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组基本情况2019年《中医儿科学》被评为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研室成立了专门的思政课程小组,主要承担了台港澳学部以及国际学院《中医儿科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
二、工作概况在一年多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首先梳理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确定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同时,针对教学主体为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前期的校级课题《隐性分层教学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以留学生教学为例》研究中,我们发现留学生语言及中医基础差别分层现象明显,学员“差异化”现象比较突出,主体组成部分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的西医学基础,来华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学习中医或针灸推拿等,以方便回国开展自由职业,开设诊所服务等,因此这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另有部分留学生虽为中医爱好者,但来中国前没有医学基础,感觉中医博大精深,学习困难,加上学习之后在自己国家很难开展,有被动消极情绪,学习散漫、不认真。
如何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教学的主渠道之中,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触及灵魂、斩获技能、德才兼备,成为有情怀、有温度、有知识的医学专门人才?课程组经过前后几次的反复研讨,总结出针对留学生的《中医儿科学》思政建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因特而行”:教学主体为留学生,因此,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留学生的特点。
而留学生中台港澳和中医留学生的差异也比较大。
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再把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这些资源之中,实现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精神素养等的学习养成。
如在讲述中医儿科发展史部分内容时,可以融入中医儿科人几代孜孜追求,矢志奋斗的典型事例。
二是要“因时而行”: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政课程的建设。
2019年末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治理能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对各行各业也是一次大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工作者积极临危不惧,逆行而上,凸显了“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医者情怀。
而全国各地高校“停课不停学”,纷纷开展线上教学活动,非常时期这种特殊的上课方式,更需要借助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在展开教学的同学,来实时进行思政的教育,强化学生的使命感。
三要“因境而行”:《中医儿科学》课程既有理论授课,又有见习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更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因地制宜展开思政建设。
比如,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跟诊来体会儿童问诊的特点,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体会“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伤观念,而在课堂中则在虚拟的情境下来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体验“学、思、行”的过程。
在针对台港澳学生的思政建设中,还增加了“因志而行”。
台港澳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扎实,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在京职业,针对这个群体特点,课程建设中就设定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注意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意识,同时将法律法规等基本常识进行“润物无声”地渗透,从而为学生将来的执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开展的活动1.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教研室集体研讨备课。
课程建设中,首先要使授课教师有统一的思想认识,因此,我们开展了系列教研室的集体备课。
(1)围绕教学设计,开展集体备课—将教学设计融入思政灵魂教学设计是课堂以及实践教学的指挥棒,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关键。
课程建设之初,课程组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海滨副教授对教学设计进行思政内容的设计和把关。
根据专家的建议,课程组梳理了各个章节的“思政元素”,并设计“思政地图”,寻找每个章节知识要点与思想德育教育的“触点”,各个章节思政目标既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又有共同之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了思政地图的指引,授课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授课过程就会更加有的放矢。
(2)结合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过程巧妙融入思政教育Ⅰ 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职业素质教育:如在前言部分,讲解《景岳全书●小儿则》: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
故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此甚言小儿之难也……第人谓其难,谓其难辨也。
结合儿科医生流失的现状,融入了儿科职业素质教育。
Ⅱ 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比如在讲解儿科时邪疾病过程中,比如麻疹,手足口病以及眼下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启发学生作为一名儿科医务工作者,该如何切断并阻止传染病的流行?启发学生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一定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Ⅲ 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教育:讲解多发性抽动症辨证论治中,让学生思考哪一类型临床最为多见?跟学生分享脾虚肝旺这一证型的渊源,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素梅团队围绕脾虚肝旺所做的系列工作。
同时,结合新冠肺炎,融入李兰娟院士团队、钟南山院士团队以及张伯礼院士团队的典型事迹,启发学生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
Ⅳ 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生命教育:讲解小儿感冒夹惊时,讲解临床实际案例,门诊就诊病人突然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家长抱着大喊“大夫,大夫”,此时作为一名值班医生我应该怎么办?讲解过程融入对生命的教育,对儿科急危重症的认识。
同时也启发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困难、挫折,也要珍惜热爱生命。
2.紧抓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研室教师积极参加医院、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
组织全教研室人员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以便在教学过程与时俱进的开展思政教育。
此外,教研室还积极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及示范观摩课的学习。
本年度,教研室又有2名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另有1名教师取得岗前培训证书,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了扩充。
为了配合每学年大学的教师竞赛月活动,教研室在推举之前,进行了初步的选拔,让历届获奖的教师进行了示范授课,让新教师及参赛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并邀请老年医学教研室主任罗斌进行了点评。
同时,还对参赛教师的思政融入点进行了反复推敲,最终刘岩老师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初中级临床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刘岩老师又将代表大学参加2021年的北京市青年教师比赛,教研室全体获奖教师又对参赛的幻灯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展示环节进行了一一点评。
通过各种形式的示范课和教学经验交流会,不断总结成绩,激励先进,带动教研室青年教师的发展,形成了“人心向学”的良好风气。
3.借助多种形式来具体实施课程思政的建设(1)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体,也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平台。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由于疫情的影响,《中医儿科学》实施了线上教学。
课程组崔霞教授在“开学第一课”导论部分的学习中,自行编制了内含思政教育的小视频,巧妙采用以下几个节点融入了思政教育,以期做到“润物细无声”。
首先,将疫情下儿科门诊真实的场景展现给学生。
从医院儿科门诊布局的改变,儿科门诊门可罗雀的状况以及特殊时期医护人员的全副武装的“装备”鲜活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疫情下的科室有了直观的感受。
医护工作者既是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敬佑生命,甘于奉献,不计生死,大爱无疆”的白衣战士。
而危机时刻,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更需要具备沉稳的心理素质和勇敢的职业精神,这一点也是作为医学生所该具备的。
学生在观看视频后,纷纷表示感动,也祝福老师们保重,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在小视频中结合导入部分的学习内容,融入“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相关内容。
医学是一门与生死息息相关的学科,医护不可避免要面对死亡,面对救治无力的场面。
随着专业的细化,儿科成了多数医学生不愿选择的“冷门”科室。
从新生儿的出生,到儿童的健康成长,无不凝聚着儿科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
当疫情疯狂蔓延,时间就是生命。
儿童更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去救治。
儿科医护人员既是死亡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死亡教育的传播者,死亡教育有助于加强医护自身的心理建设、提高死亡事件应对能力、维护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因此,也要强化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希望教育”。
最后,这次新冠疫情下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广大医务人员面临着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休息时间短、心理压力大等实际困难,而学生居家学习,时间一长,也难免会出现心情焦虑烦躁、生活习惯紊乱、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效率降低等问题,因此在《中医儿科学》导入部分的视频中,将《医学心悟》中“思贵专一,学贵沉潜”八个字送给学生,鼓励大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现实,安心学习,启发学生将医德内涵内化为自我约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学的誓言,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2)将思政教育融入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中医儿科学》涵盖了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教学两部分内容,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的对儿科医生的诊疗过程进行体验。
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年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人文关怀,每个年龄阶段孩子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在生长发育见习过程中,我们让留学生参与到生长发育的评价。
而在涉及儿科外治操作时,很多留学生表现出极高的操作热情,希望学成归国后能将这些实用操作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
针对留学生的心理,我们见习中反复强调儿科的操作要规范、严谨,比如火罐的操作,把临床上出现的一些危险操作展示给同学们,提醒要有爱“伤”观念,熟悉各种操作规范,有效规避医疗冲突。
我们还在见实习教学过程中,让留学生进行临床门诊跟诊,仔细观察带教老师通过病情询问、动作、行为、语言等方面来和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受疫情的影响,2019-2020第二学期的临床见习改为线上教学。
如何才能保质保量完成见习任务?面对这一新的挑战,课程组人员通过“腾讯会议”反复进行了研讨。
比如在带教“临床病例采集”实验室,最终确定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完成。
提前将病例分配下去,由各组同学自行准备,六位带教老师在各自微信群里扮演“标准化病人”,由学生对教师进行问诊,进行病例采集,在问诊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积极引导,病例采集结束后由带队教师进行点评,学生撰写见习报告。
同时,在带教过程中反复强调要有“爱伤观念”,尊重并保护病人的隐私。
学生参与度很高,也对线上见习教学效果表示满意。
(3)借助新媒体手段教学手段进行推送——BB平台及微信群课程组使用美拍等建立视频素材库,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一些思政相关题材的教学辅助材料,比如真实展示儿科医生一天辛苦的工作状态的短视频,启发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观点精讲、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观视频学古今、竞赛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运用新媒体使问题得到及时反馈,而且可以及时解答来华留学生的疑问,扩大受众面,将思政内容嵌入教学各个环节。
(4)以思政建设为基础,带动规培工作以及名老中医传承室的建设《中医儿科学》进行思政建设中,教研室对科室规培学生也添加了思政教育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