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浮锚杆工程施工方案

抗浮锚杆工程施工方案

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2)一、编制说明 (2)二、编制依据 (2)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一、工程概况 (2)二、工程地质条件 (3)岩土层埋深及厚度统计表(小地块) (5)第三章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7)一、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 (7)二、项目经理及主要管理人员一览表 (8)第四章抗浮锚杆施工方案 (8)一、设计单位提供的技术要求 (8)二、抗浮锚杆施工方法 (10)第五章施工进度管理及保证措施 (12)一、施工进度计划 (12)二、工程进度计划的保证措施 (12)三、工期进度计划横道图(详附图)。

(13)第七章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 (13)一、组织保证体系 (13)二、质量管理程序 (14)三、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4)四、质量问题的应急处理预案 (14)五、原始资料整理归档及成果提交 (14)第八章安全施工措施 (15)一、安全管理目标 (15)二、安全保证体系 (15)三、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17)四、抗浮锚杆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8)第九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18)第十章施工机械配置 (19)第十一章主要施工材料计划 (19)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一、编制说明1、本施工组织设计是严格按照本工程施工图纸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的要求及本工程的特点进行精心策划后而编制的。

2、我公司在接到设计图纸后,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图纸资料进行仔细的研究,反复认真阅看,针对本工程的重、难点进行研究,力求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科学、合理、详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同时我们结合本工程的特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方案设计和比选,制定了本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和保证措施。

二、编制依据1、合同、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2、《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3、《3栋基础说明及大样图》4、《地下车库基础平面布置图》5、主要相关标准、规程及规范:a、《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11)b、《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c、《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d、《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e、《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f、《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GBJGJ18-2012)g、《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5、其他现行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的各类规程、规范及验评标准。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一、工程概况1、工程基本概况工程名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工程地址:2、抗浮锚杆工程概况根据该场地的地层情况、基坑开挖深度等工程条件,本工程抗浮锚杆锚设计长度为进入中风化岩3m或微风化岩不小于2.2m(不同岩层可等量代换),锚杆终孔直径为150mm,单根锚杆抗拔力特征值为Rt=270KN(详见:《地下室车库基础平面布置图》)。

二、工程地质条件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埋藏地层的岩性及野外特征自上而下依次描述为:ml),地层顺序号①:1、人工填土(Q4素填土:灰黄色,褐黄色等,松散-稍密,稍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含较多花岗岩小碎石。

场区普遍分布,仅大地块东部部分钻孔无分布,厚度:0.40~22.40m,平均7.28m;层底标高:74.61~96.84m,平均88.45m;层底埋深:0.40~22.40m,平均7.28m。

al),地层顺序号②-1:2、第四系冲积淤泥(Q4淤泥:深灰色,灰黑色等,流塑,饱和,以粘粉粒为主,含较多腐植质,局部含较多砂粒,结构均匀性差。

al),地层顺序号②-2:3、第四系冲积中粗砂(Q4中粗砂:深灰色,黄色等,中密,饱和,以中粗粒砂为主,偶见小砾石,泥含量约30%左右。

4、第四系坡积土(Q dl),地层顺序号③:粉质粘土:红色,棕红色,硬塑,饱和,以粘粉粒为主,细腻,塑性重,局部含少量砂粒。

5、第四系残积土(Q el),地层顺序号④:砂质粘性土:灰黄色,硬塑,饱和,成分以粘粉粒为主,含少量云母碎片,具遇水易软化等特点。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50~17.00m,平均5.87m;层底标高:63.42~91.66m,平均78.11m;层底埋深:4.10~33.40m,平均17.69m。

属中等压缩性土,在天然状态下工程性能较好,但浸水会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 ak为200kPa。

场地基岩为花岗岩,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为长石、石英,少量的云母及角闪石等暗色矿物,钻探揭露深度内可划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四个风化带,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2(3)),地层顺序号⑤:6、全风化花岗岩(γ5灰黄色,原岩结构较清晰,岩芯呈坚硬的土柱状,偶见夹少量强风化岩块。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30~13.50m,平均5.79m;层底标高:59.02~92.81m,平均73.72m;层底埋深:2.60~37.80m,平均22.15m本层具中等偏低压缩性,属特殊类土,有遇水易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特点,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 a为350kPa。

2(3)),地层顺序号⑥:7、强风化花岗岩(γ5黄色,原岩结构清晰,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少量的云母及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岩芯呈散体状,底部夹较多岩块。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2.00~27.10m,平均9.97m;层底标高:39.42~88.81m,平均63.66m;层底埋深:8.60~55.20m,平均32.06m。

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属低压缩性土,天然状态下工程性能较好,但浸水会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 a为550kPa。

2(3)),地层顺序号⑦:8、中风化花岗岩(γ5灰白色,灰色等,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部分裂面见水蚀锈斑,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本层场地内仅局部分布,厚度:0.40~4.40m,平均2.12m;层底标高::46.02~87.71m,平均60.56m;层底埋深:9.70~49.20m,平均35.30m。

本层岩石坚硬程度为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根据平均RQD值为20.3%,岩石质量为极差的。

本层岩石风化不均匀,其强度差异较大,均匀性差;本层采取10组岩石样,其饱和抗压强度范围值为11.4-29.4MPa,平均值为24.0MPa,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 a为2000kPa。

2(3)),地层顺序号⑧:9、微风化花岗岩(γ5青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完整,新鲜,岩质坚硬,裂隙不发育,岩芯呈柱状,本层厚度较大,各孔未揭穿。

本层岩石坚硬程度为坚硬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

根据平均RQD值为77.5%,岩石质量为较好的。

本层取岩石试样27组,其天然抗压强度范围值为37.2-95.1MPa,平均值为68.9MPa,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 a为5000kPa。

10、风化球体由于岩石风化不均匀, 本次勘察有花岗岩风化球体,灰白色,微风化,岩石完整坚硬,见球率为34.2%“花岗岩风化球体”分布.1栋A座钻探表明,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⑥-1中局部夹较多中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见于CK1-2、CK1-3、CK1-9、CK1-12、CK1-13、CK1-14、CK1-15、CK1-16、CK1-17、CK1-19、CK1-21、CK1-23、CK1-24、CK1-29、CK1-32、CK1-35、CK1-36、CK1-37、CK1-38、CK1-40、CK1-41孔;1栋B座钻探表明,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⑥-1中局部夹较多中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见于CK1-46、CK1-48、CK1-50、CK1-51、CK1-60、CK1-67、CK1-71、CK1-72、CK1-73、CK1-75、CK1-76、CK1-77、CK1-78、CK1-79、CK1-80、CK1-82、CK1-84、CK1-89、CK1-101、CK1-103、CK1-121、CK1-123孔;1栋C座钻探表明,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⑥-1中局部夹较多中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见于CK1-134、CK1-135、CK1-136、CK1-137、CK1-138、CK1-139、CK1-140、CK1-141、CK1-142、CK1-144、CK1-145、CK1-146、CK1-147、CK1-148、CK1-149、CK1-151、CK1-152、CK1-153、CK1-154、CK1-155、CK1-156、CK1-157、CK1-158、CK1-159、CK1-160、CK1-161、CK1-163、CK1-166、CK1-169、CK1-170、CK1-171、CK1-172、CK1-178、CK1-180、CK1-183、CK1-184、CK1-186、CK1-187、CK1-188、CK1-189、CK1-190、CK1-199、CK1-200、CK1-201、CK1-215、CK1-216、CK1-218、CK1-221孔;1栋D座钻探表明,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⑥-1中局部夹较多中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见于CK1-225、CK1-226、CK1-231、CK1-233、CK1-235、CK1-240、CK1-241、CK1-255、CK1-272、CK1-273、CK1-274、CK1-281孔;大地块车库钻探表明,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⑥-1中局部夹较多中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见于DK5、DK7、DK13、DK14、DK16、DK17、DK18、DK19、DK20、DK21、DK22、DK23、DK24、DK28、DK29、DK30、DK32、DK34、DK36、DK37、DK38、DK43、DK44、DK45、DK51、DK54、DK55、DK59、DK62、DK63、DK64、DK65、DK67、DK68、DK69、DK70、DK71、DK72、DK74、DK75、DK76、DK77、DK78、DK79、DK83、DK84、DK86、DK94、DK97、DK99、DK105、DK109、DK111、DK112、DK117、DK124、DK127、DK128、DK130、DK131、DK138、DK142、DK167、DK179孔;小地块车库钻探表明,在强风化花岗岩⑥或⑥-1中局部夹较多中风化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孤石”,见于BK3-11、BK3-12、BK3-17、BK3-18、BK3-19、BK3-26、BK3-31、BK3-34、BK3-36、BK3-37、BK3-40、BK3-45、BK3-50、BK3-51、BK3-54、BK3-66、BK3-70、BK3-72、BK3-75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