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乡镇中心学校家长学校自编教材家长学校自编教材目录1、孩子情况知多少——了解是教育的前提2、孩子天天在变化——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3、独生子女有优势——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4、独生子女有弱点——要防患于未然5、非智力因素更重要——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6、孩子应该身强体壮——不断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7、孩子有孩子的朋友——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需要8、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增强家庭的吸引力孩子情况知多少——了解是教育的前提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家长会感到奇怪。
家长天天与孩子接触,怎么不了解孩子呢?许多做父母的,能如数家珍似地说出孩子以下情况:孩子的身高体重;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孩子在什么时候可能得病;孩子对什么药品有反应;孩子做作业时有什么习惯;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排在什么位置;孩子当不录小干部;孩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孩子最要好的小朋友是谁……这些是孩子经常反映出来的最基本的现象。
如果我们深入一步提出问题。
恐怕相当多的家长会感到茫然。
假如您的孩子在小学上学,我问您几个问题:1.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话当圣旨一样对待,甚至拿老师的话顶家长。
这是什么原因?家长又该怎样处理?2.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在独生子女身上有哪些优势?有哪些不足?家长应该怎样因势利导?3.有些孩子的玩具、书本用具,总是弄得乱七八糟,想找一件东西到处乱翻,做事情没头没脑,丢三落四。
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可不可以改变?4.有些孩子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毅力。
毅力能不能培养?怎样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5.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您了解智力都有哪些因素吗?核心的因素是什么?小学生智力发展有什么特点?要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家长应该怎么做?您能比较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吗?假如您的孩子在初中上学,我也给您提出几个问题,请思考:1.不少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变得不爱向父母汇报情况了,甚至对父母的问话爱搭不理的,有时还冷对父母,指责父母“太烦人”。
这反映了初中阶段孩子的什么特点?能不能改变?2.有些初中孩子喜欢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情,念书、写日记、想问题,特别讨厌打扰他。
家长如果动了他们的东西,他们往往很生气,甚至发脾气。
这究竟为什么?父母怎样做才好?3.有的初中生交了几个好朋友,形成一个“小群体”,经常一起玩呀、闹呀,在一起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而父母却很难知道他们在一块说些什么,干些什么。
父母想拆散他们,往往徒劳无功。
“小群体”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正确对待?4.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初中早恋,那么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交往有什么规律?能不能有效地防止早恋?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初中生的家长感到困惑。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光有一般的了解是不够的,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
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曾在北京市对 3000多位家长做调查,从幼儿园到初中,“很了解”自己孩子的仅为10.2%~16.2%,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越低。
“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占 6.6%~ 9.4%,比例不算小。
其他为中间状态。
如果我们用类似上边列出的一些问题去进行调查,“不了解”的比例肯定会大大增加。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的道理。
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好,必须在了解孩子上下些功夫。
您不仅应该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且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
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较,自已的孩子既有反映共同性的一面,又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样,您的教育行为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收到实效。
有些家长反映,他们很想了解孩子,但孩子有话不跟他们说,请您考虑一下,您是否做到了这样几点:(一)平等地对待孩子,不居高临下,不以审问式的语言问孩子问题;(二)跟孩子讲自己的心里话,体现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三)对孩子经常实事求是地讲理解性和肯定性语言;(四)经常参与孩子的活动。
如果您做到了这几点,孩子会跟您说心里话的。
当然,为了教育培养孩子,不仅要“知彼”,“知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这本书,肯定会对您了解自己的孩子提供很多参照;同时,也为您了解自己,特别是自己的教育行为提供很多参照。
建议您在阅读本书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不仅对家教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理性上的认识,而且在教育措施与方法上,也有符合实际的选择与创造。
孩子天天在变化——家教必须从实际出发有一位名人说过: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这是说,大自然天天都有变化,每天的日出日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那么人呢?孩子呢?北方有句民间俗语:不见孩子子,只见衣服小。
今天与昨天相比,孩子是“新”的,他的生理、心理、智能、品格天天都在发展变化。
每过几个月,家长都会感觉到孩子的个子长高了。
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往往又忘记了孩子的其他变化,说的是几年不变的内容,采用的是几年不变的方式。
孩子已经听得厌烦了,父母还是天天喋喋不休的老一套。
这样,教育效果会好吗?还有句民间俗语: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
这是父母的一种心理定势,须知,家长的心理定势,是不利于教育孩子的。
我们来分析两个例子。
例一:一位做奶奶的打电话给笔者,说她的小孙女上了小学,两周以后变得浮躁、不踏实了。
原来,孙女从 4岁学钢琴,每天固定时间练习,进步很快,而且每天还有认字、学画画儿的安排,孩子很听话,很踏实。
现在,放学后回到大院里就跟小朋友疯玩,不叫她不回家。
有时去叫她,她公开喊:“为什么不让我跟小朋友玩儿?”拉她回家做作业,潦草从事。
练钢琴也不像以前认真,应付家长。
这位奶奶还希望孙女像上小学之前那样服从安排,按部就班。
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是不太可能了。
原因是,孩子上了小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变了,特别是认识了更多的会玩儿的小朋友。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和小朋友一起玩儿的快乐,远远超出了弹钢琴、画画儿所带来的乐趣。
这位奶奶和孩子的其他家长应该重新考虑孩子业余时间的安排。
首先要考虑安排玩儿的时间,最好与别的孩子的家长统一认识,玩儿一段时间都回家做功课或学习其他安排好的内容。
弹琴、画画儿等应适当压缩时间,注意激发、保持孩子的兴趣。
双休日的日程优其要安排好。
对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玩与学两不误是基本原则。
玩儿时认真玩儿,学时认真学,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严格要求。
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玩儿,就着急生气,恨不得孩子老坐在那儿学习才好,这是认识上有偏差。
一位在美国读博士的女青年对我说:“小时候我父对我说:‘玩儿的时候,要痛痛快快地玩儿;学习的时候,要认认真真地说。
干什么都应讲效率。
’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至今仍然如此。
”例二:北京广播电台“家庭教育”节目组收到一封家长来信。
写信的是一位母亲,儿子刚刚上初中,她在信中说:“我在教育孩子中遇到了难题。
过去,儿子对我无话不说,他的情况我都知道;现在,儿子懒得和我说话,我多问了几句,他就烦躁得不得了。
而且现在跟我要钱比以前多多了,买了什么也不告诉我。
我想,我的儿子可能已经变坏了吧……”这封信转到我手里,希望我到电台公开解答。
其实,这对母子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上了中学的孩子,尽管才12岁左右,他们自己却觉得长大了,学着大人的样了为人处事。
他们的至近人际交往关系已从父母、老师转向了同龄的好伙伴。
有什么话愿意与朋友说,而不再愿细细说给父母听。
孩子的人际关系由纵向为主逐渐走向横向为主,这是成长道路上的必然趋势。
如果上了中学的孩子还总是依偎在妈妈身边问长问短,形影不离,反而不正常了。
这时,如何与孩子平等、民主地相处,成了为人父母者的重要课题。
越是以家长的自居,让孩子一切都控制在家长的眼皮底下,越难以达到目的。
我们举这两个例子,目的是要说明:孩子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要从实际出发,适应变化了情况。
家庭教育不能搞主观的“一厢情愿”,几个月的教育一贯制,几年的教育一贯制往往低效,甚至失效。
家长如何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变化情况,给您提几点建议:一、阅读有关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书籍、文章,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了解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特别要注意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品德发展的规律。
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均有价绍。
知道这些规律,对了解和把握自己孩子的特点很有好处,而且有利于选择和调整您的教育方法。
二、利用向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行为动作,情绪倾向,饮食起居,与人交往。
在观察的基础上,动脑筋分析孩子的现伏:身体健康不健康,情绪正常不正常,学习是否有困难,交往是否出问题。
如果发现有些异常,要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应跟孩子认真聊聊天,听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可以跟老师和孩子的小伙伴们聊聊。
三、每隔一两个月,做父母的或者和其他与孩子直接接触的长辈在一起,以讨论的方式,全面评价一下孩子的情况。
最好让孩子参加。
评价的内容包括:品德表现,行为习惯,学习状况,非智力因素发展,身体状况。
要明确地肯定孩子的进步,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四、写孩子的成长日记(或周记)。
现在,有不少家长和孩子共同写孩子的成长日记,我认为是一种可行而且不错的方法。
有位母亲,她的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写孩子的成长日记,实际上也是教育培养孩子的日记。
孩子懂事以后,常把日记读给孩子听。
孩子上小学会写日记时,就一起写成长日记。
这位家长说,等孩子到了18岁生日时,在家里“出版”这本日记,作为送给孩子的成人礼物。
这位家长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中,总结出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后,再次提醒家长: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应适变化中的孩子。
独生子女有优势——要善于利用有利因素近些年,有许多文章以“小太阳”、“小皇市”为名形容独生子女,比较多地描述他们的弱点,而分析独生子女存生哪些优势的文章却极为少见。
事实上,与多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的某些优势是明显的。
这些优势,既反映在家庭环境和家长身上,也反映在孩子身上。
我们不但要看到这些优势,而且要充分利用它们,促使下一代更好的发展。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父母轻力盛的时候生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注意营养,注意保健,孩子的生理质量一般比较好,这往旆是多生子女无法比的。
独生子女来到世上以后,都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健康状况也较好。
独生子女的最大优势是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投入财力多,投入精力大,使孩子的教育条件和营养条件远远超过了多生子女。
家庭的投入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现时代孩子的平均身高超过以往,生理成熟期有所提前。
从智力发展来看,由于重视早期教育,孩子普遍聪明了,他们视野开阔,获取的信息量大,知识面也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
前几年,湖南省教育工作者曾在 8个城市进行过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的对比调查。
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方面比多生子女有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