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内容摘要: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毒品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来综合体现的。

毒品犯罪人犯罪心态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的产生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是遗传素质和社会环境、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的蔓延,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以贩养吸心态分析一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一)毒品犯罪的定义毒品:是指滥用后易形成瘾癖性因而被国家依法管制的精神药物和麻醉药品。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 ,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健康适动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毒品犯罪的概念可表述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其特点在于:一是明确了毒品犯罪触犯了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不区别是违反国际公约还是国内立法,是违反国内刑事法律还是行政法规;二是强调毒品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区别上述管理法律规范中的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三是明确了涉及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犯罪和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犯罪均是毒品犯罪。

(二)我国毒品犯罪案件现状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自上而下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过转变为毒品郭靖宇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毒品犯罪日益猖獗,且呈蔓延膨胀之势,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和武装化,社会危害越来越大,毒品犯罪问题相当严重。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一下四大显著特点:一是涉案毒品的数量增多、危害增大,即毒品犯罪大要案增多。

从收案情况看,涉案毒品数量越来越大,毒品数量通常有上千克,过“吨”的案件也屡有发生;毒品犯罪有团伙化、家族化、集团化趋势;毒品犯罪再犯的比例也在增大。

二是毒品种类增多,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

除海洛因外,制造、贩卖“冰毒”、“摇头丸”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同时,新类型毒品如氯胺酮(K粉)、美沙酮、安眠酮、三唑仑、盐酸丁丙诺啡(又名舒美啡)、普鲁卡、苯巴比妥、麻古(含甲基苯丙胺成分)、卡苦(主要含鸦片成分)等犯罪案件也不断出现。

三是毒品犯罪形式多样化,呈现内外勾结态势。

我国西南地区毗邻世界主要毒品产地“金三角”,国内外贩毒集团利用这种地理位置及交通网络上的便利条件,将大量毒品从“金三角”地区取道我国境内转运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把我国作为毒品倾销地,大肆进行毒品贩卖活动。

周边毒源地渗透加剧,生产、制造毒品类案件也不断增加。

国内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进行双向走私毒品犯罪活动,形成制造、贩卖、运输、走私毒品“一条龙”。

四是特殊群体从事毒品犯罪现象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利用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贩卖、运输毒品的现象,参与人员逐年递增,并呈组织化、集团化和规模化的趋势。

她们多数人受过一些反审讯训练,一旦被抓,则假报姓名、住址或以语言不通拒绝回答审讯,且以恶劣手段阻碍检查。

二吸毒者的心理特征虽然毒品犯罪尚不包括吸毒者,但吸毒行为十分严重,现实中产生一些以贩养吸吸毒的违法行为,所以我们研究毒品犯罪心理时,不能忽视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吸毒的原因很多,心理状况也很复杂,我们分析和了解心理原因是为了提高警惕,不再上当受骗,远离毒品。

(一) 好奇心理:这部分人都是年轻人,他们对毒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有些贩毒者开始免费为他们提供毒品,待他们成瘾后便开始向其贩毒。

有的人是边吸毒边贩毒。

有的人看了朋友吸毒,感到好奇,便也拿来尝尝,几次之后便成了毒品的俘虏。

(二)享乐心理:去是社会上的豪富子弟以吸“白面”为享乐。

现在则是个体户、演艺人员、腰缠万贯的“富裕”者等寻求刺激的目标。

有些人对跳舞、打麻将感到“腻”了,便想尝尝“白面”的滋味。

他们认为,获得毒品产生的快感是一种享受,于是毒品就像毒蛇一样将其缠住。

几十万、几百万元的个体户为此而倾家荡产。

(三)冒险心理:个别从事戒毒工作的医疗人士及缉毒的“勇士”,明知毒品有害,但心里总想冒险地尝试一次,尝尝毒品究竟是什么味道。

却没有想到不管你意志多么坚强,只要一沾上这东西就离不开它了。

(四)受骗心理:多发生在年龄较大的人身上,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对毒品也有戒心和警惕性,但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朋友相让盛情难却,便感到不吸不够义气,并且过度自信,认为自己不会成瘾。

但是,只要第一道防线被突破,就会成为毒品的俘虏。

(五)依赖心理:有些慢性病患者,常感身体疲乏、肢体疼痛,听说吸大烟能立即消除病痛,于是就吸上了海洛因。

海洛因确实有短暂消除疼痛和催眠的作用,但它是毒品而不是药品。

有病不求医用药,而依赖吸毒,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六)错误观念:有些演艺人员错误的认为吸毒可以刺激灵感。

没想到毒品却恰恰阻碍了创造力。

不仅如此,更损害了自己得健康和事业。

综上所述,有些吸毒者吸毒几年甚至十几年后,认为抽这东西没意思了,开始寻求各种方式戒毒。

但往往因各种歪曲的心态造成毒瘾难以戒断。

有些吸毒者意识到了吸毒的危害,并有戒毒的愿望和决心,但每当看到毒友在吸食毒品或者看到吸毒工具时,自己就控制不住而去吸。

有的人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强戒或劳教,期满出来后,认为在劳教所受了那么长时间的罪,得犒劳犒劳自己,因而很快复吸。

有些吸毒者由于长期吸毒,出现了许多躯体疾病,而吸毒时这些疾病往往被掩盖,一旦停用毒品后这些疾病就会暴露出来。

吸毒者认为是因为戒毒才出现这些病症,所以就不想再戒毒了,最终导致戒毒失败。

三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毒品犯罪者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牟取暴利,满足贪婪的物质欲望,由于毒品价格的地区差异悬殊,高额的收益,对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犯罪人极具诱惑力。

这使他们往往冒着杀头、坐牢的巨大风险,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制造、贩运毒品。

一些毒品犯罪人,法制观念模糊,他们把毒品犯罪活动叫成做生意,认为不偷不抢,无非是赚点钱,不认为是犯罪行为,致使毒品交易泛滥成灾;一些人因为无知好奇,想体会一下吸毒是什么感觉,结果短短几天便吸食成瘾;另一些家庭破裂、学业事业失败、生意破产的人在强烈的挫折感驱使下,采用吸毒的方式逃避现实,麻痹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为炫耀自己有钱而吸毒的。

这种人将吸毒作为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标志。

吸毒者吸毒以后,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态度变得消极,原本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没有了任何意义,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毒品,他们不在乎生命是不是很短暂,也不考虑社会的责任。

一方面毒瘾发作带来的极端痛苦,和吸毒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多数吸毒者在初级阶段对这种痛苦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突如其来产生的药物依赖,使他们原有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

另一方面道德的谴责、朋友的歧视、经济的压迫使他们对毒品的期望有了新的内容,希望借毒品来排解苦闷,获得瞬间的解脱,于是陷入了吸毒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吸毒成瘾后,为了获取毒资,不惜任何代价,偷盗、抢劫、贪污甚至杀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毒品犯罪人的单纯牟取暴利心理从我国毒品犯罪的发生状况看,毒品犯罪呈现高发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强烈的物质享受欲望在长期低水平生活条件下使得毒品犯罪人的心理急剧膨胀,毒品犯罪人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贫困状况,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进行非法的毒品犯罪活动,以牟取经济上的暴利。

这种贪欲心理使得毒品犯罪人的成员组成具有复杂性,甚至包括家庭成员中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或怀孕、哺乳的妇女。

这些毒品犯罪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经济状况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其心理状态除牟取暴利的心理共同性外,还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复杂性。

(二)毒品犯罪人的以贩养吸、满足身心需求的心理在毒品犯罪案件中,部分毒品犯罪人由于自身吸食毒品,其自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对毒品具有长期依赖性。

即这类毒品犯罪人的生活离不开毒品,而且对毒品的来源渠道及流通方式较为熟悉,其毒品的来源有几种渠道,出资购毒吸食、居间介绍他人贩毒后获得少量毒品吸食或直接贩毒养吸。

这种“以贩养吸”的心态,在毒品犯罪案件中就是“以贩养吸”,其中包含了两种行为:一种是贩卖毒品的行为,一种是吸食毒品的行为。

其贩卖的目的是挣点钱再买进毒品以供自己吸食,正是由于自身对毒品的需求的原因而使得其以贩养吸、满足身心需求的心理产生存在必然性。

1.为吸毒而撒谎、欺骗。

许多吸毒者将原有的财产“吸”光,为了筹集毒资经常说瞎话,欺骗亲人、亲属、朋友等。

他们对亲人情感淡漠,冷酷无情。

在毒瘾发作时,如果家人不给钱,他们甚至灭绝人性地杀害亲人。

2.不断追求“飘”的感觉。

吸毒成瘾者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所有追求只为一口“烟”。

为了追求“飘”的感觉,他们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吸毒剂量,或由原来烫吸的方式改换为肌肉注射、静脉注射。

有些人的吸毒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找不到原来的感觉,就会到自愿戒毒所戒几天毒,然后再吸毒重新找回“飘”的感觉。

这些人往往因吸食毒品过量而中毒死亡。

3.为吸毒给自己找各种理由。

许多吸毒者吸食一段时期后,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也试图摆脱毒品的束缚,但是往往经过多次反复后丧失信心,认为这辈子戒不了了,于是为吸毒找多种理由来自欺欺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三)毒品犯罪人的冒险和侥幸心理冒险心理是指冒着被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的风险去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心理体验。

侥幸心理是犯罪人明知实施犯罪行为可能会受到惩处,而试图蒙混过关的一种心理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侥幸心理具有自慰和自我欺骗性。

这两种心理状态在毒品犯罪人身上都很常见。

其共同性在于:毒品犯罪人自以为自己从事的毒品犯罪活动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有的毒品犯罪人认为偶尔从事一次毒品犯罪活动不会有风险,从而产生了毒品犯罪的侥幸心理;更有一些毒品犯罪人在多次从事毒品犯罪而又侥幸成功后,自以为自己对做毒品生意熟悉,又赚钱快,有点风险不算什么,由于这类毒品犯罪人具有丰富的犯罪经验,无论这些经验是自己积累的,还是行内听说的,这些犯罪经验便在成功的信息中稳固下来,形成了一个个恶性的冒险心理积淀。

如:毒品来源渠道、价格行情、毒品质量的优劣、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毒品的称量工具和方法、“上线”“下线”之间的交易术语、毒品成交方式、毒品的销货渠道等等。

这些恶性的冒险和侥幸心理伴随着牟利心理同时隐藏,一旦外界诱因和机遇出现,其冒险和侥幸心理随之表现为贩毒意识和付诸行动,再加上牟利需求的无限性和不满足性,使得毒品犯罪人侥幸和冒险并存的心理恶性循环,无法杜绝。

(四)毒品犯罪人的失衡、攀比、虚荣的心理在毒品犯罪案件发案率高的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人们思想意识落后,法制观念淡薄,只看到毒品犯罪带来的富裕生活,如有些毒品犯罪人用毒品犯罪获得的财富娶妻生子、买车修房,有的人出现了羡慕心理,有的人是默认心理,更有甚者出现了效仿心理,在这种扭[曲理念氛围的影响下,会促使一些人失去心理平衡,而产生毒品犯罪心理,也会促使一些人想依靠进行毒品犯罪活动而获取巨大财富,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心理和与别人攀比的心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