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_理综生物试题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理综生物试题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型】讲评课【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找出失分点,填补知识记忆的漏洞。

2.掌握能量计算问题,学会快速分析解答遗传题。

3.重视审题,学会从题干中挖掘有效解题信息。

4.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评(评错误原因、评优秀解法、评新题生题)、议、练结合2. 整理升华,总结提高【重点难点】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分析、解题规范化.【突破措施】1.统计各题的解答情况,特别是试卷中的典型错误;2.在错因分析、错题纠错、规范表述、反思提高、方法总结等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讨论学习,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一.分析试题:1.试题结构:试题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共六道题,每题6分,共36分。

简答题共五道题,29题9分,考查代谢,30题10分考查稳态调节,31题9分考查生态系统,32题11分,考查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40题15分考查选修三的基因工程。

2.生物部分题型和知识点章节分布:3.数据统计与成绩分析(抽查班中30人)①选择题得分情况②简答题得分情况4.试卷中集中反映的问题①.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②语言表述不规范③实验设计能力差④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⑤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⑥错别字、书写不规范⑥审题不细二.试卷讲评1.学生纠正错误2.剖析讲解3.变式训练4.反思总结5.完成满分卷6.巩固练习三.小结:应考和解题策略:【板书设计】一、成绩分析:二、试题分析:1、考点覆盖面2.各题得分情况三、试卷讲评:四、答卷中存在问题:五、教后记:今天的高三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不动脑只动手的毛病(等着你分析、讲解、报答案然后他们作笔记当作订正)。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干瘪的传授知识、讲解分析,学生的兴趣当然难以提高。

我认为应该把课堂设置为一个问题场,创造问题情景,搭建问题平台,在解决问题中接受知识,建构知识,反过来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问题中学,收到不错的效果。

回饶着问题展开,在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清晰了,知识巩固了,思维提升了。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教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生貌似在“启发式”的问题场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样一堂课下来,看似教学效果很好,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很好,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大的。

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因为知识背景与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往往有学生回答的超出预设而教师又一时没有领会他的用意,轻易否定或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甚至批评指责,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没有真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新颖而奇特的相法,教师要善于倾听,要时时想到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舍得放权,舍得让学生说,要让学生充分表露自己的意见,同时要注意倾听的方法,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片段中我还是比较注重如何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并尽可能少的去打扰、干涉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当今,我们不但要将自己的思维暴露在学生的众目之下,也应该将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让他们来争辩,让他们来完善,让更多的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的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

学情分析本学期所教学生为高三理科普通班,即将参加2017年高考的学生。

学生的整体成绩不是特别好,应对新题与难题的能力也不是很高。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侧重于基础题的解答和基础知识点的总结与复习;反复强调与夯实答题的规范要求,力争让学生保住80%的基础分数。

本班约有十名同学很有希望突破600分,比如:闫贞元、王成龙、洛瑶、杨烁、魏敏等等,这部分同学学习接受能力强,基础也比较扎实,在课堂上能帮老师充分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大部分同学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一般,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才能有所提高。

讲评效果分析我根据自己对教材、教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生貌似在“启发式”的问题场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样一堂课下来,看似教学效果很好,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很好,但实际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大的。

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因为知识背景与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往往有学生回答的超出预设而教师又一时没有领会他的用意,轻易否定或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甚至批评指责,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压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没有真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超越教师,对于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新颖而奇特的相法,教师要善于倾听,要时时想到自己是组织者、引导者,舍得放权,舍得让学生说,要让学生充分表露自己的意见,同时要注意倾听的方法,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必要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片段中我还是比较注重如何适时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并尽可能少的去打扰、干涉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当今,我们不但要将自己的思维暴露在学生的众目之下,也应该将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让他们来争辩,让他们来完善,让更多的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的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

教材分析在高考中,山东省使用的是全国卷I,本套试卷重点考查与配套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生物一《分子与细胞》、必修生物二《遗传与进化》、必修生物三《稳态与环境》、选修生物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生物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生物试题的讲评课,课堂内容主要涉及必修一、二、三以及选修三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有:1.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2.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原理3.血糖的调节4.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6.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7.细胞代谢: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酶与ATP8.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9.选修三:基因工程课时:一课时课型:讲评课重难点:1.典型错误出错原因的剖析与纠错,2.典型题目解题思路探究、解题方法分析、解题规范化.评测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下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丙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O、NB.乙物质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酶1、酶2和酶3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D.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B.胃蛋白酶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消化道C.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肺泡上皮细胞D.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3.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之前死亡。

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B.正常个体的溶酶体能合成部分水解酶C.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D.在中欧该地区约6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4.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每个植物细胞中,a、b、c基因都会表达出相应蛋白质B.a、b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C.b中碱基对若发生了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发生了基因突变,但性状不一定改变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尾端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5.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右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最可能代表脱落酸和赤霉素B.丙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C.甲、乙、丙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6.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29.(9分)科研人员以大豆幼苗为实验材料,模拟轻度干旱T1(含水量55%-60%)、中度干旱T2(含水量40%-45%)和重度干旱T3(含水量30%-35%)3种状态,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对植物叶片中光合色素合成的影响。

(1)选择生长健壮且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幼苗,分成四组进行培养,定期补充土壤中的水分,以维持实验要求的土壤含水量。

培养过程中,定期摘取植株顶部刚成熟的叶片,用__________(试剂)来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进而测定滤液中叶绿素的含量,为了防止提取过程中色素被破坏,需要在研磨时添加____________。

下表是处理初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数据。

(单位mg/g)与对照相比,轻度干旱处理,会使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增加,从而使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__________增加,光合速率提高。

随着干旱处理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时,叶片中的叶绿素a/b值在逐渐__________,说明叶片中叶绿素a 的分解速率(相对值)__________叶绿素b。

(2)大豆幼苗在正常生长状态下,其叶肉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根毛细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