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有效的讲授原则。
好的“讲授”总能保持一定的节奏。
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凡抱怨上课劳累的教师多半与节奏感缺失有关),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的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者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
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
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
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的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的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的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的慢慢形成。
对于那些“急性子”的老师来说,应该加以提醒:“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
”“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即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已有组织的`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呈现新信息,指导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清晰理解。
这先要求教师明确讲授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收集整理将要讲授的信息资源,并给予对学生的了解,列出他们可能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的概念或解释的要点,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将了解什么`能做什么,是讲授边的清晰,强调重要的部分,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看法,调控并检查学生的理解。
能吸引学生的讲授要科目的知识非常渊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了解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营造友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语言表达流畅,语调抑扬顿挫,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和其他辅助行为。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面对新课改,教师周游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较重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教师映衬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学习。
平等对话交流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合作,离不开师生间和谐的交流和平等对话,这是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没有对话与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
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
(三)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鼓励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是培养兴趣的重要前提。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们共同对他们的学习负责,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自由选择的权利(包括对课题和询问次序的合理控制)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提问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印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是问题比较简单而直观,学生可以不假思索便可以回答,或者仅是让学生做出“是”或“否”的回答,没有体现出提问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师连珠炮是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作答。
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老师和学生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是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
这两类问题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何方式与手段,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组织、协调、激励、评价等手段,都应当努力服务于设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也应当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教学,无论课堂多么精彩,都应该说是无效的。
45.作业布置的合理性。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
46.有秩序的课堂环境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自然也班有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班级教学活动的正常维持,也是如此,缺乏了规则,就缺乏了对学习活动应有的约束力。
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逼近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在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47.时间分配的科学性。
科学运筹时间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种重要渠道。
只有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通过合理安排,有支配教和学的时间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48.和谐融洽的课堂人际关系是有效管理的生产力。
人际关系是生产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学效率。
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
课堂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只有在课堂活动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才能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使教学双边活动能够积极、有效的开展。
49.学生学习内驱力是有效管理的生命力体现。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惩罚方式,实现学生的顺从,达成课堂的控制。
实践证明这是极其低效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课堂的有效管理应该是通过激励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形成课堂中积极向上的气氛,调动学生专心投入的热情。
对学生而言,激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若能有效的激励学生,学生就会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
激励是有效课堂管理的核心。
50.树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威信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威信就是教师的形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权威。
有威信的教师,可以轻轻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能使乱哄哄的课堂刹那间安静下来。
教师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和肃立了教师的地位,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积极的,有威信的教师所讲授的课,学生往往会认真学习,对他的教诲,往往言听计从。
有威信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的需要转变成自己的主观需要。
51.课堂纪律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
在教学中,课堂纪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不得不面对各种干扰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课堂违纪行为。
因此,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使有效维持良好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忽视课堂纪律管理必然造成课堂混乱。
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课前做好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组织都将不可能有效的实施。
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不仅需要强制性的规则,更需要学生的自治与自律。
因此,教师在提出课堂行为规范来进行外部控制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帮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暗示、提问、幽默、创设情境等都是这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52.创建一种对学习负责任的环境是有效管理的出发点。
学习过程是既有痛苦又有快乐的,学习结果也是如此,成功带来喜悦,失败带来忧伤。
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确立学习是自我责任的态度,无论是学习成功之时还是失败的时候,都要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
要想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就必须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管理环境,从而激发课堂活力,促进课堂生长,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
53.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降低学生的焦虑。
适度的焦虑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因而是十分重要的;但焦虑过度则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导致问题行为。
有效的管理应该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尚未形成问题行为前降低焦虑的强度。
调控学生交流强度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了解、诊断焦虑的原因,然后又到学生把焦虑的原因宣泄出来;二是针对交流的烟瘾适当调整教学情景。
54.规则必须具体,切实可行。
规则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形同虚设。
规则必须有可行性,内容必须具体而详细。
因此,在课堂管理中需要有选择性的制定规则,让这些规则很明确。
从而使学生知晓什么可以被接受,什么不可以被接受,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明确违反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通过师生共同制定的课堂规则,就会逐渐的使学生把规则视为一种自觉行为,达到优控制到自控的管理目的。
55.学生座位的合理布置。
在分配学生座位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使得每个学习小组好、中、查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
这样安排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且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
总之,教师合理的分配和调整学生之间的座位,会有助于维持课堂学习纪律,也便于处理纪律问题。
56.班主任是有效管理中心。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核心。
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都远远高于一般的学科教师。
因此,班主任必须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方面加以极大的关注,并及时调解和解决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班主任只有加强与学科教师的协调与配合,统一要求,统一行动,才能促使管理真正有效。
57.对课堂行为的处理必须分清轻重缓急。
什麼样的行为需要在课堂上处理,什麽样的课堂行为秩序在课后处理,有效的课堂管理一次对问题行为的处理分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容易被觉察的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外向型问题行为的处理,教师必须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蔓延。
其二,对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白日做梦、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教师需要运用比较隐蔽的方法,实行无痕迹管理,让学生在某种暗示中自动遵守课堂纪律,笔意在课堂上当众批评。
58.教师应当从“独奏者”角色过度到“伴奏者”角色。
一个高明的教师,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她总是像常规挑战,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不同凡响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与强烈的求知欲。
59.教师的威信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