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701回风巷防突措施)

11701回风巷防突措施)

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城县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117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防突措施编制日期: 2012年12月26日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施工作业技术组织措施会审意见会审时间会审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参加部门及人员签名生产矿长安全矿长采矿副总防突矿长机电副总调度室机电矿长安全科地测科通防科掘进队长会审意见:总工程师批示:矿长批示:水城县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措施贯彻签字表作业规程(措施)名称贯彻人贯彻地点贯彻时间被贯彻人签字:签字签字签字签字签字签字目录目录 (4)一、编制依据 (5)二、说明 (6)2.1 井田煤层地质概况 (6)2.2.煤层顶底板 (9)2.3 地质构造情况 (9)2.4 水文地质情况 (9)2.5.2.通风控制 (9)3.1 区域性综合防突措施 (10)3.2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13)3.3 安全防护措施 (14)附图1 区域措施及校检孔开孔位置图 (17)附图2 区域验证钻孔及局部预测孔布置图 (18)附图3 工作面措施孔及校检孔开孔位置图 (19)附图4 工作面措施孔及校检孔终孔位置图 (20)附图5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基本流程参考示意图 (21)一、编制依据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能源煤炭[2012]833号《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12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六盘水市水城县比德三岔沟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1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未列数据,鉴定等级为突出矿井。

2013年4月由煤炭科学院总院沈阳研究院对K16、K17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鉴定结果:K16、K17号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水城县比德三岔沟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本措施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进行编制。

只指导施工期间煤巷施工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

本措施中如有与上述标准相冲突之处,均按照上述标准执行。

二、说明根据矿井现状,K13煤层在+1455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K14在+1557m标高以上已采空;K15在+1675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根据K15煤层的采空范围,以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附录D.1、附录D.2、附录D.3规定,本矿煤层倾角为13°,K15煤层与K16煤层间距22米,沿倾斜方向的卸压角取75°,沿走向方向的卸压角取56°。

划定出K16煤层被保护范围,(详见矿方提供的K16层被保护范围分布图);K16在+1650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根据K15、K16煤层的采空范围,以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附录D.1、附录D.2、附录D.3规定,本矿煤层倾角为13°,K15煤层与K17煤层间距47米,K16煤层与K17煤层间距22米,沿倾斜方向的卸压角取75°,沿走向方向的卸压角取56°。

划定出K17煤层被保护范围,(详见矿方提供的K17层被保护范围分布图)。

所以K15、K16煤层的开采对下部K17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根据K17层被保护范围分布图,11701回风巷在解放区域内得到很好的解放,从11701回风巷开口向前66米范围未得到解放,在11701回风巷未解放的区域煤层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则有增无减,在此区域采用本煤层顺层钻孔预抽未解放区域条带瓦斯作为区域防突措施的补充。

并采取可靠的局部防突措施,严格按照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要求执行。

为保证在后期煤巷掘进过程中的施工安全,特编制本措施。

2.1 井田煤层地质概况矿区位于比德向斜的西南翼北段的比德井田西端,以单斜构造为主。

地层走向北西向,倾向50-85°,倾角在10-20°之间。

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具挠曲现象。

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1)含煤性含煤岩系为龙潭组,厚度326-349m,平均厚342m,其中本矿区内可采煤层6层。

可采煤层K13、K14、K15、K16、K17分布于龙潭组第二段中,K29煤层分布于龙潭组第三段中, K29煤层以下含多层不可采煤层及煤线。

矿区可采煤层有K13、K14、K15、K16、K17、K29,含煤平均厚度为10.81m,含煤系数为3.16 %。

(2)可采煤层K13煤层:为煤矿区最上一层可采煤层,大部分为粉煤,强度低,煤层平均厚度1.55m,含夹矸0~1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强度较低,厚度0.3~5.60m,一般厚度5.60m。

间接顶板为粉砂岩,粉砂岩为钙、泥质胶结,较坚硬,局部地段裂隙较发育,不稳定。

厚度2.50~11.50m,一般厚度7.50m。

底板:直接底板为泥岩,强度低,水稳性差。

厚度0.50~3.30m,一般厚度0.80m。

间接底板为细砂岩、煤层,细砂岩为泥质胶结,易风化破碎。

K14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82 m,全区可采。

含夹矸0~2层,一般0~1层,结构简单,较稳定,属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含线理状及透镜煤砂质泥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厚度一般3.00~6.00m,岩性及厚度较稳定。

底板:直接底板为0.60m左右粘土岩,软弱,易风化。

间接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

裂隙较发育,强度小,水稳性差。

K15煤层:煤层平均厚度2.42m,含夹矸一般0~1层,结构较简单,大部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0.30m左右泥岩,强度低。

间接顶板为石灰岩,坚硬。

有时变成砂岩类,局部地段裂隙发育,不很稳定,厚度12m左右。

底板:直接底板为0.70m左右粘土岩,强度较低,水稳性差,易风化破碎。

K16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97m,含夹矸1~4层,一般1~3层,结构较复杂,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黑灰色泥岩,有时含量硅质,厚度0.50m左右,强度较低,水稳性差。

间接顶板为含泥质或钙质粉砂岩夹菱铁岩条带,厚度8m左右,稳定性中等,抗压强度一般。

底板: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0.80m,一般0.50m 左右,含大量炭化植物根部化石。

间接底板为砂岩、泥岩或煤层。

砂岩为钙、泥质胶结,抗压强度一般,易风化破碎。

K17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42 m,全区可采。

含夹矸0~1层,结构简单,较稳定,属全区可采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含线理状及透镜煤砂质泥岩,强度较低,易风化破碎,厚度一般2.00~6.00m,岩性及厚度较稳定。

底板:直接底板为0.80m左右粘土岩,软弱,易风化。

间接底板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

裂隙较发育,强度小,水稳性差。

K29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32 m,含夹矸0~2层,结构较简单,全区可采,属较稳定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细砂岩,强度高,水稳性差。

底板: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强度较低,厚度0.20~0.50m,一般。

间接底板为粉砂岩。

粉砂岩为钙质胶结,抗压强度中等。

综上所述,煤矿区K13、K14、K15、K16、K17、K29煤层结构总体以较简单为主,煤层稳定类型均为较稳定型煤层。

表1-1 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煤层倾角(°)煤层平均厚度(m)煤层平均间距(m)煤层结构煤层稳定性顶底板岩性顶板底板K1313 1.5512含夹矸0~1层较稳定泥岩或细砂岩泥岩K14 1.82 一般0~1层较稳定泥岩粘土岩17K15 2.42 一般0~1层较稳定泥岩粘土岩24K16 1.97 一般1~3层较稳定粉砂岩粘土岩22K17 1.42 夹矸0~1层较稳定泥岩粘土岩140 K29 1.32 含夹矸0~2层较稳定泥岩粘土岩(3)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在矿区范围内的煤层露头大部分均被浮土及植被覆盖,局部地方可见露头厚度基本稳定。

煤层的风氧化带一般沿煤层露头线以下斜深50m。

2.2.煤层顶底板可采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岩,顶板条件较差,耐风化力差,风化后多变为碎块及砂粒,其强度及稳固性迅速降低,应加强顶板管理和支护;煤层底板为粘土岩或泥岩,吸水性较强,局部地段存在泥化和膨胀现象(俗称“底鼓”),在底板管理中应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底板软岩危害。

2.3 地质构造情况矿区位于比德向斜的西南翼北段的比德井田西端,以单斜构造为主。

地层走向北西向,倾向50-85°,倾角在10-20°之间。

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具挠曲现象。

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2.4 水文地质情况矿床赋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富水性较弱的龙潭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富水性强之长兴组岩溶裂隙、飞仙组岩溶溶洞含水层;节理、裂隙等造成各含水层间产生水力联系;大气降雨是引起矿坑涌水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故本区属裂隙充水矿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2.5.11701回风巷的通风系统2.5.1掘进工作面形成了独立的通风系统,117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通风路线:副平硐→轨道上山→117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11701回风石门→回风斜井。

2.5.2.通风控制⑴风量调节为了调节矿井的风量,在轨道上山与11701回风石门间设有一组防突风门。

为了调节本工作面和绞车房的回风量,在绞车房的回风巷中设置了一组调节风门。

(3)、通风设施管理⑴应按规定设置防突风门和调节风门,当风门损坏时必须及时进行维修。

⑵井下所有人员必须爱护通风设施,不得故意损2.6.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情况我矿采用KJ90NA系统监控主机2台已安装使用,且与县煤局联网,中心站所需的打印机、2KVA不间断电源及DH×90避雷器也已配置到位;KJ90NA安全监控系统采用同步SDLC通信方式,可同时对回采工作面及其回风巷的瓦斯浓度、风速、温度、设备开、停等进行监控;对掘进工作面及其回风巷中的瓦斯、设备开、停等进行监控;对主要通风机的负压、风速、风机开停、风门开停等进行监控。

三、“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施工方案通过已揭露煤层和现在正在施工的巷道情况,K17煤层掘进施工过程中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综合措施采用区域性综合防突措施及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现将具体施工顺序如下:3.1 区域性综合防突措施3.1.1 区域性突出危险性预测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33和42条,在新的水平、新采区设计和开拓前,可根据煤层瓦斯含量进行区域性预测,区域预测根据煤层瓦斯参数结合瓦斯地质分析的方法进行。

结合我矿目前建设的实际情况,首采采区在保护层的保护范围内,但是部分区域存在盲区,必须按照突出区域进行管理施工。

3.1.2 区域性防突措施根据矿井实际,矿井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共6层,采用开采上保护层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方案,同时要进行瓦斯抽放,根据矿井现状,K13煤层在+1455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K14在+1557m标高以上已采空;K15在+1675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详见矿方提供水城县煤炭局认可的K15层采空区分布图);K16在+1650m标高以上基本采空(详见矿方提供水城县煤炭局认可的16#层采空区分布图),K13与K17煤层间距75m,所以K13、K14、K15的开采对下部K16、K17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根据采空区范围推算,K13对K16的最低保护范围+1455m,K13对K17的最低保护范围+1385m,K14对K16的最低保护范围+1519m,K14对K17的最低保护范围+1395m,K15对K16煤层的保护范围详见“K16煤层被保护范围分布图”,K15对K17的保护范围详见“K17煤层被保护范围分布图”,一采区K16最低标高为+1606m,二采区K16最低标高为+1550m,K16最低被保护范围为+1455m标高,可知,K16煤层在一、二采区范围内均处于保护范围之内,一采区K17最低标高为+1606m,二采区K17最低标高为+1473m,K17最低被保护范围为+1385m标高,可知,K17煤层在一、二采区范围内均处于保护范围之内,一、二采区开采时选择K16作为保护层开采,作为一、二采区的区域防突措施,3.1.3 区域措施的效果检验煤巷掘进施工按照要求采取了区域性防突措施后,需要对防突措施的效果进行检验,检验指标采用预抽区域煤层瓦斯含量的实测值,其方法和临界值与进行区域预测时的相同,即通过测定煤层的残余瓦斯含量来检测,临界值参照表3-1:表3-1 根据煤层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进行区域预测的临界值瓦斯含量W(m3/t)区域类别W﹤8 无突出危险区除上述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突出危险区对防突措施进行检验时,应当首先分析、检查预抽区域内钻孔的分布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不予检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