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部分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
内容提要:
大国,永远是历史星空的最亮点。
对一个大国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人类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然而,单纯经济因素并不是造成社会变迁的充分原因。
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才是大国崛起的不竭动力之源。
本文将从文化角度探究西方大国崛起的原因。
关键词:
自由主义平等理念国家至上
一.海上帝国英吉利
1.崛起历史背景
11世纪以前,由于自身防御的虚弱,英格兰经历了无数次的大规模入侵,1066年的诺曼底征服在英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它是英国避免了像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一样陷入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它确立了英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特征。
到14世纪,英格兰的同一民族性已经趋于成熟。
英国的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吸纳交流。
海军、殖民地和海外贸易成为英国工业发展、国家崛起的利器。
2.国家文化传统的积淀
英国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故乡,自由主义是英国的民族哲学,他植根于英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之中,这一传统是在贵族为维护封建权力而同国王进行的斗争中开创的。
17、18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把启蒙推崇为个人的天赋权力,他们强调限制国家权力,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压迫,他们认为政府应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求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个人自由神圣不受侵犯。
这一时期的思想为英国人反抗专制王权、维护自由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到了19世纪,自由主义日益变得保守,其理论基础不再是天赋权力的学说,而是有关个人利益的功利学说,功利学说认为,实现社会幸福的普遍希望不是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而是寄托在个人利益能够与公共利益一致的信念上。
这一时期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妥协改良,经济上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这些思想都极大促进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英国的经验主义理性思想造就了英国人保守、稳定和崇尚经验的精神气质,这些传统也很难与以后英国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取得的辉煌成果脱离开来。
3.英国民族特性
提倡宽容,善于妥协。
英国人有着崇尚自由的文化传统,以生而自由的英国人为荣。
因此,英国人更懂得享受自由的前提是不剥夺他人的权利自由,宽容和妥协成为英国人面对新问题和新事物的态度和特点。
倾向保守,崇尚渐进。
信封经验主义的英国人在政治理念上倾向于保守,保守主义代表着一种稳中求成的社会力量,不愿以激进的手段来改变现存社会秩序,而是崇尚渐进改革并善于改良。
由于他们对社会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审慎态度,因此成为英国社会得以平稳发展的制动阀,从而使政治改革的道路能够成功。
二.欧陆霸国法兰西
1.历史演进
法兰西民族成分复杂,自查理曼帝国解体后,法兰西处于诸侯割据,四分五裂之中,11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王权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交往关系的扩大,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客观上要求结束分权局面,此外,封建地主制和城市的出现为封建王权的加强提供了可靠的阶级力量——封建地主
和城市市民。
在这两个阶级的支持下,国王通过战争、外交、联姻、购买等手段不断消除割据领地,到路易十一时,法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领土统一。
2.文化传统
法国是理性主义精神的集大成国。
所谓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是与宗教信仰相对立而言的,是一种重视理性、推崇理性的精神。
18世纪的启蒙学者更是不承认任何权威,他们要求现存的一切,包括宗教、自然观、社会形式、国家制度,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前受到最无情的审判。
如恩格斯所说,他们将旧制度下的一切都押上“理性的法庭”,“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自由、平等、博爱”这一组合的政治口号是法国人的创造。
在这三者中,平等占主导地位,平等是自由和博爱的基础和理由。
法国革命对平等这一价值做出了超常的强调,赋予了他一种道义上的绝对性。
也正是对这种平等价值的执着追求,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3.国民特性
法兰西民族是富于激情和充满爱国情怀的民族,启蒙学者把“热爱祖国”与共和政体、民主政治联系在了一起,反映了法国人独特的基于理性的爱国主义思想。
近代法国的自由、博爱、人道主义思想等伦理道德思想,是18世纪启蒙学者在批判中世纪宗教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启蒙学者在否定和批判宗教道德的同时,积极提倡以人性(利己、利他)为基础的新的道德观念。
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启蒙学者不仅强调利己和自爱,也积极倡导利他和博爱,主张在个人利益为本位的基础上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
三.后起之秀德意志
1.扩张与分裂的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中世纪前期,德意志一直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光荣与伟大的光环之中。
13世纪中叶德意志皇权衰落,德意志陷入诸侯割据、小邦分裂的状态,发展的脚步开始变得迟缓了。
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进一步巩固了德国这一分裂局面,这一切使得德意志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
2.文化传统
德意志的主体精神和文化是普鲁士的精神和文化。
在弗里德里希,这位欧洲历史上第一位穿军服的君主领导之下,国家也越来越具有军国主义性质:军队不仅被置于国家的中心地位,而且成为国中之国。
工业、商业、文化、农业等一切都是以军队为转移。
借助这只强大的军队,国王开始在国内贯彻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大力加强国家的中央行政机构建设。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时期,普鲁士历史发展中占统治地位精神和文化传统最终定型化,典型化。
弗里德里希二世把国家利益置于一切利益至上,国家的所有人都被置于“臣仆”的地位,处于国家的强制和高压之下。
其实,近代德国并不缺乏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这些西方政治文化的传统价值精髓,他所缺乏的只是一只像法国革命那样以暴力手段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表现成熟的社会政治力量。
同时,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很强烈,这与其在欧洲的落后状况不无关系。
德意志人从未把自己与强大的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反西方的传统一直很强。
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反抗精神。
这种民族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他对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缺乏政治、经济统一条件的情况下,首先从文化上确立民族的共同认识将不失为一种
实现统一的积极方式,为德意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德意志的浪漫主义者把从理性主义禁锢中释放出来的强烈热情完全倾注在民族身上。
他们宣扬对法国人的民族仇恨,颂扬战争,蔑视“和平的死”,赞美在敌人的大炮下为国捐躯,尤其强调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
这些为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提供了最初的、富有启发性的概念。
3.民族特性
德意志民族有着强烈的国家至上观念,高度井然的秩序同政治服从以及对受命于天的义务传统自然的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国家至上观念。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及长期存在,形成了德意志人的帝国思想,从而使德意志民族具有十分强大的霸权主义扩张意识这种思想一方面对于德意志近代的统一以及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凝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因其流露出的对其他民族的蔑视以及对强权政治的推崇,而在德国近代政治文化中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更加之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未能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于是,德意志的民族主义便把整个仇恨的目标全部引向民族之外,这就使这种民族主义更加狂热、极端和富于侵略。
总结:
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的发现,大国西方文化的一致性十分明显,然而,它的多样性也是十分惊人。
西方大国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因素在起着关键作用: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建立法治,实行宪政民主,保证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等。
参考资料:
《西方文化史》徐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陈会颖著凤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