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一、选择(20题*2分=40分)二、名词解释(5题*4分=20分)三、简答(4题*5分=20分)四、论述(2题*10分=20分)第一章第一节日本国概况一、日本“万岛之国”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行政区分:都、道、府、县二、日本的民族宗教状况1.神道教神道教没有教祖、没有教义、没有戒律,甚至没有所谓的入教仪式。
所有的日本人自出生起就作为神灵的子孙,自动进入神教,而所有外国人都不能为神道所接纳。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为了巩固王权,将神道教尊为国教,被称为“国家神道”,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
神道教至今依然是日本人民最为崇信的宗教,它构成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诚心尊奉的道德、情操、礼仪,形成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的基本看法。
2.佛教第二节影响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的因素题目: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心理的影响?1.特点:万岛之国、山多坡陡、平原狭小、“地灾”频生一、地缘因素(一)海洋因素精神。
3.海洋为日本带来的挑战与福祉①渔业资源②自然能源③填海造陆扩展空间(二)大陆因素4.大陆文化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后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不仅输入大陆的物质文明,并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
日本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的独有特点,同时又深受大陆文明的影响。
二、文化因素(一)日本的文化特点(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1.“岛国意识”(名词解释)(1)形成①特殊地理环境: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频繁的地震、海啸、台风和贫乏的资源,使身处在孤岛之中的日本人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即“岛国意识”,也有学者将其比喻为“乘船意识”,在狭小的生存空间里,人们相互照应,同舟共济。
②种族的单一:日本民族构成的相对单一性,客观上加强了日本集体主义意识。
(2)特点①强烈的危机感②排外与学习精神的矛盾结合③自卑与优越感的矛盾结合④团结与坚强(3)町人根性问题:实力主义日本的“岛国意识”义,其外在表现就是无原则性和注重实用性。
受町人固有的重商和经济至上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多元价值观,不承认唯一正确的思想体系。
2.“皇国史观”(1)定义神道教与政治的结合诞生了日本的“皇国史观”,这种观点宣扬的是:日本天皇家族属于神统,是神的子孙,是日本至高无上的君主。
同样地,大和民族是天孙民族,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而言是至尊无比的民族。
“皇国史观”的核心就是把日本说成是“神的国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天皇是活在现世人间的神,是国家一切的中心;“八纮一宇”是最高理想,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是走向人类恒久和平的大道;日本民族所进行的战争,是为完成历史的使命而进行的”圣战”,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说成是“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身亡者视为“为国捐躯的英灵”。
(2)体现明治天皇在1871年发布的“敕语”就是宣述这些观念。
当时这些观念表现为国家组织的核心及对于日本国民爱国心的号召。
《大日本帝国宪法》体现了皇国史观。
(区分两个宪法)(3)发展二战后,“皇国史观”这种军国主义历史观,在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民主改革中已被否定。
美苏冷战时期,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又蠢蠢欲动,并结合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制造事端。
1988年,在长崎市议会召开的例会上,共产党员柴田朴向本岛市长提出“天皇有战争责任”,后遭枪击。
“皇国史观”在日本的影响力依然无法低估。
3.集团意识(2)特点在强烈的集体归属感的驱使下,日本人对于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即突出集体,矮化个人。
日本重视集团的重要性,普遍认为集团具有超过自己的巨大的力量。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日本人不甚强调个体的特殊作用或突出的方面,个体被埋没在集体集团之中。
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集团是命运的共同体。
(3)影响(选择题、简答题:一定要区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①积极影响:集团意识增强了日本的团结意识,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个人对集体的强烈归属感、依赖感、责任感,使其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协调一致。
②消极影响:强烈的集团归属感从根本上否定了独立人格的存在。
日本人个人存在的价值完全依赖于他人或社会的评定,于是耻感文化中对于原则判断的模糊完全显现出来,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模式。
集团意识在所谓的忠君爱国的理念引导之下,无条件的服从天皇和国家,在日本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中,成为军国主义的工具。
4.耻感文化5.等级观念自幕府时代起,日本社会就强调主从关系,等级层次分明。
早在江户时代,全体居民就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日本人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依照年龄、辈分、性别、阶层决定自己的适当行为。
在由日本人组成的所有组织中,都极其讲究秩序,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被简单的还原成上级与下级这种单一的军阶式的关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下级对上级只有义务。
这种等级制度的道德体系,构成了日本处理国际关系的强权逻辑,同时也构成了日本外交追随强者的道德伦理基础。
(二)文化对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的影响(非常重要:p38-44)1.强烈的危机感、神道教与政治的结合催生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1)扩张:大和民族优越论,皇国史观,武士道精神。
(2)对中国的影响:①1871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开始染指台湾,并彻底占领琉球,改称冲绳。
②“云扬号事件”,逼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挑战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地位。
③甲午战争中,随着威海卫的陷落和辽东战役的失利,清政府李鸿章被迫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失去最后一个属国朝鲜。
至此,中华朝贡体系彻底崩溃,日本开始逐渐取代中国扮演东亚国际格局的主角。
④日本征服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
《五国海军条约》的签署使日本的军事防御空间到达了太平洋的中部一带,获得了极大的战略纵深。
2.危机感、耻感文化推动了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融合和创新黑船事件:美国打开日本的国门。
脱亚入欧:福泽谕吉访美后提出“全面西化论”明治维新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殖产兴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3.町人根性特点形成了日本摇摆不定和实用主义的外交模式町人根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力主义,其外在表现就是无原则性和注重实用性。
町人根性的无原则性暴露了日本反复无常和摇摆不定的特性,体现了“利己主义”的国家性格。
始终与强者为伍的民族根性,使其成为观察国际体系重心的“风向标”。
亚洲身份之于日本具有鲜明的工具性特征。
4.致使日本外交道德标准缺失(1)定义、特点、表现形式耻感文化不同于罪感文化,它必须依靠外部的强制力。
忏悔者只有在感受到外部现实者的强大压力之后,才会因为对其力量的敬畏并对即将到来的惩罚感到惶恐而产生认错的动力。
在耻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外部现实者的确认。
(2)影响(积极/消极)积极:日本人是完全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只对现实力量的对比敏感,所有的道义、责任都建立在力量的对比之上。
消极:在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凸显了日本在外交方面道德标准的缺失。
三、大国因素1.日本国体的变化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注重神道的资本主义2.《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日本国宪法》(和平宪法)的区别天皇由专制君主变为立宪君主,国家最高权力归国会掌握,首相由国会提名,内阁对国会负责。
第九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
第三节日本历史概述(一)几个时代的变迁①绳文时代绳文式陶器②弥生时代弥生式陶器③飞鸟时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④奈良时代学习盛唐文化⑤平安时代恒武天皇推行改革⑥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封建时代⑦醍醐天皇发动“正中之变”、“元弘之变”,1333年新田义贞攻陷镰仓。
建武中兴时期朝廷中心政治体制⑧攻陷东京,扶持明院统光明天皇继位。
公布《建武式目》,调整道德行为。
足利幕府开始(二)策源地的形成裕仁天皇在位时期,年号为昭和,昭和是日本年号中所用时间最长的一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军部对政治的干预进一步增强,日本成为法西斯国家,并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之路。
(日本策源地的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及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侵略者。
1946年日本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否认天皇作为神的地位。
(三)福泽谕吉脱亚入欧1.福泽谕吉是最早将经济学由英文世界引入亚洲的人之一,他致力于在日本弘扬西方文明,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价值观。
2.他发表了著名的短文《脱亚论》,积极地提倡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应该放弃中华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学习西洋文明。
3.基于优胜劣汰的思想,他认定东方文明必定失败,因此他呼吁与东亚邻国绝交。
4.福泽谕吉对于西洋文明并非没有取舍,在其自由主义的表象之下,始终贯彻的是他的民族主义思想。
脱亚理论是“现今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的总根源”。
第二章第一节日本的国家制度与国家机构(一)日本政治制度现状、组织形式和本质1.国会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
国会对行政、财政、司法拥有监督权,可以决定内阁首相人选,有权审议和通过政府预算和国家财政议案,可对玩忽职守和违反法律的法官进行调查和起诉,甚至予以罢免。
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有权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参议院定员242名,任期6年,每32.内阁日本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
议会内阁制是日本宪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在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的领导下,总揽国家行政大权,领导和监督各级行政机关工作。
内阁还有权解散众议院,宣布国会大选,召开国会,或决定召开国会临时会议,有权提名最高法院院长人选,任命各级法官。
3.法院司法权属各级法院。
检察机关统管检察官事务,但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归内阁法务省管辖。
法务大臣有权统一指挥检察工作,但不能直接指挥每个检察官。
法院组织系统分最高法院和下级法院两类。
最高法院(最高裁判所)享有最高司法审查权,对国会和行政的决定和行为进行监督;下级法院分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特别法院:弹劾法院,各级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实行四级三审制。
法官实行任命制。
4.地方自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宪法》和《地方自治法》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地方自治的职权包括:管理财产权、处理事务以及执行行政权、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定地方条例权等。
自治机关由地方行政机关和地方议会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