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5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2. 平面设计应提交的主要成果
(1)设计图:路线平面设计图 )设计图: 道路平面布置图(路线总体布置图) 道路平面布置图(路线总体布置图) (2)设计表: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设计表:直线、 逐桩坐标表 路线固定表 总里程及断链桩表等。 总里程及断链桩表等。
3.7.1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平面线形设计成果: 平面线形设计成果: 路线各交点桩号JD 路线各交点桩号 半径R 半径 缓和曲线长度Ls 缓和曲线长度 公路偏角α 公路偏角 交点坐标( , ) 交点坐标(X,Y)等。
3.7
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第5讲)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路线平面设计主要任务; 路线平面设计主要任务; 2. 平面设计主要成果; 平面设计主要成果; 3. 一种特殊平面线形的计算 ——同向复曲线。 同向复曲线。 同向复曲线 重点解决的问题: 重点解决的问题: 1. 平面图绘制方法 2. 同向复曲线半径及里程桩号计算方法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示例
附I:同向复曲线计算方法 已知某三级公路( 例:已知某三级公路(V=40km/h)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拟按复曲线 )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 设 计 。 其 中 JD1=K9+420.85 , 偏 角 α1=45°10′25″ , 半 径 R1=400m , ° Ls1=160。偏角 2=41°20′22″,交点间距 1-2=345.96m。 。偏角α ° ,交点间距l 。 要求计算确定R 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要求计算确定 2及Ls2,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3.7.2 逐桩坐标表 1. 坐标系统的采用
(1)采用高斯正投影 ° 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 投影面可采用 采用高斯正投影3° 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采用高斯正投影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年国家高程基准、 年国家高程基准 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2)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独立桥梁、隧道及其它构造物等小测区,可不 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独立桥梁、隧道及其它构造物等小测区, 三级和三级以下公路 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3)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如精度不合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 要求,也应充分利用其点位,选用其中一点的坐标及含此点的方位角, 要求,也应充分利用其点位,选用其中一点的坐标及含此点的方位角, 作为平面控制的起算依据。 作为平面控制的起算依据。
3.7
路线平面设计成果
1. 路线平面设计主要任务
(1)确定平面位置与线形:交点位置(里程桩号、间距、偏角或坐标) )确定平面位置与线形:交点位置(里程桩号、间距、偏角或坐标) (2)确定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参数 ) )确定平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参数A) (3)平面线形设计:线形要素的组合 )平面线形设计: (4)路线里程桩号计算及逐桩坐标计算 ) (5)平面视距的确定与保证 )
3.7.3 路线平面设计图 1. 公路平面图
(1)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范围 ) 公路路线平面图是指包括道路中线在内的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地形图。 公路路线平面图是指包括道路中线在内的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地形图。 绘图比例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设计文件: 绘图比例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设计文件: 一般情况1: 一般情况 :2000,在平原微丘区可用 :5000。 ,在平原微丘区可用l: 。 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 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 一般为中线两侧各100~200m。 ~ 一般为中线两侧各 。 的地形图, 对1:5000的地形图,每侧应不小于 : 的地形图 每侧应不小于250m。 。 (2)导线及道路中线的展绘 精确地点绘其位置上。 ①坐标展绘法:按导线点(或交点)坐标X,Y精确地点绘其位置上。 坐标展绘法:按导线点(或交点)坐标 , 精确地点绘其位置上 作为横坐标, ②正切展绘法:偏角按正切法绘出,即取10cm作为横坐标,用偏角的 正切展绘法:偏角按正切法绘出,即取 作为横坐标 正切值乘以10cm作纵坐标确定偏角方向。导线点(或交点)位置按比例绘 作纵坐标确定偏角方向。 正切值乘以 作纵坐标确定偏角方向 导线点(或交点) 出。
41.2022 2 R2 = t 2 / tan − p1 = 178.454 / tan − 2.667 = 470.356 2 2
α2
R1
R
Ls 2 = 24 p1 R2 = 24 × 2.667 × 470.356 = 173.502
附I:同向复曲线计算方法 (2)计算曲线要素: 计算曲线要素: p1=p2=2.677 q1=79.893 T1=247.399
附I:同向复曲线计算方法 已知某三级公路( 例:已知某三级公路(V=40km/h)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拟按复曲线 )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 设 计 。 其 中 JD1=K9+420.85 , 偏 角 α1=45°10′25″ , 半 径 R1=400m , ° Ls1=160。偏角 2=41°20′22″,交点间距 1-2=345.96m。 。偏角α ° ,交点间距l 。 要求计算确定R 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要求计算确定 2及Ls2,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解:(1)计算 2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 )计算JD
3.7.2 逐桩坐标表 1. 坐标系统的采用
(1)采用高斯正投影 ° 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 投影面可采用 采用高斯正投影3° 带或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采用高斯正投影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 年国家高程基准
2. 城市道路平面图
1.绘图比例尺和测绘范围 . 绘图比例尺:在作技术设计时可采用 : ~ : 绘图比例尺:在作技术设计时可采用1:500~1:1000的比例尺绘制 的比例尺绘制 绘图的范围:通常在道路两侧红线以外各20~ 绘图的范围 : 通常在道路两侧红线以外各 ~ 50m,或中线两侧各 ~ , 或中线两侧各50~ 150m,特殊例外。 ,特殊例外。 2.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的内容及绘制方法 . 应标明路中心线, 近期的规划红线、车行道线、人行道线、停车场、 应标明路中心线 , 远 、近期的规划红线 、 车行道线 、 人行道线 、 停车场 、 绿带、交通岛、人行横道线、沿街建筑物出入口、 绿带、交通岛、人行横道线、沿街建筑物出入口、各种地上杆线和地下管 线的走向、雨水口、窨井等,标注交叉口及沿线的里程桩。 线的走向、雨水口、窨井等,标注交叉口及沿线的里程桩。弯道和交叉口 处还应注明曲线要素、交叉口侧石的转弯半径等。 处还应注明曲线要素、交叉口侧石的转弯半径等。
3.7.3 路线平面设计图 1. 公路平面图
(1)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范围 ) 公路路线平面图是指包括道路中线在内的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地形图。 公路路线平面图是指包括道路中线在内的有一定宽度的带状地形图。 绘图比例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设计文件: 绘图比例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设计文件: 一般情况1: 一般情况 :2000,在平原微丘区可用 :5000。 ,在平原微丘区可用l: 。 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 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 一般为中线两侧各100~200m。 ~ 一般为中线两侧各 。 的地形图, 对1:5000的地形图,每侧应不小于 : 的地形图 每侧应不小于250m。 。

坐 标 纵 线
子 午 δ0 线
φ = ω +δ0
其中: 磁方位角; 其中:ω——磁方位角; 磁方位角 计算磁偏角。 δ0——计算磁偏角。 计算磁偏角

真 子 午 线 磁偏角
计算磁偏角
ω
φ


坐 标 纵 线
子 午 δ0 线
真 子 午 线 磁偏角
计算磁偏角
ω
φ
放大
(3)计算各中桩坐标 可先计算交点坐标, 可先计算交点坐标,以后按交点坐标计算前一曲线终点到本曲线之间 的任意中桩点为的坐标。 的任意中桩点为的坐标。 包括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上每一个中桩的坐标 包括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上每一个中桩的坐标。
2. 中桩坐标的计算
(1)计算导线点DD坐标 计算导线点DD坐标 DD 采用两阶段勘测设计的公路或一阶段设计当遇地形困难的路段, 采用两阶段勘测设计的公路或一阶段设计当遇地形困难的路段 , 一般都要先作平面控制测量, 一般都要先作平面控制测量,而路线的平面控制测量多采用导线测量 的方法。 的方法。 导线测量的方法: 导线测量的方法: GPS测量法:有条件时可优先采用 测量法: 测量法 全站仪法 经纬仪导线法 光电测距仪法
l1-2 JD1 p1 JD2
R1
R2
附I:同向复曲线计算方法 已知某三级公路( 例:已知某三级公路(V=40km/h)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拟按复曲线 )有两个相邻的同向曲线, 设 计 。 其 中 JD1=K9+420.85 , 偏 角 α1=45°10′25″ , 半 径 R1=400m , ° Ls1=160。偏角 2=41°20′22″,交点间距 1-2=345.96m。 。偏角α ° ,交点间距l 。 要求计算确定R 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要求计算确定 2及Ls2,并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l1-2 = t1 + t2
( R1 + p1 )tan
α1 α + ( R2 + p2 )tan 2 = l1− 2 2 2
l1-2
t 2 = l1− 2 - t1 = ( R2 + p2 )tan
α2
2
JD1
t1
p1
t2
JD2
p1 = p2
R2 = t 2 / tan
α2
2
− p1
R1
R2
Ls2 = 24 p2 R2 = 24 p1 R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