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
1.定义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简称俞穴。
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属膀胱经穴,分布于背腰部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
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
2.定位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与五脏六腑有特殊联系,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
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
这是与经络理论密切相关的。
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可以称为膀胱经背俞穴。
左右各12穴,共24个穴。
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有歌诀云:
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治,
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
大肠十六椎之下,十七关元俞穴椎,
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环二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推之。
三椎肺腧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从上面的歌诀可以看出俞穴都是在不同的脊椎下旁开一寸五分,其中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心俞穴在第五椎下;膈俞穴在第七椎下;肝俞穴在第九椎下;胆俞穴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十二椎下;三焦俞在十三椎下,肾俞穴在十四椎下,气海俞在第十五椎下;大肠俞在十六椎下,小肠俞在十八椎下,膀胱俞在十九椎下。
现代解剖学将脊椎分成颈椎、腰椎、骶椎、尾椎,幼年时一共有32块或者33块椎骨,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
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一块尾骨。
在成年骶骨前面(朝向腹部的一面)的中部可以看到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留下来的痕迹,横线的两端有4对骶前孔,在骶骨的后面(朝向背部的一面)正中线上有凸起的骶正中嵴,相当于骶椎的棘突,骶正中嵴下外侧有4对骶后孔,由上而下中医称为第一、
二、三、四骶后孔。
第七颈椎下为大椎穴,第一椎指的是第一胸椎,第十三椎则与第一腰椎相对,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椎则分别对应第二、三、四、五腰椎,第十八椎与骶骨正中线上第一骶正中嵴相对,第十八椎下则与第一骶后孔相平,依次类推,第十九椎下与第二骶后孔相平,第二十椎下与第三地后孔相平,第二十一椎下与第四骶后孔相平。
如果从上到下一椎一椎的数下来的确很困难,有几个可以迅速确定第几椎体的方法需掌握。
第七颈椎:正坐低头,从颈部正中向下摸到最高的骨头,即是第七颈椎棘突,再向下摸一椎,为第一胸椎,以下依次类推。
第七胸椎:两侧肩胛骨的下角平对第七胸椎棘突。
第四腰椎: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通过第四、五腰椎棘突间的缝隙。
身体两侧的胯部可以摸到以较大的骨骼,最高点之间的连线通过第四腰椎下,也就是第十六椎下,旁开一寸五分,便是大肠俞。
因此在取穴的时候,上半身的背俞穴可以先确定第一胸椎或者第七胸椎,然后再定穴,下半身的背俞穴则先确定第四腰椎(第十六椎),然后再定穴。
3. 背俞穴的诊治要点: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经气输注出入之处,生理上不仅与脏腑有着特定联系,并且与脏腑的病理密切相关。
当脏腑发生疾病时,往往在背俞穴上有所反应。
《素问•举痛论》曰:“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临床发现脏腑有疾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常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
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驰、和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等反应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脉的病变与疾病的性质等。
背俞穴临床主治主要为三方面。
①主治相应脏腑疾病。
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均与本脏腑密切相关,同时相表里的经脉相互络属脏腑,气血相互沟通。
故《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藏之旁。
”《素问•水热穴论篇》论“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素问•刺热篇》曰“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针灸甲乙经》“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玉龙歌》称“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须加体自康。
”古典针灸医籍及临床实践证明,背俞穴可治疗同名脏腑及相表里脏腑的疾患,通过调节脏腑也可达到调节整体的作用。
②主治相应脏腑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疾病。
由于脏腑背俞穴可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而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又由脏腑气
血所濡养,故脏腑背俞穴也可主治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证。
如肝开窍于目,肝俞可用于治疗目疾,肝藏血,肝俞又可用于治疗血虚诸证,如《玉龙歌》曰“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肝主筋,肝俞又可治筋脉挛急,《针灸甲乙经》则曰“痉,筋痛息,互引,肝俞主之。
③背俞穴可以治疗局部病证,这是腧穴的近治作用决定。
故背俞穴可治疗肩、背、腰部的局部病证,如风寒湿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