师组织相连的经费、教室、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习场所等。

高校本科教学一般按专业划分和组织,学生一入学,就进入某一专业学习,并按专业分班。

学习过程中的转专业,成为在大学学籍管理中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专业合并或调整时,专业背后的三大类实体存在都要合并调整,此项工作常由于牵涉各方利益而非常困难。

美国高校专业内涵的实质在于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他们把柔性的课程组织当作专业,专业背后没有对应的实体,没有单独归属的师资、专用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也就是说,专业完全不是一个实体组织。

我们认为,美国高校的专业观更能反映专业的本质所在,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

一个特定的专业也仅仅是一些特定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结构单元,相对于专业,课程则是更基本的实体。

2.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通过下表来对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征:(1)专业建设目的是课程建设目的的综合体现。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欧美和我国高等教育历史进程可知,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正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适应高校内部人才培养活动规律要求的必然。

一方面,随着国际化、信息化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和生产将以系统化、集体化为基本特征,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综合化,即要求高校拓宽专业面,培养文理渗透、理工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专业知识不断深化,不断更新,专业之分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

各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特征,提高专业层次,就要求优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区别重点基础课、主干课和一般课程。

专业的质的规定性是由这些重点基础课和主干课决定的。

加强这些课程的建设,提高它们的课程质量,既强化了专业的质的规定性,又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质量。

人才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绝大部分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它是师资、教材、教学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没有高质量的课程就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

(2)专业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是课程建设内容和任务的有序迭加。

毋需赘言,任何一支专业教师队伍都是由从事该专业主干课教学的教师构成,任何一个专业的专业课程也都是由一门一门具体的专业课组成。

所谓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程、专业教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等都是由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师、具体的专业课程、具体的教材、具体的专业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有序迭加而产生,这里的有序迭加实际上就是专业教学计划所界定的课程组织方式。

(3)专业建设目标是课程建设目标的集中反应。

除专业规模外,专业水准、专业知名度、专业层次都直接取决于课程建设的状况。

专业的水准高低最根本的度量就是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个专业的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含实验、实习等)教学实现的。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

课程通过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总之,每门课程教学质量的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

专业建设中的师资、设备、教材、教改、管理等工作也都是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

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的设置和优化,系列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等,都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

因此,课程建设能推动专业建设,课程的建设质量代表着教学的质量。

课程建设是专业的质量支撑点。

只要专业水平提高了,专业的知名度才会随之提高,专业的层次才能随之上去。

这些比较分析说明,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

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发展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问题,其关键是课程建设,核心也是课程建设。

1.专业建设内容及任务的实质: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的内容及任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布点的研究与调整,人才需求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一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等。

概括起来就是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建设。

教学计划是保证专业教学高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从广义而言,教学计划是课程的一种形式,课程建设就包括教学计划编制这一重要内容。

专业教学计划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规模要求、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课程开设顺序、学时分配、学年编制以及必要的说明等。

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有: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整体优化的原则。

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就是完成专业建设第一个层面内容和任务的过程。

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比较中我们已认识到专业建设第二层面的内容和任务与课程建设存在同一性,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层次、规模、数量等方面。

具体地说:专业建设是宏观的,课程建设是微观的;专业建设是高层次的,课程建设是基础性的;专业建设是整体性的,课程建设是基元性的;专业建设是以人才素质为目的的,课程建设是以教学质量为目的的。

因此,专业建设的实质内容是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更基本的任务。

2.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为:(1)专业建设的超前发展,是指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具有超越意识,既要“瞻前”也要“顾后”。

(2)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指专业的调整和改造要始终保持专业的生机与活力,在主动适应的同时,更要考虑时代的特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设置、调整和改造专业;专业设置不应盲目的适应某些社会权宜与发热的需求,而要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专业内容不是一般地适应某些行业专门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而要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通才”的知识结构。

(3)专业的协调发展,是指专业结构和布局要协调合理,专业建设中的各要素要有序、协调、平衡地发展,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考虑各要素的协调一致性,从而使专业建设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专业建设内涵角度来考虑;二是从专业培养的目标角度来考虑。

专业建设内涵的全面发展,就是专业设置、调整、改造、师资队伍、专业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要从全面整体的角度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专业建设必须避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和问题:(1)专业设置的短期行为、近期效益;(2)专业布局中的重复设置、规模小、效益低;(3)专业口径过窄、专业划分过细;(4)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层次单一、比例失调;(5)专业建设实体组织化,这是走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大的隐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