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通论”期末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B、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D、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问题2、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用解释性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科”的社会学家是()A、马克思B、孔德C、韦伯D、斯宾塞3、由马克思所著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A、《社会学原理》B、《实证哲学教程》C、《资本论》D、《自杀论》4、在中国学者中,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是()A、严复B、谭嗣同C、章太炎D、孙本文5、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起时期的领袖是()A、帕森斯B、萨姆纳C、达伦多夫D、帕克6、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社会互动是以()为中介的。

A、社会行动B、符号C、经验D、奖励与惩罚7、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距离被称作()A、自致角色B、先赋角色C、角色距离D、代沟8、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A、个体B、领导C、社会D、工作单位9、家庭在库利的分类中属于典型的()A、次级群体B、初级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10、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称作()A、反向社会化B、正向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1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一般有三种,以下哪一种不被包括在内()A、合作B、竞争C、冲突D、集体行为12、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A、物质文化B、主流文化C、精神文化D、亚文化13、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14、与社会相比,社区这一概念更强调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的特征A、社会群体B、地域界限C、群体规范D、群体意识15、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属于()A、规范文化B、理念文化C、智能文化D、物质文化16、“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A、米德B、戈夫曼C、加芬克尔D、霍曼斯17、对于社会组织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B、社会组织成员间有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C、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D、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18、社会制度的特征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普遍性B、综合性C、特殊性D、相对稳定性19、一种剧烈的、本质性的、短时间内完成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的社会变迁形式是()A、社会进化B、社会革命C、社会改良D、社会倒退20、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发端于()A、18世纪英国B、19世纪英国C、18世纪美国D、19世纪美国21、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A、工业化B、经济发展C、农业发展D、服务性发展22、社会控制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A、默顿B、维纳C、安培D、罗斯23、在现代社会,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是()A、法律B、道德C、习俗D、宗教24、信度是指调查指标的()A、准确性B、有效性C、可靠性D、精确性25、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是()A.、参与观察法B、问卷调查C、社会实验方法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二、多选题1、社会变迁的形式有( )A、社会进化B、社会革命C、社会改革D、社会进步E、社会倒退2、下列关于迪尔凯姆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迪尔凯姆是法国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B、《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是迪尔凯姆的代表性著作C、迪尔凯姆是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其撰写的《自杀论》是一项经典的社会学实证研究范例D、认为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分E、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3、社会学学科的知识领域包括下列哪三个部分()A、社会学理论B、社会研究方法C、应用社会学D、社会心理学E、发展社会学4、下列关于文化的分类中,属于规范文化的有()A、管理技术知识B、风俗习惯C、社会制度D、宗教、信仰E、礼仪规则5、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生活和谋生技能社会化B、价值观社会化C、结构社会化D、行为规范社会化E、社会角色社会化6、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家庭B、同龄群体C、学校D、工作单位E、大众传播媒介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B、确定的目标C、规范性的章程D、权威的领导体系E、物质基础8、下列关于社会角色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B、社会角色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和表现性等特点C、属于先赋角色的有性别角色、由年龄决定的角色及有种族决定的角色等D、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或从事学术研究、从事行政工作或者经商,以及由此获得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自致角色的范畴E、角色距离是指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之间的差距9、社区的构成要素有()A、一定数量的人群.B、共同的地域空间C、共同的利益D、共同的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E、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10、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是()A、以财富为主要依据的经济标准B、以权力为基础的政治标准C、声望是社会分层的的社会标准D、职业分层标准E、以收入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等为综合指标的社会分层标准11、社会控制的方式有()A、风俗习惯B、法律C、道德和宗教D、社会舆论E、纪律1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A、破坏性和普遍性B、复杂性和时空特征C、综合性和系统性D、公共性和完整性E、有效性和制约性13、中国人口问题的成因主要是()A、人口质量不高B、生育文化的影响C、一段时期内政府政策失误D、人口惯性E、经济落后14、社会调查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A、问卷法B、观察法C、文献法D、实验法E、访谈法1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包括:()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E、.民意调查三、判断并说明理由1、人的社会化是指对未成年人进行塑造的过程。

2、集体行为就是集体活动。

3、在中国,单位是一种特别的初级社会群体。

4、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5、操作化就是社会学研究中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方法。

四、材料分析论述题1、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谈谈您对大学教育的认识。

大学别把就业教育做过了头!面试时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怎么办?用人单位要求签订不合理的协议怎么处理?到用人单位求职时如何着装?位于鲁西南的菏泽学院近年来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新生一进校门起,就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从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面视技巧、就业形势等许多方面,解答学生就业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就业。

虽然菏泽学院连续两年位居山东省同类院校首位,但笔者仍然感觉到这种近乎“以就业为中心”的思维有问题。

菏泽学院的“经验之谈”也是不少学校的作法,那么,就业有无必要在学生一进校门就开始?过分重视就业,是不是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内在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看到当今大学教育中出现的某些偏差,有利于大学进一步在反思中定位。

读大学就是为了就业,作为大众观点没什么不对,但大学也如此就未免忘了自己的宗旨。

清华学校建校之初,梁启超先生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铸就了清华人一种博大的胸怀。

北京大学在建校之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确立了中国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

从人的内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确定大学精神,方见大学之“大”。

而过分突出就业,与大学精神确实相去甚远,显得急功近利。

因为这种教育悄然将以“人”为本演变成以“就业”为本。

而且这个看似以学生为本的作法,也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着想。

送上一个自造的公式:“学生私利+大学私利=教育功利”,不知以为然否?大学生就业关键要靠是内在素质,充满大学精神的内在素质。

学生刚刚进学校,需要接受这种大学精神,并化为日常的学习动力,提升做人与成才的品位。

用充满大学精神的能力去参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在人才自由流通而用人机制成熟的时代里,这种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而一旦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充满了校园和学生脑海,肤浅与浮躁也会成为他们生活的要素。

大学精神与这种肤浅和浮躁是难以兼容而并包之的。

大学生出校门之后的发展潜力有多大,还需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窃以为,大学理当回避随波逐流的媚俗之态,如果大学只剩下给学生一本学历证书、助其得到一个岗位这两样“法宝”给世人看的话,大学精神的内核也可能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了。

顺便提一点的是,这种媚俗之态表现形式还有不少,如招生、就业形势差的专业被砍掉,就是又一个典型的例证。

跳出就业怪圈,狠抓大学精神,以大学的魅力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

这么讲并非要大学与世隔绝,而是回归大学教育本位。

如果一定要讲,不妨将就业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将更深层的社会本质解剖出来给大学生看,既扩大了对社会了解的面,又学会了定位个人追求的目标,两全其美不是更好?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本质与仅仅了解就业的知识,大小不言自明,长效与短效利弊很明显。

在就业紧张的今天,适当强化就业,没有什么不对,但强调过了头就走进了死胡同。

大学就业紧张的核心是什么?不是他们没有应聘技巧,不是他们没有充分的就业信息,而是内在的素养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

在博士就业不如本科、本科不如专科之类的种种就业怪象中,难道看不出重要的原因就是“素质”吗?当大学生就业看重工资高低而不强调专业对口,大学教育难道不觉得悲哀吗?从练内功和长远利益考虑,寻找渐渐迷失的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注入大学生的灵魂之中,这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2、阅读以下材料,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说明这个农村大学生的尴尬何在,为什么?一个农村大学生的尴尬一个从很偏远农村出来的男子,很努力地念书,考上了大学。

为了他的学费及生活费,田地里的父母日出而做日暮而归,老父亲的白内障因为没钱治疗而几乎看不清楚东西。

他也很用功地学习,大本毕业后考上研究生,最后再考上了博士。

很光明的前景在他面前。

优秀的男人当然有女生抢着要,高校副校长的千金就爱上了他,娇媚的她让他觉得生活很是满足。

可是,当她知道他的家在很穷的农村就不依不饶了,大骂他的血管里是“红苕血”。

副校长利用某些关系让他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年薪30万以上,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妻子跟他约法三章:不能说他来自己农村,只说自己的父母是高校的老师;不能给农村的家再有任何联系;不准家乡的老乡来他们城里的家。

看着眼前如花似锦的一切,他答应了。

结婚的酒席上,来来往往的全是女方的亲朋好友。

他也有想哭的冲动。

从此,他只敢偷偷地寄钱回家,但都不会超过200。

他怕家里人以为他在城里好了,来城里投靠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