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人生经历及对应诗歌创作(详细版,全)

李白人生经历及对应诗歌创作(详细版,全)

李白【总体介绍】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人,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家庭出身】李白生于701年,当时正是武则天执政后期。

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李暠的九世孙。

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人,又是唐王室的世祖,因此李白与唐王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但李白的先祖早在隋末时就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因此出生于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时随经商的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避讳改为“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在四川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人生经历】少年时期:天生我材,发奋读书。

【1】历史时间:武则天神龙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05—724年)。

【2】时代特征: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李唐江山。

在经历了中宗、睿宗的短暂统治后,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玄宗即位后对道教进行改革,使道教达到鼎盛。

【3】李白年龄:5—24岁【4】活动地点:今四川【5】主要经历李白五岁时发蒙读书,能够诵读“六甲”(一种诗题)。

十五岁时,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某人)活动。

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始接受道家思想。

十八岁时,他到戴天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访问道士,在此隐居读书。

期间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拜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长平山隐士赵蕤(ruí)为师,学习剑术、道术、纵横术、《长短经》(赵蕤著作,主要讲政治问题和哲学)等。

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1】历史时间:开元十二年—天宝元年(724—742年)【2】时代特征: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为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率领文武百官到泰山封禅,成为继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之后,第五位封禅泰山的帝王。

【3】李白年龄:24—42岁【4】活动地点:峨眉山、江陵、岳州、庐山、扬州【5】相关人物:司马承祯、孟浩然、元丹丘【6】主要经历724年,24岁的李白带着家传的宝剑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游侠生活。

他先是游成都,在峨眉山停留了月余,在那里同高僧怀一法师相识,怀一赠给他《陈拾遗遗集》(陈子昂诗作)十卷。

离开峨眉山后,他乘舟东至渝州(今重庆市),途中留诗《峨眉山月歌》。

725年春天,李白自三峡入巴东,到达荆门山(今湖北宜都市西北),作诗《渡荆门送别》。

而后继续东行,在江陵(今湖北荆州)遇到当时著名的道士——正一派第四代传人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这次会见,对李白影响和鼓励颇大。

从此李白对求仙方外的道家思想更加情有独钟。

在江陵稍作停留,李白再次启程,乘舟沿湘江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抵长沙,奔永州,又登上了今宁远县境内的苍梧山,泛舟洞庭湖,游览庐山,作《望庐山瀑布》。

自庐山下来,李白继续顺长江东行,经过天门山,(今安徽当涂县与和县交界处),留诗《望天门山》。

随后他又沿江到金陵(今南京),李白本想在此拜访达官贵人,以寻找入仕之路。

无奈达官贵人都忙于筹备“泰山封禅”大典,李白只好纵情山水,游览名胜,聊以自遣。

726年春天,李白离开金陵到扬州,在扬州拜访显贵仍未果。

此后他又出游苏州、杭州等地,于当年秋天返回扬州,不久生病卧床。

这时的李白离家已经两年,病中的他不禁想起了家乡,在扬州写下《静夜思》。

这年冬天,李白离开扬州,沿大运河北上,到淮河后往西取道陈州(今河南周口)。

途中李白手头拮据,准备卖掉家传宝剑和新制的鸫鹬裘衣,最后在陈州刺史李邕的资助下,解除了燃眉之急。

然后他经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再折头向南,赴南阳,继而南下襄州(今湖北襄阳)。

727年春,李白在襄阳拜访了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离开襄阳后,李白向东南到安州(今湖北安陆)。

在安州遇见了好友元丹丘,又被祖居安陆的大户人家许梓芝员外相中,招为东床快婿。

许员外本是唐太宗时名臣许绍之后、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之子。

李白入赘许门,暂时定居安陆寿山。

此后十年,李白便生活在安陆,期间仍然四处出游。

大约在728—730年间,李白游江夏(今湖北武汉),与孟浩然在此相会,并在黄鹤楼送其去往扬州。

730年夏天,已经三十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到京城长安,准备拜访宰相张说(音yuè),希望得到举荐,但不巧张说病重,未能与之相见。

后来他又寄居到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希望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

但几个月下来都没能见到公主。

他又四处谒见王公大臣求荐,但都没有结果。

由于干谒无门,李白产生消极思想,与长安少年浪游,每日以斗鸡、走狗、饮酒赌博为乐,曾因打架斗殴被捕入狱。

有感于仕途的艰辛,李白作《送友人入蜀》、《蜀道难》、《行路难三首》(其二)等。

731年夏,李白离开长安,经开封,到宋城(今河南商丘),游览了古迹梁园。

留诗《梁园吟》,随后又到嵩山、龙门等游览,都留下了诗篇。

此后一段时间,他在洛阳与安陆之间往来,游历了今河南、湖北两省的许多地方。

733年,李白与妻子许氏分家,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

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734年,李白再游襄阳、江夏等地,大概是在这年或第二年的春天,李白在洛阳客居。

此时他离开四川家乡已经整整十年,某日夜里听到洛阳城里响起的笛声,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遂作《春夜洛城闻笛》。

735年的春夏之际,李白从洛阳出发向北,游历了太原,然后又继续向北,游雁门关(今山西代县),登上长城,留诗《王昭君二首》、《苏武》。

第二年,李白南下回安州,途径洛阳时遇到好友元丹丘,受邀到嵩山游览。

大概是在这一年,李白的六叔调任任城(今山东济宁)县令,李白便将家从安州搬到了任城。

在这里,他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cúlái)山下的竹溪隐居,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世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

中年时期:初入仕途,沉浮不定【1】历史时间:天宝元年——天宝十四年(742—755年)【2】时代特征: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这时的唐玄宗开始贪图享乐,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亲信高力士等宦官,唐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逐渐瓦解,募兵制的实行及连年的对外战争使地方藩镇势力崛起,太平盛世下潜伏着巨大危机。

【3】李白年龄:42—55岁【4】活动地点:长安、任城、汴州、宋州【5】相关人物:唐玄宗、贺知章、杜甫、高适、元丹丘、汪伦【6】主要经历736—741年之间,李白主要在任城活动,但他并没有闲着,仍四处游历。

这时的李白已人到中年,名声越来越大,开始受到统治阶层的注意。

742年,正在南陵(关于南陵所在,历来有争议,一说在安徽,一说在山东)闲游的李白突然接到朝廷诏令,要他到京城为官。

原来在好友元丹丘和玉真公主推荐下,玄宗知道了李白的才名,于是派人召他入京。

李白接到诏令,一时间欣喜若狂,他离家十几年,四处寻求入仕途径,如今终于受到皇帝传召,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的诗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留别儿童》)就是他情感的写照。

李白到长安后,与时任太子宾客(辅佐太子的官员)的贺知章相识,贺知章见了他的诗作,对他大为赞赏,称他是“天上谪仙人”。

于是又向玄宗举荐了李白。

玄宗因此对李白更加重视,任命他为翰林院供奉(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李白初入翰林院,对施展抱负充满希望,然而几个月下来,李白并没有受到重用,每次玄宗召见,都是为了让他作诗行乐,俨然把他当做了“御用诗人”。

这显然与李白的政治理想不符。

在长安一段时间后,李白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行乐,麻痹自己。

与贺知章等人饮酒交游。

相传玄宗有次召李白作诗,但当时李白已经喝醉,趁着酒力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

李白的这种放纵不羁,引起朝中权贵的嫉恨,在高力士、杨贵妃等人的排挤下,玄宗渐渐疏远李白。

李白因此十分苦闷,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诗歌中。

如《月下独酌四首》、《把酒问月》、《行路难三首(其三)》等等。

744年的正月,李白好友元丹丘离京,李白也逐渐萌生退意。

这年三月,他上书请辞,被玄宗赐金放还。

李白离开长安,临行时,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送别,李白在酒宴上作了《行路难(其一)》。

离开长安后,李白一路东行,准备返回任城,在途径洛阳时结识了杜甫。

此时的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才初露锋芒。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后来李白回任城小住了几个月,到秋天时依照约定来到洛阳,与杜甫结伴游历。

二人经洛水向东,在汴州(今河南开封)遇见诗人高适,三人又共游汴州、宋州(今河南商丘)、单父(今山东单县)等地。

三人各有大志,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

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此后几年里,李白四处游历,期间多次与杜甫、元丹丘等会面。

751年,已经50岁的李白长途跋涉来到石门山(在今河南方城县)寻找元丹丘,在元丹丘的住处受到热情款待。

不久,他在南阳的好友岑勋来信,李白遂作诗邀请他到石门山相会。

于是李白、岑勋、元丹丘三人相聚,饮酒为乐,醉后的李白作了《将进酒》一诗。

这年秋天,李白受范阳节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之邀北上幽州(今北京市),他从开封出发,北渡黄河,途中游历了邯郸、洺州、饶阳(今河北深县)等地,于第二年十月抵达幽州,见到了安禄山的跋扈,预感到危险,于是匆匆离去。

大约在这个时候,他创作了《古朗月行》一诗,诗中暗示了对安禄山可能反叛的担忧。

离开幽州后,李白又四处游历,753年秋天,他应时任宣州长史(州刺史的佐官)的从弟(同一祖父不同父亲或同一曾祖不同祖父的家族兄弟)李昭之邀,南下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游敬亭山、杨陵山、秋浦等地。

作《独坐敬亭山》、《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篇。

第二年,李白再游宣城,又游秋浦(今属安徽池州),留下《秋浦歌十七首》。

不久,他受泾县县令汪伦之邀,赴泾县(今属安徽宣城)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热情款待,临别之际,作《赠汪伦》一诗。

晚年时期:壮志未酬,溘然长逝【1】历史时间:天宝十四年(755—761年)【2】时代特征:755年,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于当年十二月攻破东都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