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2.求中位数的方法: (1) 求中位数时,必须先将这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 小)的顺序排列
(2) 若有n个数,当n为奇数时,则选择第个为中位数,若n为偶数,则中位数是第 和第(+1)两个数的平均数.
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 5.方差:设有个数据,各数据的平均数为 6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7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数据就越稳定。 8.平均数、方差的三个运算性质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 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 相邻的内角. 要点诠释: (1)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真命题,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 论. (2)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
有关两位数的基本等量关系式为: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有关三位数的基本等量关系式为: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 ×10+个位数字.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12年龄问题:一个人的年龄变化(增大、减小)了,其他人也一样增大 或减小,并且增大(或减小)的岁数是相同的(相同的时间内)。. 13、等积类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变形前后的质量(或体积)不变. 14.优化方案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需合理安排。需要从几种方案中,选择最佳 方案,如网络的使用、到不同旅行社购票等,一般都要运用方程解答, 得出最佳方案。 四.解实际问题的方程组时要注意先化简,再考虑消元和解法,这样可 以减少计算量,增加准确度.化简时一般是去分母或两边同时除以各项 系数的最大公约数或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1)算术平均数:一组数据中,有个数据,则它们的算术平均数为
. (2)加权平均数:
若在一组数字中,
出现Leabharlann 次,出现次,…,出现
次,那么
叫做

、…、
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

、…、
分别是

、…、
的权. 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权的表示方法:比、百分比、频数(人数、个数、次数等)。
5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当题目与工作量大小、多少无关时,通常用“1”表示总工作量.此时工作效率=
6增长率问题:原量×(1+增长率)=增长后的量 原量×(1+减少率)=减少后的量
7浓度问题:溶液×浓度=溶质 8经济类问题: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本金+本金×利率×期数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进价×利润率 打x折: 原价×0.1x 9盈亏问题:关键从盈(过剩)、亏(不足)两个角度把握事物的总量 10数字问题: 当n为整数时,奇数可表示为2n+1(或2n-1),偶数可表示为2n.
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 有: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 交),那么两直线平行. (2)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 线的传递性).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常见题型. 1和差倍总分问题:较大量=较小量+多余量,总量=倍数×倍量 2产品配套问题: (1)“二合一”问题:如果a件甲产品和b件乙产品配成一套,那么 (2)“三合一”问题:如果甲产品a件,乙产品b件,丙产品c件配成 一套,那么各种产品数应满足的相等关系式是:= 3行程问题:
①相遇问题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要点诠释: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还有: (1)若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它必与另一 条直线垂直. 要点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 角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如果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那么: (1)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2)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3)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平行线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
要点一、定义、命题及证明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 义.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要点诠释: (1)每个命题都由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 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 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 ” 那么” 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2)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5)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 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3.证明: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 断,这种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要点诠释: (1)实验、观察、操作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必须推理论证后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 以是已知条件,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 (3)判断一个命题是正确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 假命题,只需列举一个反例即可. 要点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平行线的判定
“相向而遇”时,两者所走的路程之和等于它们原来的距离; 直线: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环形: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环形周长 ②追及问题
快者所走的路程减去慢者所走的路程等于它们原来的距离. 直线: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环形: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 ③流水行船问题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船的顺水速度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船的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④火车行程 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