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③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噫”“呜呼”等。
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 “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二、语气揣摩法
有些虚词用法可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 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 “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 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 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四、联想比较法
联想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 词的典型例句,将句子、意义和用法 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 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断出文 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 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 语;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 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 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⑤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得出本句是宾语前置句, 所以“之”起提宾作用。
⑥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 “妪”,可译为“她”。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 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 作使动用法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 这样我们可断定“之”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 提出的条件。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 “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 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 “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 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第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
虚词推断八法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词语标志法 语法分析法 语气揣摩法 句式分析法 “删’‘换” 法对句互推法 联想比较法 语境分析法
一、词语标志法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 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 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 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 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六、句式分析法
有些文言虚词用法,可借助句式推断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此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 “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此句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 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 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此句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 (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⑦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 结构助词,可译“的”。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 主谓语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 “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
② 其概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 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 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 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98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B、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C、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Fra bibliotek根据以下例句,推断①—③句中“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课件(共20张)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后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前标志) 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
① 蚓无爪牙之利。 ② 夫晋,何厌之有。 ③ 侵之愈急。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课件 (共20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