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理用药
糖尿病治疗目标
• 血糖控制应根据自我血糖监测 (SMBG) 的结果以及 HbA1c 水平综合 判断 • HbA1c 是血糖控制的主要指标,不仅可评估2~3 个月内患者的血糖 控制水平,而且还可用于判断血糖检测或患者自我报告血糖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及 SMBG 监测次数安排是否足够 • 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 HbA1c 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 猪、牛胰岛素:短效、长效;结晶、单峰、单组分 • 人胰岛素:短效(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中效 (低精蛋白胰岛素、诺和灵N、NPH)、预混(诺和灵30R、 诺和灵50R、诺和灵30、优泌林70/30、优泌乐25、甘舒霖 30R、甘舒霖50R)、长效(鱼精蛋白锌悬浊液:PZI) • 胰岛素类似物:
分型
• 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分为
• 自身免疫性及特发性,区别在于前者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阳性。 起病比较急剧,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体内胰岛素绝 对不足,C肽水平低下。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 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 2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
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
• 在基础胰岛素和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餐后血糖控 制欠佳者
• 需要进餐时间灵活的患者
• 在预混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血糖仍然未达标或反 复出现低血糖者 • 使用方法:
– 根据空腹血糖和三餐前后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 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每次调整 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口服药物治疗
• 格列奈类:瑞格列奈(诺和龙)、
那格列奈(可宾)
• 作用机制及特点:刺激胰 岛素的早期分泌,吸收快、 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 • 降糖效力: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下降1.0%—— 1.5% • 不良反应:低血糖,但低 血糖的频率及程度较磺脲 类药物轻。
口服药物治疗
• • • • 双胍类: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盐酸苯乙双胍 作用机制: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降糖效力: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2% 其他作用:减少肥胖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防止或延缓糖耐量减低向糖尿病的进展,降低体重。 • 禁忌: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营养不良、 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妊娠期不宜使用, 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 改用胰岛素治疗。 •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头痛、头晕、金属味、皮 肤过敏、乳酸性酸中毒等。年老患者慎用,药量酌减,并 监测肾功能。
• 胰岛素治疗
17
口服药物治疗
• 分类
– –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和 格列奈类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糖苷酶抑 制剂
• 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及时 采用药物治疗 • 常需要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 药联合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
• 磺酰脲类: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瑞罗宁、迪沙、依吡
口服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治疗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阿卡
波糖(贝希、卡博平、拜唐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 作用机制: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
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进而改善空腹血 糖;适用于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 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 降糖效力: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
0.5%——0.8%
体液自身免疫
(ICA, IAA, Anti-GAD65, IA2Ab, etc.)
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消失 (IVGTT)
-细胞数量
遗传易感性
胰岛炎--细胞损伤
糖耐量异常
(OGTT)
临床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0%
时间
2型糖尿病进展的自然病程
大血管并发症 微血管并发症 -细胞功能
胰岛素抵抗
血糖
–10
预防
IGT/IFG
诊断
0
治疗
2型糖尿病
10
年
DeFronzo RA. Med Clin N Am 2004;88:787–835.
•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糖尿病治疗目标
•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方法
• 口服药物治疗 • 胰岛素治疗
10
中国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指 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血压(mmHg) 胆固醇(mmol/L) 高密度脂蛋白(mmol/L) 甘油三酯(mmol/L) 低密度脂蛋白(mmol/L)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mg/mmol) 男 女 尿白蛋白排泄率 主动有氧活动(分钟/周) 标 空腹 非空腹 目标值 4.4~6.1 4.4~8.0 <6.5 <130/80 <4.5 >1.0 <1.5 <2.5 <2.5(22mg/g) <3.5(31mg/g) <20μg/min(30mg/天) 150
糖尿病合理用药
主讲人:李海林 2014年11月10日
•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糖尿病治疗目标
•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方法
• 口服药物治疗 • 胰岛素治疗
2
糖代谢分类
WHO 1999(mmol/L) FBG 2hPBG
正常血糖(NGR)
空腹血糖受损(IFG)* 糖耐量减低(IGT)* 糖尿病(DM)
<6.1
下降1%——1.5%。
• 禁忌:不宜用于T1DM、孕妇、哺乳期
妇女和儿童,心力衰竭、活动性肝病、转 氨酶升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病史患者 禁用。
• 不良反应: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
剂联合使用时可能发生低血糖。
各种降糖药的不同作用机制
增加脂肪的合成 和葡萄糖的代谢 双胍类,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
增加肌肉的 葡萄糖摄取和代谢
注: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测定血糖明确诊断
•2009年ADA年会:推荐HbA1c用于糖尿病筛查和诊断
(≥6.5%)临床医师需要结合血糖结果加以判定, 同时需了解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因素,HbA1c的标 准化等问题。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血糖 增高,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治疗,但胰岛素促泌剂应停用
• 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的使用
• 使用方法: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 U/kg体重/日, 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 – 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 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每次
• 禁忌:不宜用于肝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紊
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T1DM不以 单独使用。 加或腹泻。
•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
口服药物治疗
• 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 剂):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 • 作用机制:促进靶细胞对胰岛 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 降糖效力: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胰岛素用药注意
• 1、注意用药剂量,预防低 血糖 • 2、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 3、根据糖尿病的不同类型 选药 • 4、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注 意 • 5、根据体重选药 • 6、根据高血糖类型选药
基础胰岛素的使用
• 包括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 口服药物失效时OAD+胰岛素治疗的首选用药
• 使用方法:
• 血糖控制目标必须个体化,儿童、老年人以及有严重合并症患者的血
糖控制目标不宜太严格,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生存期在 5 年 以内的患者亦不宜制定严格的控制目标
基本原则
• 近期目标
– 控制糖尿病,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
• 远期目标
– 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糖尿病治疗目标 •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方法 • 口服药物治疗
在糖尿病的 病程中(包 括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 者),出现 无明显诱因 的体重下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讨论稿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1
初 诊 T2DM 高 血糖:使用 胰岛素强化 治疗
2
感染及合 并严重并 发症
3
妊娠
4
围手术 期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讨论稿
胰岛素种类改进
速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
超长效: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地特胰岛素(诺和 平)、德谷胰岛素
按来源分类
动物 胰岛素 第1代胰岛素制剂
人胰岛素
胰岛素 类似物 第3代胰岛素制剂
第2代胰岛素制剂 基因重组技术 第1-2-3 代胰岛素:
猪胰岛素、牛 胰岛素可用于 人类; 可能产生过敏 反应,或产生 抗体后药效降 低; 来源广泛,价 格便宜
满足了糖尿病治疗不断提高的临床需求 与人胰岛素相
合成,免疫原 性低; 不能更好地模 拟生理胰岛素 分泌;
基因工程技术 合成; 比更好地模拟 生理性胰岛素 分泌;
NPH作用有峰值, 存在变异性, 易致血糖波动, 作用时间不够 长
与人胰岛素相 比低血糖发生 风险低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
– 继续OAD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 – 起始剂量约为0.2 单位/公斤体重 – 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4天调 整一次,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 白天血糖不达标者可改为每天多次注射
预混胰岛素的使用
• 在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HbA1c较高的2型 糖尿病患者,可以直接使用预混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的起始
6.1~<7.0 <7.0 ≥7.0
<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