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填空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文学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
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
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
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
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
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
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24、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
25、光绪末翻译的外国书籍已有533种。
26、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27、林纾一人所译的小说,已刊未刊者加在一起,达183种之多。
28、周桂笙译的《毒蛇圈》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用白话直译的小说。
2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译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
30、“宋诗运动”代表诗人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堤、金和。
31、龚自珍较好地继承了袁枚“性灵”说的精髓。
32、梁启超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辞随录”专栏,在《新民丛报》开辟“诗界潮音集”专栏,在《新小说》开辟“杂歌谣”专栏,作为新派诗的主要阵地。
33、“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于1902年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来的。
34、南社从1909年至1923年为止,共举行雅集24次,出版南社机关刊物南社丛刻22集。
35、宋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36、宋诗派的诗学观点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
37、“曾门四弟子”是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
38、曾国藩打着“中兴桐城”的旗号,选辑《经史百家杂钞》,用以扩充《古文辞类篡》的界域。
39、《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
40、“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宋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
标举“开元”、“元和”、“元佑”的“三元”之说,“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41、“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立三、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
42、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同光体”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43、《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是林昌彝。
44、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同时提出“文界革命”。
45、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
46、在近代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全面的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被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47、魏源不但从正面提出了变法的要求,而且最早从正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论。
他在林则徐编篡的《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增补而成的《海国图志》这一有关世界知识的书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地认识世界并认识自己。
48、黄遵宪的一些诗作,如《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别具风味地表述了自己幼稚的社会和自然的科学见解。
49、在《人境庐诗草序》中,康有为在清醒认识现实的基点上,盛赞黄遵宪的诗作“精深华妙,异境日辟”。
提出“采欧美人之长,荟萃熔铸”。
50、康德、叔本华这些西方哲贤对王国维一生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51、在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日本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介绍,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日本的著作。
如《谈瀛录》、《扶桑日记》、《游历日本图经》、《日本新政考》、《东槎见闻录》、《使东述略》、《使东杂咏》等。
52、黄遵宪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介绍者。
他于1879年和1889年先后完成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
53、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启发了国内维新派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实行变法。
54、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它有助于我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
如《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花歌》、《都踊歌》等。
5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在《新小说》第一号上。
56、梁启超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标明为“政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演述维新派的政治理想。
57、新派诗的主要代表有: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丘逢甲。
58、“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59、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60、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又办《国闻汇编》,所译述的《天演论》,便是在“汇编”旬刊第二期上开始连载。
61、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卷头凡例里提出信、达、雅“三点论”,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
62、马君开是我国最早翻译英国拜伦《哀希腊歌》全篇诗作的作家。
63、曾朴与丁祖荫(初我)、徐念慈(觉我)一起被视为“清末介绍西洋思潮的常熟三巨子”。
64、曾朴特别喜欢法国浪漫派的作品,是介绍翻译法国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65、从曾朴的整个文学翻译活动来看,是以介绍法国戏剧文学为中心。
66、《域外小说集》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67、《域外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直译小说集。
68、《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情圣杜甫》、《屈原研究》是梁启超后期所撰写的。
69、王国维撰写了如《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神》、《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等论文,首次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美学原理以及科学分析方法引进中国的文学批评。
70、王国维自1907年至1921年期间所著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
71、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72、郭沫若指出:《宋元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被誉为“不仅是拓荒性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73、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真戏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74、鲁迅撰写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未完稿)等宣传科学和文化思想的重要论文。
(即鲁迅早期作品)75、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诗人的反侵略的爱国诗章,如魏源的《江南吟》、《秦淮灯船引》、《寰海十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张维屏的《三元里》,张际亮的《食肉叹》、《浴日亭》,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贝青乔的《咄咄吟》,林昌彝的《杞忧》。
76、黄遵宪的《今别离》以电报、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
77、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政治诗、时事诗,是纪史议政的史诗。
如:《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歌》、《马关纪事》、《台湾行》,读他的诗,犹如一部诗体中国近代史。
78、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苦》、《勉女权歌》。
79、秋瑾所写的白话诗的尝试,有《同胞苦》、《勉女权歌》。
80、柳亚子说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的天下。
”81、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2、近代主要诗人创作的大型组诗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十章》、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己亥杂诗》;丘逢甲的《离台诗》和《澳门杂诗》。
83、丘逢甲是新派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丘逢甲的作品集有《岭云海楼诗钞》。
84、广东胡晓岑的《火轮船歌》以新事物入诗,融合时事,笔力奇伟,比黄遵宪的《今别离》早了16年。
85、鸦片战争前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乘浙西词派衰颓之机,以比兴寄托相号召,响应者风从,遂有常州词派的崛起。
86、蒋春霖是鸦片战争后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