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一、自学探究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改变了“教师占中心地位,学生处被动地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基本格局,鼓励学生自学和探索发现,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挥,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活动能力。
在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设计出让学生能顺利自学、探究的学习程序。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有了较大的活动自由,但教师仍需要作为引导人或成员参与到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中去,并且事实上由于采用了自学、探究、讨论等方式致使教学活动趋于复杂化,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以自学或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读议讲练”法等。
二、实际训练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通过练习、实习等活动,巩固和完善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形成地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方法。
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来说,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使学生亲自检验所学地理知识的本身是否正确,检验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其次,它有利于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第三,它可以为将来在实践中应用地理知识作准备。
对于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来说,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更是一条基本的途径。
此外,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意志、品德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语言传递信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或者运用书面语言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际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大量是靠语言来实现的。
对于学生来说,口头语言的训练、书面语言的表达“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等。
四、直接感知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真实性。
直观是“领会的开端环节”,地理学科的直观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具特殊意义,这是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和间接性”所决定的。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由于条件限制,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如地下、高空或发生在久远地质年代、历史年代的地理事象,教师较难或不可能都让学生进行直接观察和感知。
所以,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必须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合理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象征符号认知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地图、地球仪、剖面图、示意图等以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使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
与演示法展示地理事物外部形象的直观教具不同,地图是以一系列惯用的象征符号来表征地理事物的,它能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的特点,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可以说,同语文学科运用词典,生物学科运用显微镜,物理、化学学科运用实验一样,地理学科运用地图是其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方法。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离开了地图都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地图或者其他象征符号表征的图象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必须结合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并且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紧密配合,做到符号认知和直接感知相结合,图象信息和语言文字相结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和“纲要信号”图示法。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一、注重教学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由于首次接触、交往产生的对某种事物或个人第一看法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首因效应”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1)首次见面的第一节绪言课必须上好。
第一次地理课与学生见面,教学必须作好教学准备,在语言、表情上给学生留下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教学艺术的印象,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明白学好地理的重要性,使其积极与教师配合,学好每一堂课;(2)每节课的导入语以导课激趣。
如在讲“经纬线”时,教师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所处的位置,然后向学生提出:一艘船,在苍茫的大海上遇难,如何报告所在位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作用,这样学生学得认真,学得轻松,知识牢固。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喻为“教案剧”,易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缺乏学习兴趣。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诱导,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目的;(2)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或主持人。
课堂上,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如大洲和大洋,让学生来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三、强化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地理教育工对学生不但要灌输基础知识,而且要形象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强化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对教材要合理选择和使用,以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2)要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力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捕捉每一个最有力的教学时机,如恰当提问,学生情动于中,跃跃欲试;(3)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起来,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放手指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以便及时理解和消化。
四、复习巩固要善于“变化”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时要善于变化。
(1)章节复习要善于转化。
采用章节知识编码复习法,将所有需要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列出,然后进行归类排队,最后用数学编码,可实现章节所学知识由厚到薄、由薄变厚的相互转化;(2)全册复习归类要善于类化。
根据全册地理知识点的需要,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的知识点,归类整理,让学生在相同知识中,找出不同点,通过类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持久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主动探究意识,体验和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奇妙。
初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几种方法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
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
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
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
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
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
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
《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
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
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
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比喻法。
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
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
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
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
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
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