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动物分类学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动物的种类、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动物界起源和演化等。
主要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给它们命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所研究的内容。
分为脊椎动物门与无脊柱动物门。
目录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进展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进展展开编辑本段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种类的鉴别和编目要识别成千上万种动物,给予其适当的名称,并在动物王国的“家谱”中按适当的顺序排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家所做的种类鉴别和编目。
目前,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化、生态和地球分布)进行分类,即自然分类法,将动物依次分为各种等级。
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七个主要等级。
其中种是分类所用的基本单位。
每一种动物,都可以给它们在这个等级序列中冠以适当的名称和位置。
如棉蚜、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蚜科、蚜属、它的学名为AphisgossypiiGlover;大熊猫,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它的学名为Ailuropodamelanoleuca。
在上述分类等级中,科学工作者使用时为了更精确地表达种的分类地位,还将原有的阶元进一步细分,在上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另外一些阶元,以满足科学工作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的分类附元如下:界Kingdom门Phylum亚门Subphylum总纲Superclass在种类的鉴定工作中,给一个物种定以合法名称是极为重要的。
在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双名法”,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首次创立的,它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而这个学名由该动物所在属名的和该动物的种本名组成。
如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undulatusMelopsittacus(鹦鹉)属名,后一个字undulatus(虎皮的)为种本名,两者共同构成这种动物的合法名称。
“双名法”的使用使整个生物界的命名从此走上循序的轨道。
在一般情况下,研究、区分和确定动物界中的各个物种、予以命名、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认识和辨别物种的知识,往往与根据物种之间的异同,确定所属的分类阶元层次,制定各个物类的分类系统是同步进行的。
只有给每种动物以合法的名称,并排以适当的位置,整个动物世界才会井然有序。
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起源,以及彼此的亲缘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其他一切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石。
探索渊源、建立“家谱”动物分类不仅从动物种类彼此间内、外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进行鉴定、命名,而且重要的是从它们彼此在内、外部形态特征上的相同和相异的程度,来研究动物种与种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反映它们系统发展、亲疏远近的“家谱”——亲缘关系,并能反映它们进化的过程和趋向。
要说清楚这一问题,就得从物种起源和进化谈起。
大家可知道,物种是如何起源,如何进化的呢?是科学家通过动物化石存留的年代推出的。
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出生的总趋势,不断进化发展而来的。
生命始于海洋,从三十亿年前的化石可见,最早“活”的东西,是一些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小细胞。
一类是藻类,它是最早的植物,另一类是细菌,它可算是最早出现的动物。
在以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单细胞逐渐演化成大得多的多细胞生物,例如水母。
再后来,又产生了带硬壳的动物,如贝类、虾、蟹等。
以后逐渐形成具有骨骼的动物(脊椎动物),最早的是海洋中的鱼类,而所有其他具有骨骼的动物,包括恐龙以及人类,都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
动物第一次从海洋登上陆地是3.8亿年前。
当时,有些鱼类身上的鳍慢慢进化成带脚趾的四肢,当这些长脚的“鱼”踏上陆地时,一类新的动物——两柄动物就诞生了。
那时候,陆地上已经出现了蜘蛛和小昆虫。
在两栖动物之后,出现了爬行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爬行动物中的一部分开始向空中发展形成会“飞的爬行动物,如翼龙。
1860年,德国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有羽毛痕迹的石块,一年后,整个鸟的骨架被找到了。
岩石上的印迹表明,这是一只生活在1.5亿年前的鸟所留下的遗迹。
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鸟,就被称为始祖鸟。
当时最早的哺乳类亦出现了。
但在6500万年前,恐龙连同那些巨型的海洋爬行动物突然神秘地灭绝了。
至今,这种灭绝原因仍是个谜。
不过仍有许多别的动物,历经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变化发展而存活至今,如我们周围所见到的昆虫、鱼儿、青蛙、飞鸟、海龟、鳄鱼和蛇类。
继恐龙之后,哺乳动物取代了其“霸主”地位,成了当时统治地球的动物,经过逐渐地进化而演变至今天高级的人类。
因此,动物学家依据动物进货过程中外观特征的变化及内部解剖,生理特征的变化制定了检索表,它可以反映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例如,蜘蛛、昆虫、蚯蚓、鲤鱼、眼镜蛇、青蛙、丹顶鹤和华南虎,它们之间的异同见下列检索表。
A、具有真正的脊索(脊索动物)…………………………………………………………D没有真正的脊索(无脊椎动物)………………………………………………………………BB、身体各节分工不明显,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动物门(蚯蚓)身体各节具有真正的分工,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CC、有三以足和二对翅…………………………………………………………………………昆虫纲(昆虫)有四对足,没有翅……………………………………………………………………………………蛛形纲(蜘蛛)D、完全用鳃呼吸,以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纲(鲤鱼)主要用肺呼吸,部分动物在生长的某个时期用鳃呼吸,以五趾形附肢运动(至少在成体时),至少在成体阶段生活在陆地上……………………EE、变温动物……………………………………………………………………………………F恒温动物………………………………………………………………………………………………GF、具有中肾:大脑具原脑皮;体名受精,卵无羊膜,指(趾)端无爪,皮肤裸露……………………………………………………………………………………两栖纲(青蛙)具有后肾;大脑具新脑皮层;体内受精,产羊膜卵;指(趾)端有爪,体表被覆角质鳞片………………………………………………爬行纲(眼镜蛇)G、体表被羽,皮肤缺乏腺体;双重呼吸,具气囊,以鸣管发声;卵生,有抚育幼雏的本能……………………………………………………鸟纲(丹顶鹤)体名被毛,皮肤腺发达,非双重呼吸,不具气囊,以声带发声;胎生,哺乳……………………………………………………………………哺乳纲(东北虎)从上面的检索表中可以看出,蚯蚓、蜘蛛、昆虫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蜘蛛与昆虫关系更为密切;在其余的几种动物中,青蛙和蛇的关系比它与丹顶鹤和东北虎的关系更为近缘。
编辑本段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进展启蒙时期——文明古国的伟大贡献动物的研究,最初只不过是动物种类的鉴定认识而已。
在我国远古文化时期,一般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都要首先识别各种动物和植物。
所以有关分类的记述,实较动物学任何方面的探索起源更早。
从殷商时代(距今3700多年)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就可辨认出不少关于鸟、兽、虫、鱼的字。
春秋时代的《诗经》(距今约3000年)中提到的动物有一百多种,由此可以推知当时人们对动物认识的程度。
《尚书·禹贡》(约在2500年前)中,还提到当时九大个的区域的经济动物种类。
汉朝的《尔雅》(约在2000年前)有释虫、释鱼、释马、释兽、释畜等五扁,每篇都有近百种的动物的名称。
明末李时珍集药学之大成,著成的《本草纲目》列有动物约400种,分隶于虫、鳞、介、禽、兽等类,较瑞典生物学工作者林奈的《自然系统》第十版还早160年呢!此外,还有雅学、专谱及杂记类大量著作,它们包罗万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动物认识的逐渐深入,是动物分类等研究工作启蒙时期的成果。
国外动物分类学的发展史国外动物分类的远祖当推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Aris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他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人,他的主要贡献在动物分类、解剖、胚胎发育等方面。
有关的动物学著作有《动物志》、《论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繁殖》等。
在动物分类方面,他曾调查描述过500多种动物,对其中50种进行了解剖研究,并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栖居地、生活习性、生活方式等许多特点和差异来划分动物类群。
他将动物分为有血动物(类似目前的脊椎动物)与无血动物(即今的无脊椎动物),又把有血动物分为胎生四足类(即今的哺乳类)、鸟类、卵生四足类、鱼类等。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分类方面的许多开创性工作和著述,使他被公认为动物分类的远祖。
到了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首次对动物分类采用“双名法”,成为近代动物分类学的起点。
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六纲。
林奈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而且鉴定产命名了数以万计的动、植物物种,结束了动物命名各自为政,重名、异名大量存在的混乱局面,使动物命名从此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极大地促进了动物分类学的发展。
动物分类学从此进入近代分类时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开始建立和形成。
欧洲航海和探险事业兴起,带来为欧洲人所不熟悉的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生物学家们的眼界。
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最终形成了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思想。
达尔文(Darwin,C,R1809-1882)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同年12月27日开始参加历时近五年的英国海军贝格尔舰环绕世界的考察航行,收集了大量资料,再结合他随后20多年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成果,终于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他的名世巨著《物种起源》。
书中详细介绍了他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货,并明确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认为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适应环境的物种可以孳生繁衍,不适应的就可能灭绝。
大自然对生物采取的是“去劣存优”的选择方式。
自此以后,进化论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人们开始认识到分类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鉴别物种间彼此的异同,而且还要依靠它们基本特征的相同程度,分析出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动物界自古迄今系统发育的途径。
动物分类学也从此步入进化思想的阶段,摆脱了林奈时期“由上帝安排的”人为的生物系统和神创论对生物学的束缚,在各类动物中建立了许多更为合理的分类系统,极有力地推动了动物分类学的发展。
自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鸟、昆虫与软体动物等门类中,开始研究种内各种群间的细微差异及与物种形成、进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