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 环境条件 (1)
5亲蚌培育与人工繁殖 (2)
5.1 亲蚌选择与培育 (2)
5.2采苗 (2)
6 稚蚌培育 (2)
7 手术作业 (2)
7.1植核时间 (2)
7.2手术蚌规格 (2)
7.3制核 (2)
7.4植核 (2)
7.5注意事项 (3)
8 饲养管理 (3)
8.1水体消毒 (3)
8.2吊养方式 (3)
8.3育珠蚌暂养 (3)
8.4吊养密度 (3)
8.5吊养深度 (3)
8.6蚌鱼混养 (3)
8.7投饵施肥 (3)
8.8调节水质 (4)
8.9注意事项 (4)
9 病害防治 (4)
9.1预防 (4)
9.2常见病防治方法 (4)
前言
为规范我省淡水有核珍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常德市鼎城区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寅初、杨立平、丁时斌、郑敬前、尤建国、高业照、曾立君、陈正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的术语和定义、亲蚌培育与环境条件、人工繁殖、稚蚌培育、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淡水有核珍珠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SC/T1008—1994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DB43/T279-2006三角帆蚌养殖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述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亲蚌
用来繁殖稚蚌的河蚌。

3.2宿主
供钩介蚴虫寄生、发育的生物体。

3.3钩介蚴虫
受精卵在雌蚌的外鳃上发育,成熟后排入到水体中,依靠鞭毛的摆动和双壳的启闭运动在水中游动,遇到宿主(鱼类)便寄生在其鳍或鳃上进行变态生活的河蚌幼体。

3.4外套膜
贴在左右贝壳的珍珠层上,左右各一片,其边缘与贝壳壳缘相接,背部与内脏团相连接,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三层构成,是培育珍珠的主要器官。

3.5珠核
主要用河蚌的贝壳加工而成的用作培育有核珍珠的材料。

3.6手术蚌
用来制作细胞小片的幼蚌。

3.7育珠蚌
用来植核的幼蚌或成蚌。

对养殖珍珠的幼蚌或成蚌进行植核的手术操作过程。

4 环境条件
4.1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水量充足。

养殖水体水质应符合NY5051-2001的规定。

4.2水质清新,溶解氧在5mg/L以上。

4.3 底质以壤土、沙壤土为宜,底泥厚20cm~30cm。

4.4 水体的PH值的适宜范围7.0~8.5,最适宜的PH值为7.5~8.5。

4.5 进、排水方便。

4.6 养珠水面宜在667m2以上,水深1.5m~2.2m为宜。

5 亲蚌培育与人工繁殖
5.1亲蚌选择与培育
亲蚌选择与培育应符合DB43/T279-2006的规定。

5.2采苗
5.2.1采苗季节
钩介蚴虫最适采苗季节是每年的4月上旬~5月上旬。

5.2.2钩介蚴虫成熟度的鉴别方法
5.2.2.1肉眼鉴别
从雌亲蚌的外鳃上观察,成熟的钩介蚴虫颜色显红褐色或紫黑色,鳃瓣丰满厚实。

5.2.2.2针刺鉴别
用解剖针,穿刺孕育亲蚌鳃瓣的中段部位,能随针尖带出一条连续的珠丝,表明该蚌的钩介蚴虫已经成熟,可用于采苗。

5.2.2.3镜检鉴别
从雌蚌的孕育鳃瓣上,用解剖针挑出少许钩介蚴虫,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成熟的钩介蚴虫能启闭幼虫壳,在视野中观察,有80%左右的钩介蚴虫能启闭双壳活动自如者,可视为雌蚌成熟,能用于采苗。

6 稚蚌培育
稚蚌培育应符合DB43/T279-2006的规定。

7 手术作业
7.1植核时间
每年9月~11月和竖年3月~4月为最佳手术时间,水温15℃~28℃。

7.2手术蚌规格
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长度在10cm以上,体形好的幼蚌或成蚌作手术蚌。

7.3制核
7.3.1贝壳要求
以新鲜贝壳为佳,贝壳厚度在3mm以上,壳的比重接近珍珠的比重,壳质洁白。

7.3.2珠核制备
用符合制核要求的贝壳,经机械加工成珠核。

工艺流程一般为切割、研磨、抛光三个步骤。

珠核要求圆滑、光洁、纯白。

7.4.1小片制备
培育有核珠的小片通常采用撕片法制作,大小为珠核的1/3。

7.4.2上保养液
一般用庆大霉素加葡萄糖酸钙配制而成的保养液,其配方为:庆大霉素10万单位,葡萄糖酸钙5ml、NaHCO30.02g、0.38%生理盐水100ml。

其用法是用吸管吸取上述配方配成的保养液,滴在盛放在载玻片上的细胞小片上。

7.4.3植核位置
带小片的珠核应植于内表皮与结缔组织之间的外套膜中。

最佳的植核部位在育珠蚌外套膜的中后部。

7.4.4植核数量
每只蚌应控制在28粒~32粒范围内。

7.4.5排列方式
珠核的排列方式一般为横向排列,左右两瓣每瓣分四行排列,即5~4~3~2或5~4~4~3(2)。

7.5注意事项
7.5.1制片后小片放置时间不应超过3min。

7.5.2植片时间不应超过3min。

7.5.3送片时起膜要浅,不露尾,并整圆。

8 饲养管理
8.1水体消毒
按SC/T1008-1994的规定执行。

8.2吊养方式
一般采用笼养法,即用竹编网笼,底部衬塑料薄膜,规格42cm×42cm×12cm,用塑料瓶作浮子,用纤维绳悬挂,两端用竹桩或木桩固定,浮于水面。

8.3育珠蚌暂养
刚手术的育珠蚌不宜立即吊入育珠水体中进行饲养,应先放入清水中,暂养7d~10d,待伤口愈合后再吊入育珠水体进行饲养。

8.4吊养密度
每667m2分别吊养一龄蚌800只~1000只,二龄蚌600只~800只、三龄蚌500只左右。

8.5吊养深度
湖泊一般在30cm处,池塘一般在20~25cm处。

最适吊养水层应在水体透明度1/2处。

8.6蚌鱼混养
以蚌为主,以鱼为辅的养殖水体,通常可配养鲢鱼、鳙鱼30尾/667m2,鲢鱼与鳙鱼搭配比例为2:1,草鱼、鳊鱼可根据饵料来确定放养量,并可放养适量鲤鱼、鲫鱼。

8.7投饵施肥
8.7.1肥料种类
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水产高效复合肥。

有机肥为菜饼、发酵的鸡粪和鸭粪等。

无机肥为尿素、磷肥等。

8.7.2施用量
春秋季节,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

有机肥施用量每667m2每次50kg左右,每隔5d~7d施用一次。

夏季高温季节,以无机肥为主,有机肥为辅。

无机肥施用量应根据水体状况、所选肥料种类、产
8.7.3施用方法
施肥应选在晴天上午9时~10时时施用。

每次施用量应灵活掌握,视水体状况来确定,做到少量多次。

8.8调节水质
8.8.1注水调节
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换水,3月~5月每隔10d左右注水1次,6月~9月每隔一周加水1次,10月以后每半个月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深10cm~15cm。

8.8.2化学调节
当池水PH值在7以下时,每667m2用生石灰15kg~25kg溶水,全池泼洒,高温季节每15d泼洒1次。

8.8.3生物调节
水质易肥的水体,可适当增加鲢、鳙等的放养量。

底栖动物丰富的水体,可增加青鱼等底层鱼类的放养量。

8.9注意事项
8.9.1慎用生石灰
过量施用生石灰,水体PH值上升,可导致水体的含磷量下降,影响珠蚌珍珠质的分泌,宜慎用。

8.9.2防止水体过肥或过瘦
维持水体的透明度在25~30cm以内,并保证水质“肥、活、嫩、爽”。

9 病害防治
9.1预防
9.1.1彻底清塘消毒。

按SC/T1008-1994的规定进行。

9.1.2废弃物处置
手术后的蚌及其废弃物,应做无害化处理。

9.1.3吊养过程中池水要定期消毒。

9.1.4经常性地进行蚌体检查,发现病蚌及时处置。

9.1.5亲蚌宜选用天然蚌。

9.1.6严禁使用劣质、带病蚌。

9.2常见病防治方法
依照DB43/T279-2006的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