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整理笔记 精品

出版专业实务(初级)整理笔记 精品

出版专业实务(初级)第一章信息检索第一节常用工具书的类型1.工具书是供查找和检索知识、信息用的书。

具有内容概括、信息密集、检查方便的特点。

2.类型:1)根据功能,可分为: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书、政书,书目、索引、文摘,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图录。

2)根据职能:语言性(字典、语文词典);检索性(书目、索引、文摘);参考性(百科全书、专科词典、类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

一、字典、词典:(一)特点:1.以条目为基本单元;2.检索的转指性强;3.解释简明、规范。

(二)组织结构:1.正文;2.辅助说明、目录、索引;3.相关附录。

(三)字典类型:普通、特种。

(四)词典类型:1.按语言种类:单语、双语、多语;2.按规模:大型、中型、小型;3.按编排:形序、音序、义序;4.按所收录词目的性质和释文内容的着重点:语文、专科、综合。

A.语文词典:普通:兼收汉字和多音节的复词、固定词组成语;特种:某一类或几类的,如方言词典。

B.专科词典:若干学科专业词语:如经济大词典;C.综合:普通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结合如辞海。

(五)常用字典、词典1.《新华字典》:1953初版。

1万多单字;复音词3500多个;形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拼音排,备有部首检字;我国最通行的小型字典,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辞书。

2.《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

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辞书,收字54678个按200部首排列;收集古字、常用义、生僻义和僻字义项。

2001年由8改4卷本。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初版;最新2005第五版。

收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字典。

按拼音排;释义以现代为主,不详列古义。

收词6.5万条。

6个附录。

4.《辞海》:1936初版;1958修订,1979后每10年修订一次,收字17523个;(1999)版本达7种。

《辞海》是一部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书。

是兼有字典、语文字典、百科词典的大型综合性辞书。

5.《辞源》:商务印书馆,1915初版—《老辞源》,以古汉语为主的大型综合性词典;收字12890个;反映鸦片战争以前的汉语词汇面貌;以常见词为主,强调实用,注重渊源,兼顾流变。

6.《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一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88-94年第2~13卷,是一部集古今汉语词汇之大成的语文词典、收条目37万余,单字2.2万个。

释文注重历史性、全面性,义项齐全、释义准确、书证丰富、资料翔实的特点。

二、百科全书: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和某一门类全部知识的工具书。

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特点:概述性,完备性,权威性(它的权威性体现在编者、撰稿者和出版者三个方面);(二)编排方式:百科全书以条目为基本单元,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

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有时附必要的图表)和参考文献构成。

条目编排一般有三种形式: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或分类与字顺结合的方式(即大卷分类)编排;(三)类型:1.综合性百科全书:它概述人类一切门类知识,供读者查检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可分为学术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普及性百科全书(《中华常识百科全书》)和通俗性百科全书(《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2.专业性百科全书:它以某一学科或某一门类知识为收录范围,总体上可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

前者如《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百科全书》、《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等;后者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化工百科全书》等。

3.地域性百科全书:某一地域相关知识为收录范围,介绍该地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以及历史状况,如《黑龙江百科全书》。

(四)常用百科全书介绍:1.《中国大百科全书》:1980-1993,我国第一部具有权威性的大型综合性~。

全书收集包括这些、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66个学科和知识门类,收条目77859个,1.25亿字,插图49765副。

73分卷,另有索引1卷;各卷包括前言、凡例、学科概观性文章、条目分类目录、正文、插图、大事年表、条目汉字笔画索引、外文索引、内容分析索引等。

按拼音顺序排。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年出版主要根据1974年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百科简编》编译而成。

三、类书、政书:古代编纂的工具书。

类书和政书在编纂方法上虽然相似,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A类书一般兼收各类,政书专记典章制度;B类书只录原始资料,不加改动;政书则将所收史料加以组织熔炼,使之成为有机整体。

(一)类书:摘编文献原文、按内容性质分门别类编排,以供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是清朝康熙年间所编《古今图书集成》。

1.特点:第一,辑录原始资料,一般不改动;第二,资料全面,卷帙浩繁;第三,按类或韵编排,便于查阅。

2.作用:古时-备封建帝王及贵族弟子临事检索、熟习典故;文人写作诗文、参加科举。

现在-查考史实掌故、名物制度;二是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

3.种类:A按内容分:综合性类书(唐代《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和专科性类书(宋代《册府元龟》、清代的《格致镜原》);B编排方式:按类编排的类书(《艺文类聚》、《古今图书集成》)、按韵编排的类书(《佩文韵府》、《永乐大典》)。

C按用途分:历史典故、名物制度(《太平御览》);查找辞藻典故诗赋文章(《骈字类编》事物渊源(《格物镜原》)(二)政书:中国古代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唐朝杜佑所编的《通典》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政书。

分两类:1.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以十通为代表。

“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2.记录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会点”或“会要”。

编纂体例也分两类:1.以类相从的“十通”、“会要”体;2.以六部为纲的“会典”体。

功用:1.查考典章制度;2.查考人物及事物掌故。

四、书目、索引、文摘(二次文献)(一)书目:图书或报刊目录的简称。

西汉:《别录》《七略》1.类型:综合性、专题文献、地方文献、个人著述、联合目录。

2.功用:A记录书刊出版发行情况,反映一定时期科学文化发展概貌;刘歆《七略》就较为全面反映了先秦至西汉的社会学术思想和文化典籍。

B通报各类文献的出版情况,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C揭示图书的内容及版本,宣传图书、指导阅读;D反映图书和报刊馆藏情况,方便读者查阅。

3.常用书目介绍:1)《四库全书总目》原~提要,清纪晓岚等编纂;1965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81重印。

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安四部分类法编排。

共200卷,10254种,古籍3461种,存目6793种,基本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

按经史子集排,部下再分44卷,计66子目。

小序、按语。

2)《全国总书目》中华书局,新华书店出版,一部全国性统计登记型书目。

比较全面登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图书。

具有图书年鉴性质。

包括分类目录、专门目录和附录三部分。

每年出版一套数据检索光盘。

网络版http///3)全国新书目:现行国家书目。

1950《每周新书目》,1973复刊;网络版: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

(二)索引:通检、备检。

是查找图书、期刊或其他文献中的语词、概念、篇目、人物等资料的检索工具。

1.类型:著者、题名、词语、主题索引。

2.功用:索引的功能与书目相似,不同的是,索引比书目能更深入细致地揭示图书报刊内容,便于读者检索第二章书刊编辑业务第一节信息采集一、信息采集的作用: 1.有助于把握图书市场趋势;2.有助于出版物科学设计;3.有助于对稿件的判断加工;4.有助于制订营销方案二、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一)一般信息: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二)专业信息:1.出版业市场:出版动态和竞争对手;2.作者;3.读者三、信息采集的方法:1.出版物交易场所调研;2.文献检索;3.大众传媒:a.传统媒体,b.信息网络:出版社网站/网上书店/出版信息服务站/网上报刊/网上图书馆; 4.人际关系;5.专业市调四、信息处理的方法:筛选、加工、存储、使用。

第二节选题策划与组稿一、选题策划的作用:(一)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二)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三)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四)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二、选策的要求(一)原则要求:1.贯彻出版方针(两为,双百);2.严格遵守法律规;3.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4.正确引导读者;5.具有独创性(二)具体要求:a) 针对性 b) 前瞻性 c) 可行性三、选策基本步骤:(一)基础准备:对信息进行筛选、利用(二)选题设计:明确市场定位、价值、出版物未来框架和物质形态(三)选题论证,(四)选题优化。

四、期刊选题策划的一些特殊之处(一)期刊选策的层次:1.宏观:期刊性质、总之、目的、方针、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风格定位、出版周期、形态结构等;2.中观:(1)栏目设计(栏目:再内容或形式上体现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2)专题策划:为了产生较深远影响而围绕同一主题组织一组作品推出;(3)作品组配:根据结构,选择长短不一,内容各异的作品合理组配成一整体。

3.微观:组织作者撰写某一主题的文章。

(二)具体要求:1.针对性(同)2.前瞻性:宏观上,有很大的时间“提前量”;中观和微观上,提前量可以缩短一些;3.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对作者力量的考虑上。

五、组稿(一)组稿方式:1.个别约稿,2.社会征稿,3.群体集稿(二)组稿步骤:1.准备:(1)深入研究选题,(2)制定组稿方案,(3)物色合适作者;2.联系作者;3.审读编撰大纲和样稿;4.确定约稿关系。

第三节审稿一、稿件的来源:自投,推荐,引进,组织(最主要)二、审稿的作用:(一)决定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二)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稿件质量;(三)发现创作人才,扩大作者队伍。

三、审稿制度:三审制。

1. 三审制的含义:指由编辑职称或具有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初审,具有正副编审职务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复审,具有正副编审职务的正副社长和正副总编辑终审的三级审稿制度。

2. 外审的含义:出版社可以根据需要,聘请社外的专家担任顾问或特约编审,或某些书籍的编委成员,依靠他们的编审部分书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四、审稿要求(一)对审稿工作:1.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五性+两性)1) 政治性2)思想性 3) 科学性 4) 知识性 5) 独创性此外还有稳定性、艺术性2.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1)结构框架,2)行文格式,3)表述形式(二)对审稿者要求:1.坚持稿件取舍标准,2.评价客观、科学,3.操作要规范五、审稿的过程与方法:(一)一般过程:略读、精读(二)方法:1.比较、2.分析(主题sf明确,内容sf切题,表达sf清楚,材料sf可靠,说理是否充分等)3.综合六、审稿意见(一)1.审稿意见必须在考察研究后撰写,客观,公正;2.行文上全面周到,简明扼要;3.优劣长达说清即可;4意见明确)(二)三种审稿结论:1.退稿,说明理由;2.退修,提出建议;3.接受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