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P14)1、名词解释:①自然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②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抗性。

③体液免疫:指B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④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第二章抗原(P33)1、名词解释①抗原(antigen):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就是抗原。

②半抗原与载体: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发抗体的形成),但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质。

③抗原表位:结构已经明确了的抗原决定簇成为抗原表位,它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④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⑤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科学热点。

利用基因组学可以预测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蛋白质组学可以筛选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2、思考题①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答:应具备两种特性:其一: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其二: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

有些小分子物质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②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是什么?答: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段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

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

第三章抗体(P61)1、名词解释①Fab:木瓜蛋白酶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建成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Fc段。

②Fc:同上③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

2、思考题①Ig(immunoglobulin,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有哪些?根据什么特性来分类的?各自的功能有何差异?②体液免疫应答与抗体产生规律有什么联系?第四章补体系统(P88)——此章为重点1、名词解释①溶膜复合物:是补体活化的后期阶段的产物,补体的溶膜途径形成溶膜复合物。

②调理作用:补体裂解产物(C3b、C4b)与细胞或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③补体受体Ⅰ型:CR1,CD35,又称C3b受体④补体: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2、解答题①补体通过多条途径活化的生物学意义如何?(一)溶菌和细胞溶解效应补体系统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MBL途径被活化后,可在靶细胞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免疫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

由于补体的溶细胞效应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因而,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

(二)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调理作用又称促吞噬作用,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

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CR1,CR2,CR3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特异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清除免疫复合物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I)的RBC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

(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

(四)炎症反应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器官痉挛等的作用;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

C2a具有激肽样作用: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作用。

(五)免疫调节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片段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例如,C3d,Ba,Bb等片段对B细胞的功能可产生调节作用;C5a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的产生等。

第五章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与细胞(P119)1、名词解释①淋巴细胞:在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的白细胞,主要指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②T细胞抗原受体(TCR):它是T细胞对抗原特异识别和结合的受体蛋白。

每个T细胞表面大约带有30000个受体。

它是由两条不同的肽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即二聚体αβTCR 或者二聚体γδTCR。

③整合素(integrin):整合素是细胞粘附分子,并起着信号转导作用。

它能促进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整合素是细胞表面分子的一大家族,大约有30多个成员。

④协同刺激和协同刺激因子: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关的分子,协同参与B细胞活化剂免疫应答的一类分子。

2、思考题①哪些免疫细胞有呈递抗原的功能?抗原呈递与哪些分子的功能有关?答:可分为专职APC和非专职APC。

专职APC是指一类特化的细胞,他们具有摄入、加工、处理、提呈胞外抗原,激活CD4+T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

这类细胞必须表达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和各种粘附分子。

专职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内皮细胞和B细胞。

通常情况下则表达MHC-Ⅱ类分子、协同刺激信号分子和各种粘附分子的细胞称为非专职APC。

第六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138)1、名词解释①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②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移植中能引起迅速而强烈的排斥反应的抗原,是MHC基因编码的产物。

2、思考题①你认为MHC限制性有哪些内容?并说明其生理意义。

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C分子。

MHC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参与胸腺对胸腺细胞的选择作用,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细胞免疫相互识别,对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遗传限制等。

(参与对抗原的处理;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参与T细胞的分化过程。

)②以MHC、抗原及TCR为例解释它的多态性和多样性这两个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MHC多样性由多基因性和多态性两方面构成。

多基因性:指复合体由多个位置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多态性: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即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MHC多态性意义:(1)赋予种群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2)实现对机体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3)使MHC成为个体的终身遗传标志(4)增加了寻找合适同种器官移植供者的难度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P172)1、名词解释①Antiserum:抗血清,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②Hybridoma technique :杂交瘤技术,即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分泌抗体但不能长期培养的B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培养的肿瘤细胞进行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分泌抗体又可长期传代培养。

③scFv:单链可变区片段,是为了提高抗体小片段与抗原的结合能力,在V H和V L之间插入15~20个氨基酸残基的连接链,使之成为单链可变区片段。

④Mancini沉淀:单向扩散法沉淀,将适当浓度的抗体混于琼脂(0.8%~1%)中,琼脂凝固后,打成小孔,加入抗原,抗原由小孔开始向周围扩散,并在小孔周围合适的位置形成沉淀环。

⑤Ouchterlony沉淀:免疫双扩散沉淀法,在琼脂板中抗原和抗体分别从相邻的孔中向四周扩散,在抗原孔和抗体孔之间二者比例合适的部位形成沉淀线的沉淀方法。

第八章细胞介导免疫应答(P189)1、名词解释①抗原呈递细胞(APC):是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肽通过MHC分子复合表位形式呈递抗原信息的所有细胞。

②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g):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主要由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及自身分子突变的抗原等。

③协同刺激信号(costimulatory signal):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2、思考题①试比较内源性抗原及外源性抗原加工、呈递及效应过程的差异。

a、外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呈递给CD4+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经吞噬或吞饮作用,被APC摄入胞内形成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

抗原在吞噬溶酶体内酸性环境中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多肽,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称为抗原肽。

内质网中合成的MHC-Ⅱ类分子进入高尔基体后,由分泌小炮携带,通过与吞噬溶酶体融合,使抗原肽与小泡内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

该复合物表达与APC表面,可被相应CD4+T细胞识别结合。

)b、内源性抗原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呈递给CD8+T细胞识别。

(内源性抗原是指细胞自身合成的抗原,如肿瘤抗原和病毒蛋白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生成后,可被存在于胞质中的蛋白酶体,即小分子聚合多肽体(LMP)降解成小分子多肽;小分子多肽与热休克蛋白70/90在胞质内结合后,静抗原肽转运体(TAP)转运到内质网中,通过加工修饰成为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抗原肽与内质网中合成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后者转入高尔基体再通过分泌小泡将其运送到APC表面,供相应CD8+T细胞识别结合)②T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与抗体介导的免疫杀伤各有哪些途径?答:T细胞产生的免疫应答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效应形式主要有两种: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破坏靶细胞膜,直接杀伤靶细胞;另一种是释放淋巴因子,最终使免疫效应扩大和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