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导入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有四大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从文学史的角度来概述中国文学成就。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学习中国文学史发展,并做好提纲。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学史发展纲要。
一、先秦文学
(一)上古文学
1.文学艺术的起源
模仿说——心灵表现说——游戏说——宗教巫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说
2.古代神话由学生讲述神话故事
(1)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2)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经训》
(3)鲧禹治洪水《山海经海内经》
(4)黄帝擒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二)诗经(因为前已经讲过,略)
(三)先秦历史散文
1.历史散文
(1)《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3)《战国策》三十三篇;塑造人物:鲁仲连、冯谖、陈轸、郑袖、苏秦、触龙、邹忌、荆轲;寓言故事: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亡羊补牢。
2.诸子散文
诸子,号称百家,百家争鸣。
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1)《论语》《孟子》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2)《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
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
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构架有别
(3)《荀子》、《韩非子》
师生共同回顾两部作品中的名言和寓言故事
(4)墨子
墨子(前468 -前376),名翟(dí),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字是MO-TSE,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四)屈原和楚辞(略)
(五)汉代文学
1.汉代散文
(1)贾谊《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晁错《论贵粟疏》
2.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代表作品: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枚乘:《七发》(楚辞体)《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酒赋》王褒:《洞箫赋》班婕妤:《自悼赋》刘向:《九叹》刘歆:《遂初赋》班固:《两都赋》班彪:《北征赋》
司马迁:《壮士不遇赋》张衡:《二京赋》
3.汉史
(1)司马迁(略,后细述)
(2)《汉书》
班固,字孟坚,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4.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5.《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动荡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昌盛之前的漫漫长夜。
(一)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1.三曹
曹操:字孟德,诗风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全为乐府诗。
“诗史”《薤露行》、《蒿里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丕:字子桓。
《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曹植:字子建。
建安时代最富盛名的作家。
《白马篇》、《名都篇》、《赠白马王彪》《杂诗六首》《泰山梁甫吟》《野田黄雀行》。
抒情小赋《洛神赋》
2.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3.蔡琰
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女诗人。
五言《悲愤诗》《胡笳十八拍》
4.正始文学代表作家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西晋文学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
(三)陶渊明(略)
(四)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抒情长诗《西洲曲》。
北《敕勒歌》
(五)南北朝诗人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照,颜廷之
1.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今绍兴),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2.鲍照: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3.谢眺:“小谢”,格律诗开端。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第四阶段:小结
第五阶段:作业
1.熟读背诵重要诗词。
2、预习唐诗。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