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桑寄生、益母草、首乌藤、茯神。
舌脉:上越脉,左手脉上越为主,脉尺部弦弱,双尺重按无力,寸关部弦浮,中取有力,舌质红,舌苔黄白兼有。
症状:常见头痛耳鸣,眩晕,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眼花,腰膝酸软。
它是典型的上实下虚之证。
肝阳上扰清窍则头痛、耳鸣、眩晕;阳亢扰乱心神马则失眠多梦、烦躁不安;阳亢于上化热,则口干舌燥;下焦肝肾亏虚,肝开窍于目,目无血养则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膝为筋之大会,血不养筋则膝盖屈伸不利;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则腰酸腰软。
本证以肝肾亏虚为本,肝阳上亢、阳亢化热为标,所以治以平肝熄风、潜阳清热、补益肝肾。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歌为:天麻钩藤饮熄风,茯神牛膝桑寄生,黄芩栀子石决明,杜仲益母夜交,补益肝肾肝风宁。
这个方子创于近代,当时已有西医知识传入中国,所以作者在编这个方子的时候融合一些西医的关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原书《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说本方“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
所以这个方子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方中的杜肿,桑寄生、益母草这些药,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它们都有降血压的作用,临上本方对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效果显著,既然疗效肯定,所以我感觉用纯中医的思维去解释这个方子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本方诸药含有平肝风,潜肝阳,清肝火,补肝肾,安心神五种思路。
整个方剂都是围绕着左路心肝肾展开的。
其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共为君药。
石决明性凉质重,清热潜阳;川牛膝引气血下行,把上焦之肝阳引到下焦;栀子黄芩清肝泻火;首乌藤(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考虑到肝阳上亢扰动心神就会引起失眠,所以用了这两味安神的药。
杜仲和桑寄生是两味补益肝肾的药,补肝肾的药这么多,为什么要选用杜仲桑寄生呢?作者在书里说之所以选用杜仲、桑寄生这两味药
是当时的研究表明它们有很好的降血压的作用。
那么我们就试着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能降血压,什么病机下它们最适合。
桑寄生这味药属于通中寓补的一味药,现在中药学把它归在祛风湿类的药中,强调了它有疏通经络、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的作用;我们再来看杜种这味药,不仅滋补肝肾,而且也能强健筋骨,杜仲折断之后我们可以看见有白丝相连,古人由此推断出它能使筋骨相连,肾主骨,肝主筋,筋骨出现问题那么走路就有问题,所以古人碰到脚不能踏地的症状的时候,会想到是肝肾之间的连接出现问题了,就会重用杜仲来治疗。
我们知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是由于肾水亏虚,不得荣养肝木,导致肝肾气机郁滞,流通不畅,木气不得舒达,就会化而为风,造成一种郁亢,桑寄生和杜仲都是通补肝肾之药,并不是一味呆补,肝肾得以补益,气机通畅,也就断了上亢之阳、内动之风的根源。
最后是益母草这味药,为什么要在平肝潜阳的药中加入活血利水之品呢?我当时学习这个方子的时候一直存疑,各种解释都比较牵强,后来看了原著才知道原来作者是受了西医治疗高血压要扩张血管和利尿等方法的影响,才想到用益母草来起到相似的作用。
但是我感觉我们不能为了降血压就想到用利水活血之药失去了中医思维指导临床,就等于失去了我们中医的根本,所以益母草这味药我认为还是要灵活用之,确实辨证有水瘀互结的病机我们就用,而且也不用只盯着这味药,没有益母草用泽兰可不可以呢?其实都是可以的,治法这个大原则把握住了(原则性),我们用药可以非常灵活(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