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探讨其构造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研究提供参考。
一、下辽河盆地地质特征
下辽河盆地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由下辽河古河道形成的一条长条形盆地。
盆地北界为辽河,南界为长春-吉林地区的山地,东西两
侧分别为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平原。
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盆地内主要沉积物为第四系松花江组和辽河组,地层厚度约1.5-2.5千米。
下辽河盆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断裂和褶皱构成。
盆地内断裂带发育,主要有南北向的下辽河断裂带和东西向的赵家沟断裂带。
同时,盆地内还存在多个褶皱带,主要有北部的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
南部的南山褶皱带。
这些构造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沉积构造格局。
二、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
下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构造运动、中期构造运动和晚期构造运动。
早期构造运动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要表现为下辽河断裂带和赵家沟断裂带的发育。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剪切作用,形成了盆地内复杂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中期构造运动发生在新近纪,主要表现为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
南山褶皱带的发育。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形,形成了盆地内多个褶皱带,同时盆地内也发生了大量的沉积作用。
晚期构造运动发生在第四纪,主要表现为盆地内的沉积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
这一阶段盆地内发生了较弱的构造变形,但是地表形态变化较大,形成了盆地内的多种地貌类型。
三、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主要表现为盆地内东部和西南
部存在两个应力场分界线,分界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
东部应力场以NW-SE向挤压为主,西南部应力场以NE-SW向挤压为主。
同时,盆地内还存在多个较小的应力场,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北部。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
早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下辽河断裂带和赵家沟断裂带对应力场的分布产
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岗子-建昌褶皱带和南山褶皱带对应力场的分布也产生了影响。
晚期构造运动对应力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对地表形态和沉积构造格局的影响较大。
四、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
下辽河盆地构造演化历史与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古
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有关。
早期构造运动主要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
中期构造运动主要是印度-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
晚期构造运动主要是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
总体来说,下辽河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机
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地质作用和构造力学过程。
只有通过对这些过程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盆地内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规律,为区域地质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