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标准课程编码:434011 课程类别:理实一体适用专业:园艺技术授课系(部):学分学时:园艺8 ,128学时编写执笔人:专业负责人审核签字:审核日期:系主任审定签字:审定日期: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1. 1课程定位与作用课程的定位: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是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管理工作的必备职业能力课程之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园林企业培养会组织安排景观植物养护工作的项目经理人以及会景观植物养护一线工作的技术负责人或高级工。
同时,也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绿化工程施工后养护期及景观养护的技术负责人。
同时,通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实训培养学生勇于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该课程是以美术与构成、植物生长与环境和园林树木与花卉学为前导,以设施园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为同步,以专业综合实训为后续课程的专业核心课程。
既是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终端,又是实现岗位就业的良好开端。
1.2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园林养护岗位群”(含绿化工、园林施工员等)的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绿化工职业岗位能力------园林植物养护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一线施工养护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会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掌握正确的技术操作。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模块式设置教学内容。
目前现行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内容多而广,对高职学生能力培养而言并不一定“实用”。
本课程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根据“植物生长季节顺序,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为原则进行重新组织,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力分解,并进行内容重新设计。
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
园林植物养护是园林职业之一,课程把职业要求作为课程必需掌握的能力要求,在实践中加以实现,从而促进学生就业及时适应岗位。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的组织形式、分组讨论、岗位角色扮演、实地调查、学生操作、录像观摩等手段,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4、因材施教,学生共同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差异性的教学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发展。
特别对于差生,需要多花精力促进学习,共同提高。
5、及时教学反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从教和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6、教学评价多样化。
教学评价分为2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评价使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多样的教学评价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学评价则采取学生评教师、同行评教师、系部评教师、督导评教师,还可扩大到家长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改善教学。
1.3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的确定: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课程在园林园艺职业岗位中重点在于养护,养护的职业能力在于在懂得园林植物养护的基本原理和栽培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园林应用的各植物的养护技能,亦即课程的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会制订某园植物的周年管理历,即课程的综合能力。
因此,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围绕园林植物养护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专项和综合能力,课程的这些能力构成园艺职业的专项能力。
课程的教学以理论必需够用,加强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基于植物物候生长的工作过程、以各类绿化形式为项目的教学法、以顶岗为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园林施工养护、美化环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该课程通过实施栽培与养护的技术来实现设计师的意图和维护园林景观美,学会运用园林植物的培育、栽植、养护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关键技能制订某园植物周年管理历及组织实施养护工作,并具有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
学习本课程实践3-5年后,学生能独立带领养护队开展养护工作,胜任养护项目经理。
课程框架的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项目的选择:本课程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绿化工、施工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素质等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开发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根据能力来组织实施教学内容,课程专项能力设园林植物的基本原理、栽植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各绿化类型养护技能4个项目,课程综合能力设园林植物周年管理历的制订1个项目,各项目下设若干模块,以类似幕课的方式组织各模块的教学。
教学资源的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室、网络资源共享。
教学评价: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2.课程目标课程工作任务目标:(1)掌握园林植物养护的基本原理:园林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发育;气候、土壤、生物、环境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影响;播种育苗技术;嫁接育苗技术;扦插育苗技术及其他育苗技术;园林植物的土肥水管理与整形修剪;园林植物自然灾害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2)掌握树木栽植技术:大树移栽技术;灌木种植技术、绿篱、整形树种植技术;非适宜季节园林树木栽植技术、树木保成活技术;(3)掌握各园林景观类型的养护技术: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行道树、独赏树、庭荫树、花灌木、绿篱管理;藤本、地被、观赏竹、棕榈科等植物管理技术。
(4)能制订园林植物周年管理历并实施。
职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根据园林绿地各类景观植物,制订周年管理技术;根据制订的周年管理技术,提出农资、劳力、设备等的需求计划,组织准备;组织实施园林植物的周年管理;具备常见农药配制能力、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园林植物生长中发生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实施;学会周年养护管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方法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制订完成工作任务的策略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能力,确定工作方法能力,自学能力,查找资料能力。
社会能力:养成学生沟通表达,阳光交际,团队协作,敬岗爱业的职业道德,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后发展能力,社会环保意识,安全操作规程,信息保密意识,健康体魄等。
①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③具备讲诚信、重承诺、肯吃苦、肯奉献、勇于负责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④不断学习和迁徙发展的能力⑤具备良好的人文和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⑥独立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⑦团队合作能力3.课程内容设计与要求3.1课程内容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是园艺技术专业专项职业能力之一,以该专业专项能力作为课程的能力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
课程的能力分为课程专项能力和课程综合能力,学生学会了专项能力,最后综合运用完成综合能力的培养。
专项能力由基本原理、栽植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各绿化类型养护技能4个方面组成,基本原理包括:课程导入、园林植物的生长周期、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播种育苗技术、嫁接育苗技术、扦插育苗技术、其他育苗技术、园林植物的土肥水管理与整形修剪;园林植物自然灾害防治、气候、土壤、生物、环境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影响;栽植技术包括:大树移栽技术、灌木种植技术、绿篱、整形树种植技术、非适宜季节园林树木栽植技术、树木保成活技术;各绿化类型养护技能包括: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行道树、独赏树、庭荫树、花灌木、绿篱管理;藤本、地被、观赏竹、棕榈科植物管理等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课程综合能力即会制订园林植物周年管理历,并能够组织实施。
学习本课程,为花卉园艺工的考证奠定基础。
内容安排见表1。
表1 课时分配表理论部分:必需够用实训部分:基于绿化类型植物物候的工作过程3. 2学习情境设计(表2)表2 学习情景设计4.课程实施4.1.教师基本要求本课程需要“双师型”教学团队2-3人,专任教师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资格、具有3-5年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园林养护实践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具工程师以上企业职称或在园林养护行业企业实践3年以上。
4.2.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要求:校园绿化是栽培养护的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园林工程公司实施养护的绿地,具有绿化养护的岗位,可以实施工学结合。
4.3教学方法建议根据内容选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1)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2)任务驱动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
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
(4)问题引导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交流和读书时间。
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