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连台合作,促进台企转型升级当前,台资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台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是积极引导台资企业主动调整经营战略,加速转变自身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生产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做文章,以高知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高资本密集打造更具优势的大型台资企业集团,以高度加工和高附加值抢占经济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提高产品、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政策及时做出调整,以政府指导、信息多种手段促使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合理配置,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台资企业与我市的和谐双赢。
近几年来,连云港市政府特别重视推进在连的企业实行转型升级,不但鼓励连云港本土的民营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而且注重推动在连投资的台资企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台资企业对加速我区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引进各类人才等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变化,以及我市加快实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台商企业也有着转型升级的需求,作为政府部门如何鼓励、引导和支持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关系着在连台资企业的集聚与发展,也关系着台商生存空间的拓展和提升。
一、我区台资企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从1988年成立第一家台资企业连德三发鞋业有限公司开始,截止至2011年6月,我区批准成立台资企业154家(不含经第三国和地区投资的项目),投资总额2.57亿美元,占连德区历年累计总投资的2%。
目前我区现有台资企业129家(含经第三国和地区投资的项目),占全区企业数的7.6%;投资总额7.5亿美元,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的7.3%;合同外资4.01亿美元,占全区企业合同外资的7.8%。
我区台商投资企业主要特点如下:1、台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从行业分布看,主要以制造业为主。
在我区129家台资企业中,制造业107家,其中;机电41家,轻纺46家,重化15家,食品5家;农、林、牧、渔业13家,主要集中在花卉种植;第三产业9家,其中,商业6家,城建房地产2家,交通1家。
2、台商投资项目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台商在我区投资项目中,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下(含100万美元)的项目88个,占68.2%。
而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项目仅13,其中,投资总额超5000万美元的项目仅3个,分别为佛山市连德区连达电脑厂有限公司、佛山市连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樱花卫厨(华南)有限公司。
三、加强连台合作,推行促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台资企业虽然规模和产值都较小,产业链带动不大,但作为一股特殊的外资力量,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职能,更多的是政治上的重担。
台资企业的发展,牵动着两岸人民的心,当初台商以及台资企业的到来为两岸的沟通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架起了一座桥梁,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两岸的交往势头喜人,台资企业的成败去留问题成为了双方都关注的焦点。
如何留住台资企业,如何鼓励支持台资企业继续在大陆生根落户、发展壮大,既体现了大陆的经济吸引力,也体现了政府的政治智慧。
以下提几点建议:(一)政府加强重视台资企业,关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要充分认识发展台资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完善各级政府部门与台资企业的联系制度,建立台商协会会长及重点台商、大型台资企业座谈会制度,了解台商最新的发展情况,聆听台商的需要,定期走访台资企业,及时解决台资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
加强各项惠台政策措施宣传和辅导,指导台资企业用好用活优惠政策。
发挥好台办的作用,台办通过协助区委区政府举办台商迎春酒会、进行各种节日慰问与台商联系感情,通过日常工作及时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心台胞的需要,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增强台商们继续在连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加大对台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从经济政策上予以适当的扶持。
1、拓宽渠道,化解“资金难”。
我区台资企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上普遍较为困难,建议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对主动进行企业转型升级的台资企业在信誉担保、简化手续、提高额度上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降低现有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企业贷款担保门槛,让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尽量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鼓励金融机构探索灵活多样的贷款方式,积极开办“小额贷款”、“捆绑贷款”、“专项贷款”等。
有关部门要协调银信部门对凭土地证、产权证等有效证照的企业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并在规范企业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
2、增加信贷投放。
建议设立金融机构对台资企业专项贷款,引导和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台资企业的信贷投放,积极提供符合台资企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支持,提高贷款比重,保持台资企业贷款增幅逐年增长。
3、强化信用担保服务。
支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台资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由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为台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当年年均贷款担保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担保风险补偿。
支持台资企业协会或台资企业联合组建互助型信用担保机构。
4、进一步增进政、银、企合作。
完善政银企会商机制,及时有效对接台资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加强银行与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导台资企业参与外部信用评级,促进银行与台资企业信息对接,提高台资企业的贷款获取能力。
鼓励银行为信用等级高的台资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增加台资企业短期融资渠道。
支持银行为台资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账户管理和资金结算等金融服务,提高台资企业资金周转速度。
(三)设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并在特殊时期进一步减免相关税费。
1、建议由省财政设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优先扶持台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拓展市场、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等。
对传统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企业自主进行转型升级,向低能耗、环保型企业转型的台资企业,同样给予资金扶持,扶助企业在连德转型升级。
2、进一步减免堤围费、城建税及教育附加等税费。
我区目前的堤围费是按企业营业额的0.12%征收,对于一家销售额达50亿的台资企业来说,每年要纳税600万左右。
建议对开业时间较长、企业规模较大的台资企业,并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可对该税费部分予以减免,用作企业转型升级资金使用。
此外,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已经于2010年12月日开始实行内外资统一征收,但一步到位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较大。
为帮扶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建议可分5年逐渐实现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统一征收。
(四)直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解决台资企业用工瓶颈问题。
我区大部份台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外销企业,每年的圣诞节和春节都是用工的旺季,但由于部份人力中介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或用工成本骤升。
建议政府牵头直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结合挂钩发展,解决企业用工瓶颈问题。
建立校企人才培训制度,特别发挥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优势,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型专业人才,建立学生到企业的培训实习制度,甚至是企业委托培养制度,确保为企业直接输送合格适用的人才。
(五)建立连台两地企业联系制度,为台资企业融入本地经济、转型内销提供合作的平台。
连德的民营经济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本地龙头企业。
近年来,各级政府重点推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企业产业升级改造,或产业抱团转移,着力推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有很多成功产业转型或产地转移的成功经验。
建议发挥连台两地企业资源互补的优势,建立连台企业联系制度,定期组织一批本地企业与台资企业进行座谈联谊,沟通企业发展转型的经验,通过本地企业,带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为台资企业寻求转型内销的渠道和机会,对本地企业来说,也可以借鉴台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外销的资源优势,促进两地企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在连德投资的内外资企业一起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是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
大陆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引导投向附加价值高的金融、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及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大陆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培训中心。
二是更加注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通过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大鼓励到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的投资力度,适度放宽中西部地区的外资准入条件。
鼓励东部开放型产业以及成熟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三是更加注重加工贸易的转型。
近期,有关部门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
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是为了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其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从而促进加工贸易更好地健康地发展。
一是增加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
相信在座许多会长都可能听过石滋宜博士关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演讲。
前几天,石博士讲:台资企业不能只赚机会的钱,更重要的是要赚竞争力的钱。
竞争力在哪里?竞争力来源创新。
陈武雄理事长在前不久台企联在秦皇岛召开的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致辞时讲到:“两岸企业日后的发展方向,将改变过去大陆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传统台商投资模式,转向更具有创新性质的产业升级,因此,我们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必须要逐步改变原有的竞争策略,进而寻找在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以及下游品牌和行销的创新。
”我认为都是真知灼见。
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根据国际经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达到3%以上。
低于3%意味着这个企业没有竞争力,低于2%意味着这个企业将被淘汰。
当然,创新并不只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包括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等。
近几年来,许多大陆台资企业开始设立研发中心,致力于提升研发能力,但多数台资企业的研发力量还比较薄弱,甚至没有研发力量。
要通过增强研发能力,逐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甚至创造自己的品牌,走出一条从无牌到有牌、从贴牌到创牌的创新之路。
三是开拓新的领域,实现产业扩张。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大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将是大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趋势。
台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发展特点,考虑向物流、旅游、运输、建筑、保险、会计、咨询等服务业领域拓展,实现企业发展的突破,开辟企业发展的新领域。
五、优化台商生产生活环境(二十五)改善台商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