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财政收入(财政学)教学提纲

第三章--财政收入(财政学)教学提纲

第三章财政收入第一节概述一、涵义1、概念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权力或经济对等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切货币收入。

两层意思:其一,公共资金分为:a、广义的财政收入——政府的一切收入。

b、狭义的财政收入——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各项定期收入。

其二,活动: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筹集财政资金。

2、作用第一,公共财政的基础环节。

第二,政府理财的重要活动。

第三,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

第四,对经济主体影响重大。

二、分类(一)按取得收入的具体方式分——财政收入的形式1、税收收入政府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凭借其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2、债务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信用方式有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方式:发行债券、直接借款财政收入的特殊形式——与税收比:与私债比:3、非税收入除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外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公共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非税收入等。

(二)按收入稳定程度分1、经常性收入在财政年度可稳定获得的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等;2、临时性收入在财政年度不稳定的收入,如公债收入和捐赠收入等。

(三)按收入来源分所有制按企业的产业与部门好处:体现不同经济主体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有助于寻求增加财政收入的最佳途径。

(四)按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分中央财政收入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收入市(地级市)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县财政收入乡镇财政收入好处:有利于分清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有助于了解各级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五)按收入管理方法分1、预算(内)收入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如税收收入等,是国家的主导财力。

2、预算外收入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

按国家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是国家财力的补充。

3、制度外收入又称非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之外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所形成的收入。

三、财政收入规模1、概念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集中的一切财政资金量。

2、判断最优财政收入规模的标准:(1)最小化的财政收入规模(2)最能体现现有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要求的财政收入规模(3)与实现“以支定收”与“以收定支”财政分配原则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规模(4)实现社会投资、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福利等最大化目标,正确处理公共部门经济与私人部门经济关系,并处于经济社会均衡状态下的财政收入规模。

3、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A、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绝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各种财政收入的总量,主要反映政府的财力大小。

财政收入相对规模:一定时期内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主要反映政府集中财力的能力。

B、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1)最高限:财政收入规模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量(2)最低限:财政收入数量>上年财政收入数量4、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剩余产品率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2)财政集中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高非国有企业——低政府职能大——高小——低●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计划体制——高市场体制——低❍政府分配政策与制度(3)价格因素四、财政收入结构1、概念收入项目组成各项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一般分析(1)财政收入的价值结构分析(2)财政收入的部门结构分析(3)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分析3、趋势分析4、财政收入构成的发展(1)公产收入时期(2)特权收入时期(3)税收收入时期(4)国有资产收入时期(5)公债收入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基本是以税收收入与公债收入为主,国有资产收入为辅的收入结构。

第二节国际税收一、产生的条件1、经济活动跨越国界;2、税收制度的普遍建立。

二、概念1、国际税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行使国家权力时的税收活动,反映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

广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流转(关税)课税狭义的国际税收——对所得、财产课税2、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联系:a、国际税收以国家税收为基础;b、国家税收中有关跨国纳税人的征收要遵循国际税收的协定或惯例。

区别:a、反映的分配关系不同;b、是否具体的税收制度,有无独立的税种。

三、存在的问题1、国际重复征税(1)概念两个或更多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

(2)产生的主要原因:各国税收管辖权重叠交叉行使。

税收管辖权:1、概念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所行使的管理权力及其范围,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

2、原则:(1)属人原则:也称居住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人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2)属地原则:也称来源国原则,指一个国家以地域的概念作为其行使课税权力的指导原则。

3、类型:(1)居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其境内居住的所有居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2)公民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所取得或拥有的来源或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3)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强调各国有权对来源或存在于本国境内的所得或财产行使课税权。

重叠交叉方式:①居民(公民)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的重叠②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重叠③收入来源管辖权与收入来源管辖权重叠(3)国际重复征税的消极影响加重了跨国纳税人的负担违背了税负公平合理原则●阻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

❍影响了有关国家间的财权利益分配(4)解决的办法①免税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所得)x居住国相应税率②扣除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境外已纳税款)×居住国相应税率③抵免法: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居住国相应税率-允许抵免的境外已纳税款税收饶让——抵免法的发展居住国(国籍国)对跨国纳税人在国外所享受的减免优惠,视同在国外已纳税,准予抵免居住国(国籍国)纳税义务。

应纳居住国税额=境内外应税所得×居住国相应税率-包括减免额在内的境外已纳税款2、国际避税(1)概念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异,以种种合法手段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

(2)产生的原因①主观原因②客观原因——各国税法的差异,如:税收管辖权约束差异、税率差异、税基差异及其他差异。

(3)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①避免成为一国的纳税人②避免使自己的所得或财产成为一国的征税对象(4)国际反避税的一般措施①单边反避税措施②双边或多边反避税措施——国际税收协定第三节国债一、概述(一) 涵义国债即政府举借的债(公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的方式,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借款的办法,有偿募集一部分财政资金,以满足其支出的需要。

发行债券1、筹集方式:其他借款内债——狭义国债2、按发行区域不同分为:——广义国债外债国家公债:又称“中央债”3、按发行主体不同分为:地方公债:也称“地方债”(二)特征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三)国债产生的前提条件1、需要2、资金3、信用(四)种类1.以发行区域分:内债和外债2.以发行期限分:短期国债有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无期国债3.以发行的性质分:自愿国债和强制国债4.以流动性分: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五)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基本职能2、筹集财政资金3、调节经济:(1)调节经济运行周期。

(2)改变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3)调节货币流通量。

(六)国债的负担和规模1、国债负担:由于国债的发行与偿还而给国民经济和各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

①认购人即债权人的承购负担;②政府即债务人的偿债负担;③纳税人的纳税负担;④后代的负担;经济的负担。

2、国债规模(1)概念一般指政府历年债务总额。

(2)规模①累积债务总规模;②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③当年还本付息额。

(3)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①认购人负担能力;②政府偿债能力;③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4)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国债累计余额①国债负担率=-------------------×10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还本付息额②偿债能力=-------------------×100%当年财政收入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③债务依存度=-------------------×100%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发行国债总额④国债借债率=-------------------×100%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二、国债管理制度(一)国债的发行制度1、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5)组合方式2、发行价格(1)平价发行(2)溢价发行(3)折价发行3、国债利率利息率 = 利息额/借入额(二)国债的偿还制度1、还本方式(1)买销法(2)抽签法(3)一次偿还法(4)调换偿还法2、还本资金的来源(1)基金偿还(2)预算盈余偿还(3)发新债还旧债(4)预算列支偿还3、付息方式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三)国债余额管理制度1、年度发行额管理制度年度发行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逐年审批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的方式来管理国债筹资活动。

(1)不能准确反映国债规模及其变化。

(2)不利于合理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也不利于有效防范政府国债规模风险。

(3)国债的灵活性丧失。

2、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国债余额管理:立法机关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国债余额1、中央政府历年预算赤字和盈余相互冲抵后的赤字累计额;2、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借款统借统还部分;3、经立法机关批准发行的特别国债累计额。

3、国债余额管理办法(1)每年向全国人大作预算报告时,报告当年年度预算赤字和年末国债余额限额,全国人大予以审批;一般情况下,年度预算赤字即为当年年度新增国债限额。

(2)年度预算执行中,如出现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年度预算赤字或发行特别国债,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相应追加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3)当年期末国债余额不得突破年末国债余额限额。

(4)国债借新还旧部分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自行运作。

(5)每年一季度,在中央预算批准前,由财政部在该季度到期国债还本数额以内合理安排国债发行额。

4、国债余额管理制度的作用第一,可以更为全面反映国债余额及其变化情况。

第二,有利于改善国债期限结构,也有利于防止长期国债的膨胀。

第三,增强了财政部门对国债发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望实现短期国债发行规模的突破,展开国债的有序的滚动发行,从而提高财政调配资金运用能力,增强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