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专题》第一讲绪论一、(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三)国际关系史:外交与外交家(四)课程结构安排(一)作为课程的国际关系史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的开端时间是17世纪早期;似乎起源于欧洲,以欧洲为中心。

是一部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关系史。

为什么呢?其一,西方掌控了国际关系的主导权,并因此进一步掌握了话语权。

其二,现有的比较完备的国际关系体系是纯西方的。

其三,西方基于“本我”(self)的眼光去看待“他者”(others),以欧洲为中心来构建世界图景和国际关系体系。

其四,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体系西方中心化的推动。

(二)国际关系是否存在其它的可选体系?兼及世界体系。

中国的“天下”观与“五服”观“天下观念”:“正如天空的群星,围拱一个北斗,地面的诸川,全都朝宗于大海。

”“五服”:帝都;“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朝贡体系二(一)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史(二)国际关系史:范畴及断限(三)课程结构安排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总论,包含三讲,解决国际关系相关的范畴、概念、理论和体系问题;第二部分按照体系的沿革顺序依次介绍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一)课程总论与理论第一讲绪论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二)国际关系史的具体内容第三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第四讲维也纳体系第五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六讲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与冷战⏹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二卷本),国际知识出版社。

⏹2、[苏]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法]迪罗塞尔主编:《外交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4、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5、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6、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7、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杨闯编著:《近代国际关系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12、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讲国际关系理论一、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二、几种国际关系实践理论或思想参考书: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詹姆斯·多尔蒂等:《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际关系:是指包括国际组织、国家等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特别是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地说,是指国家、国际组织、各种实体以及个人相互之间的跨国关系。

⏹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国际关系学):是研究和探讨国际行为体相互关系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门学问。

包含两个大的领域:国际关系基础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一)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二)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雷蒙·阿隆)杰里米·边沁(JeremyBentham):《立法原理和道义概论》(1789年)雨果·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1919年5月30日以后(二)理想vs现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与流派⏹肯尼斯·汤姆逊:《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思想家与世界危机》⏹西方国际思想三大传统:⏹马基雅维里式的现实主义:把冲突和彼此的战争看作是国家间关系的现实,各国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国际政治无道德可言。

⏹格劳秀斯式的理性主义:既看到冲突也看到了合作,国际社会虽不存在至上权威,但可通过外交、国际法。

⏹康德式的革命主义:国际关系归根结底是组成国家的人的关系,人类的天职就是要为实现兄弟般的人类大家庭而奋斗。

⏹1、理想主义学派⏹ A.思想渊源⏹但丁:《帝制论》⏹格老秀斯、孟德斯鸠、狄德罗等⏹康德:《论永久和平》⏹ B.理想主义学派的诞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灾难所作的反思⏹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计划”,1918.1.8.⏹ C.理想主义的主要观点:⏹a、人性可以改造。

⏹b、战争可以避免。

⏹c.利益可以调和。

⏹d.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

⏹e.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f.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

⏹“空想的乌托邦”⏹ 2.现实主义学派⏹ A.现实主义学派的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与理想主义的反思和争论中诞生和发展壮大。

⏹爱德华·H·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年》(1939年)⏹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和和平的斗争》(1948年)⏹ B.现实主义的主要观点⏹a.人性本恶。

⏹b.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的行为体。

⏹c.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d.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

⏹e.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

⏹f.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分歧:一、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二、对国家间关系的看法不同;三、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不同;四、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五、对未来看法不同。

(三)国际关系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发展沿革1.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这更像是发生在现实主义学派内部的一场论战。

是重视科学的美国和重视人文的英国国关理论界的论争。

实际上是一场关于研究国际关系的方法论的之争,分歧主要不是在具体问题的结论上,而是在究竟应以怎样的方法进行研究上。

2.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论战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年)——结构现实主义只有把着眼点放在国际的系统层次上才能真正解释发生在行为体单位层次上的现象,如为什么不同时期、不同的行为体单位在系统中的表现如此有规律?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无政府的,而构成体系的行为体单位的国家在功能上是相似的(它们只有能力大小的差别),这种系统中的基本变量关系是:在无政府条件下国际体系的结构决定了国家行为。

新现实主义抛掉了摩根索理论的出发点,权力追求和安全意识不是因为人性恶的本源,而是由国际体系的结构所决定。

它也力图排除道德判断的规范性因素,美苏两国意识形态不同而争权夺利的行为如出一辙,原因也是在国际体系的结构迫使他们都要采取无政府状态下“自助”的生存方式。

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合作与纷争》:强调国际制度、机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世界政治各种制度化的情况对国家行为有重要影响,国际制度有利于界定国家行为的意图和意义,并使各种合作和纷争能得以理解。

被称为制度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摒弃了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主义的极端色彩,仍然强调跨国交流、共同价值观、国际和平合作、国际制度、民主和和平的关系等等。

二、几种国际关系实践理论或思想([英]杰夫·贝里奇等:《外交理论:从马基雅弗利到基辛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汉斯·摩根索的权力政治论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1948年)国际政治就是权力之争,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力才能得以实现。

“权力界定利益”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无论最终目标是什么,都是为权力而斗争;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力才能得以实现;国家外交政策应当为本国的国家利益服务,也就是为保持、扩大和显示国家权力服务。

其核心就是“以权力界定利益”的原则。

⏹ A.权力和国家权力⏹什么是权力?⏹“权力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与影响和控制的能力。

”⏹国家权力:⏹(1)决定国家权力大小的因素包括九个方面;⏹(2)对国家权力处于动态中,很难准确估价;⏹(3)国家权力不是无限制的,要受到权力均衡、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以及国际法的限制;⏹(4)国家权力在实现国家利益和外交目标的过程中,在国家安全、维持国际现状、改变国际现状、保护外交、维护威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B.国家利益及其与权力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包含有:生存、安全、维持均势、争夺优势,而最基本的就是本国的生存和安全。

⏹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权力是国家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的权力规定该国家的利益;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利益就要谋求权力,就要支配别人,国家利益是通过权力才得以实现的。

⏹ C.关于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世界就是一个各种利益相互冲突的世界”。

⏹“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国与国的关系,归根结底是“权力”的关系,表现为“权力”的竞赛和斗争。

⏹ D.权力均势⏹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力态势转变的各种结果。

⏹建立均势五种方式:将竞争对手分而治之;重新划分领土疆界或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军备竞赛;结盟;由某大国充当两大对抗力量之间的平衡者。

摩根索权力政治论的缺陷和问题一、过于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二、过于强调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权力冲突和斗争,忽视了国际合作。

三、过于看重国家间政治,忽视了国际政治中的多样性与利益协调。

权力政治论在美国外交实践中的运用a.大规模报复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杜勒斯首先提出。

1954年1月12日“要维护我们的长期利益是不能依赖紧急措施的,”“主要依靠强大的报复力量,在我们选择的地区,以我们选择的手段立即进行报复。

”该战略把重点放在核武器上,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武器和战略空军。

b.战争边缘政策:1956年1月16日,杜勒斯。

美国“必须为和平碰碰运气”,要“不怕走到战争边缘,但要学会走到战争的边缘而不卷入战争的必要艺术。

”主要手段仍然是依靠核优势,以大规模和战争相威胁,制造战争一触即发的景象,迫使对手屈服或退让。

1959年柏林危机/1961年柏林墙事件c.“灵活反应战略”:一种军事战略,又称为“两个半战争战略”。

泰勒将军1957年提出。

1962年2月17日麦克纳马拉正式宣布。

要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即在继续发展核武器和导弹的同时,加强常规兵力,增加在常规战争中使用的空军和海军力量,扩充陆军,以便能够打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常规战争、核战争、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

相关主题