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变态心理学原创笔记

按考纲做笔记系列之《变态心理学》自考笔记(代码5626)教材:主编--王建平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舍得于08年二月上海第一章诸论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心理障碍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MD-3)的10种分类:是我国使用的诊断标准,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CCMD-3 把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领会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的大多数的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3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思维、感觉和行为。

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的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精神测验等几种形式。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包括两类:一类涉及对大脑结构的检验;另一类是通过探测大脑的血流或新陈代谢情况来检查大脑的工作过程。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谁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3,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为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激昂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蒋不会再学习就的不适应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信度、效度和标准化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识记1,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一,感知觉障碍1)感觉障碍2)知觉障碍3)感知综合障碍二,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2)思维内容障碍三,注意障碍四,记忆障碍五,智能障碍六, 情感障碍七,意志障碍八,运动行为障碍九,意识障碍十,自知力3,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有—幻觉妄想综合征、精神自动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Cotard综合征领会1,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均能影响到病人症状的表现。

这些因素往往对病人的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比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检查、发现和分析症状时,需要考虑上述的因素的影响,以便对于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

2,幻觉、妄想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幻觉,是在没有相应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

其中,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是幻听。

幻觉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

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有语言性、议论性、命令性幻听,幻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描述,妄想总是自我为中心的,及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

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色彩。

临床的妄想分为几种,1)被害妄想,最常见的妄想之一2)关系妄想,多与被害妄想伴随3)被控制妄想,病人体验到了自己意志、思想、言语、情感和行为被某种外力所控制,丧失了自主支配的能力。

4)夸大妄想,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

5)嫉妒和钟情妄想,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

6)其他妄想,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3,自知力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表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简单应用,1)幻觉、妄想的临床含义(略)2)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以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精神症状的消失,并认识到所患精神症状是病态的,意味着病人临床上的痊愈。

综合应用:1)如何判断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略)2)如何进行精神检查(略)第三章神经症性障碍识记,1,神经症的主要类型: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

2,恐惧症的主要类型:动物恐惧症、自然环境恐惧症、情境恐惧症、血、注射和伤口恐惧症、其他恐惧症如疾病或死亡。

3,强迫症的两种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疑病症的概念,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领会,1,各种神经症的临床描述:(略)2,社交恐怖症的可能原因:生物的易感性;来源于消极生活事件的压力;直接经验社会创伤;心理易感性等;3,强迫症可能的原因: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成功地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学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精神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4,疑病症可能的原因:1)个人的疑病倾向;2)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简单应用1,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2,强迫症的诊断标准:A,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1)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琼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3)以上的混合形式。

B,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一项加强的;C,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D,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损。

3,疑病症的诊断标准:A,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B,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1)对躯体疾病过分的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C,反复就医生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D,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综合应用:(案例分析题)1,对社交恐惧症案例的简单分析2,对强迫症案例的简单分析3,对疑病症案例的简单分析。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识记1,癔症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除了包括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精神障碍外,还有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

2,癔症躯体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和临床描述癔症躯体障碍又称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主要类型: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

临床描述(略)3,癔症精神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临床描述癔症精神概念,指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并存或交替进行,而相互之间五关联、无影响。

癔症精神障碍的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临床描述(略)4,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领会1,癔症性精神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找不到,略)2,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生物因素;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

3,各种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躯体障碍的临床描述(略)4,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急性应激障碍在遭受严重创伤事件时或其后立即发作,一下是临床表现,1)可出现的各种分离症状—严重时呆若木鸡、僵硬不动,既无言语,而无反应。

2)病人可能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可严重到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标准——若创伤事件导致他人死亡或老人受伤,病人可能会有负罪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3)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心率增快、出汗、瞳孔放大、面色苍白或发红等。

5,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和临床描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的创伤性事件,比较低典型的创伤性事件有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强暴等;但是,一个经历了创伤事件的人是否会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原因很复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