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战略分析
海尔名牌战略解析2021-11-21
不少企业对名牌战略存在很多误解。
在实践中,有三个方面:
一、认为名牌与自己无关。
我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困难企业,还让我搞名牌?名牌战
略是大企业的专利。
二、我认为名牌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
如此渴望成功,寻找捷径,以致误入歧途。
三、认为名牌就是名声,无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名声搞大就可以创成名牌了。
海尔被公认为中国实施名牌战略的成功企业。
我们应该用海尔的实践来回答这些问题。
海尔是奇迹。
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
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就是大海。
海尔人的头脑就是大海。
他们面对世界。
海尔的业务是sea,它成功
地实现了多元化。
海尔的经验也很丰富,已经出版了许多研究书籍。
本文不是全面阐述海尔,只是侧重从名牌战略的角度对它做一些解析。
分析1:海尔最早了解名牌战略,最认真、最可持续地实施名牌战略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尔还刚刚起步,还处在困
难阶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创造名牌的目标。
著名的冰箱砸毁事件发生在1985年,也发生在海尔成立初期。
说起这件事,很多人
都佩服张瑞敏抓质量的决心,但他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抓品牌的聪明。
仅仅从物质效果
来看,它可能不会被打碎,因为那些冰箱仍然可以修理。
但张瑞敏想要的是向全国消费者
发表一个声明:海尔对质量一丝不苟!76台冰箱的经济损失和损失创造了谨慎的声誉,两者之间的得失不成比例。
想想看,那个时候,许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还没有树立起来,更何谈名牌意识?而海
尔就明确了这个目标,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目前,许多企业仍然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小,资金不多,无法实施名牌战略。
他们
不明白企业不应该等待大品牌战略,而应该用名牌战略来扩张。
海尔树立了最现实的榜样。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到大成长的催化剂,是企业从小到大成长的重要
桥梁,而不是大了才能收获的成果。
是否把名牌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我国企业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解决
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
但是成为怎样的制造基地,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纯粹的加工基地;一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基地,这两种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分析2:海尔品牌培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海尔品牌发展到今天,大约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1984年至1991年是创建名牌的阶段。
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1991年获得驰名商标是
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
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
和驰名的品牌。
从1992年到1998年,这是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
这个期间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
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
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
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
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1999年到现在为国际化提升阶段。
海尔在国内站稳脚跟后,不失时机地进入了国际化经营的新阶段。
张瑞敏说,“中国
没有名牌”。
对自己品牌的要求也从“品牌国际化”转变为“国际品牌”。
这一阶段的主
要特点不仅是将其产品推向世界市场,而且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分销和生产机构。
海尔
提出的目标是“三分之三”:国内生产和销售的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和国外销售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在国外生产,并销往国外。
海尔已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通过这样的
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品牌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
况的适当目标和战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