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超声造影对36例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3-04-28T11:12:53.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毛丽媛黄雪兰卢晓萧[导读] 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毛丽媛黄雪兰(通讯作者)卢晓萧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黑龙江佳木斯 152000)【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36-02 【摘要】目的观察肝脏良恶性肿瘤在超声造影各期相的灌注特点,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36 例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结果肝脏良恶性肿瘤病变增强的动态时相变化如下:1.恶性肿瘤患者病灶增强开始时间、减退时间均早于良性肿瘤患者(P<0.05);2.肝脏良恶性肿瘤造影后3个时相增强方式有所不同;3.肝脏恶性肿瘤表现为快进快出,良性肿瘤表现为慢进慢出。
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准确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情况,揭示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 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脏肿瘤鉴别诊断
肝脏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1]。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新技术并且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对不同占位性病变血流灌注显示具有优越性,对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研究通过分析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在其各期相的造影灌注特点进行比较,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数据:对门诊自2012年 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就诊的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30-75岁;常规超声检查36例患者发现病灶43个,经超声造影检查后共发现病灶58个,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
1.2方法:超声造影剂混悬液经置于肘部浅静脉的三通套管针3~5秒内快速注射完毕,选取典型病灶同时启动超声仪内置计时器,实时不间断地观察重点区域病灶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同时观察记录邻近区域病灶的灌注。
在造影后根据录像资料注意记录病灶个数,灌注方式以及各病灶的灌注时相和消退时间,统计分析资料做出造影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应用SPSS 11.5 软件,采用两独立样本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后选择相应的t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共发现58个病灶;肝脏恶性病变者28例:原发性肝癌19例,肝转移瘤9例;恶性占位性病变共发现病灶43个,其中原发性肝癌病发灶24个,转移性肝癌病发灶19个。
肝脏良性病变者8例,肝脏血管瘤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2例;良性占位性病变发现病灶15个,其中肝脏血管瘤9个,肝硬化增生结节6个。
24个原发性肝癌病灶中,22个造影后在动脉期呈现整体均匀增强并迅速廓清,呈“快进快出”模式;另2个病灶伴有液化坏死造影后呈非均匀增强,恶性肿瘤显影时间为(15.7±2.8)s,廓清时间为(31.6 ± 6.0)s。
15个肝转移癌病灶造影后均表现为非均匀增强,呈动脉期快进,门脉期廓清。
肝血管瘤病灶9个均呈“慢进慢出”模式;良性肿瘤显影时间为(25.4 ±6.1)s,廓清时间为(68.2 ± 45.3)s。
3 讨论
肝脏良恶性肿瘤病灶均会出现早期动脉相快速增强。
HCC 是多血管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80% 由门静脉供血,两者出现的增强效应时相完全不同,呈现“快进”现象[2]。
典型的肝脏恶性病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血流灌注量增大、血流速增快,超声造影动脉早期病灶回声明显增强; 动脉期快速增强后,由于缺乏门静脉供血及正常的静脉回流系统,微气泡迅速廓清,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等增强、低增强或黑洞征,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型。
本组研究的28例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有26例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另外2例恶性病灶伴有液化,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动脉期非均匀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回声略低于周围肝组织,初步诊断为肝恶性转移癌,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证实。
肝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由血管构成的肿瘤,其特征为内部血流速度缓慢且血流丰富,因此典型的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早期周边的团状或环状增强,门脉期及实质期呈向心性增强。
本组研究的良性肿瘤中8例肝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仅周边呈环状开始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为向心性高增强;1例表现为动脉期整体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呈高增强。
而恶性肿瘤多在门脉期就迅速廓清,平均廓清时间明显早于肝血管瘤,且廓清后病灶回声低于肝实质回声。
综上所述,结合谐波造影技术,可实时显示造影剂进入组织、肿瘤内,直至消退的整个过程,准确的反映了血流灌注状态,揭示了不同肿瘤的增强特征。
超声造影可明确病灶的数目、大小、位置、血流灌注情况并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530.
[2]陈敏华.消化系统疾病超声学.北京出版社,2003: 7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